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学生而言,他们对语言的感觉和把握还处于不成熟、未定型的阶段,他们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注重在背诵中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并通过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典范的优秀作品,从而把握语言的韵味、语言的意境和规范用语的习惯,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任何技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
“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的期盼?不然怎会有‘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的惆怅?”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这里所引用的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出现的精彩句子,而这样一些语句在考生作文中不断涌现,成为了一道亮丽而又令人振奋的风景,充分展示出考生平时学习时熟读而诵的勤奋和执著、理解知识的深刻和灵活、迁移素材的熟练和机智。由此,我们可以由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做些由意义的思考。
背诵是训练语言和升华语言的必经之途,古人亦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性的名言,比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近几年来,背诵文章这一很好的学习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只有养成背诵的优秀习惯,才能在学习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对学生而言,才能写出如下面的这样出色的文章:“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北京考生《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
“操千曲却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背诵是一种创造活动,它可以外化我们对所背文章的内在的理解,传递出浅尝辄止所不能获得的真知灼见,这是一种升华。背诵同时获得了这种创造带来的乐趣和愉悦,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考生在熟背经典文章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的创造性的愉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善始之用也。魏征有言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凡君子欲展鸿图之志者,必求善终,亦不忘善始。盖若无善始,纵有善终,亦有憾于始也。直如属文之时,若无凤头,徒有猪肚、豹尾,亦难尽善也。”(江苏考生《善始之论》)看看这样的文字,我们会感慨背诵的价值在于它能打造真正的语言,语言大师、自誉为“两脚踏东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学习汉语也应如此。从其他角度看,背诵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记忆能力。美国一位著名大众演说家曾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没有好的记忆力,是很难在信息时代去做好学问、开创事业的。
语文学习要返璞归真,少一些形形色色的试题训练,多一些提高素养和能力的阅读训练,按照语言自身的特点和特有的规律进行学习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途。
总之,从以上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背诵的价值,正是“诵千文而后作文”。
“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的期盼?不然怎会有‘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的惆怅?”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这里所引用的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出现的精彩句子,而这样一些语句在考生作文中不断涌现,成为了一道亮丽而又令人振奋的风景,充分展示出考生平时学习时熟读而诵的勤奋和执著、理解知识的深刻和灵活、迁移素材的熟练和机智。由此,我们可以由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做些由意义的思考。
背诵是训练语言和升华语言的必经之途,古人亦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性的名言,比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近几年来,背诵文章这一很好的学习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只有养成背诵的优秀习惯,才能在学习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对学生而言,才能写出如下面的这样出色的文章:“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北京考生《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
“操千曲却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背诵是一种创造活动,它可以外化我们对所背文章的内在的理解,传递出浅尝辄止所不能获得的真知灼见,这是一种升华。背诵同时获得了这种创造带来的乐趣和愉悦,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考生在熟背经典文章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的创造性的愉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善始之用也。魏征有言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凡君子欲展鸿图之志者,必求善终,亦不忘善始。盖若无善始,纵有善终,亦有憾于始也。直如属文之时,若无凤头,徒有猪肚、豹尾,亦难尽善也。”(江苏考生《善始之论》)看看这样的文字,我们会感慨背诵的价值在于它能打造真正的语言,语言大师、自誉为“两脚踏东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学习汉语也应如此。从其他角度看,背诵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记忆能力。美国一位著名大众演说家曾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没有好的记忆力,是很难在信息时代去做好学问、开创事业的。
语文学习要返璞归真,少一些形形色色的试题训练,多一些提高素养和能力的阅读训练,按照语言自身的特点和特有的规律进行学习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途。
总之,从以上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背诵的价值,正是“诵千文而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