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生处于当下多元音乐文化时代,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对中职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审美心理现状,深入探究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试图为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02-01
音乐审美心理是人们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是音乐审美动机产生的基础,人们对音乐审美活动的积极性正是来自于满足音乐审美需要的过程之中,因此,它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现状
(一)中职学生拥有丰富旺盛的音乐审美需要。音乐审美需要是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欲望、意图等内隐心理的复合体。它常常通过是否喜欢音乐艺术、是否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外显行为表现出来。音乐审美需要的产生源于个体对自身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中职生身处在一个充满开放性的、多元化的、五光十色的音乐文化环境之中。在这种丰富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的刺激下,学生的音乐审美需要日益旺盛。根据作者对某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65%的学生每天都有欣赏音乐的愿望,55%的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参加音乐活动。
(二)中职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呈流行性倾向。当今,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正以强大的动力影响着我国的青少年们。调查显示,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流行音乐成为多数中职学生们普遍喜爱的音乐类型。55%的中职学生喜爱港台流行歌曲;21%的中职学生喜欢大陆流行歌曲;而以美国乡村音乐、说唱乐、爵士乐、摇滚乐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在中职学生群体中也广受欢迎,受到41%的中职学生喜爱。喜爱流行音乐文化的中职学生占到了89. 7%。相比之下,喜欢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的中职学生明显偏少。另外,喜爱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也很小,仅占1.5%。
(三)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有待健全。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是音乐审美主体内部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音乐审美理解诸要素所复合而成的多维结构系统。它是音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审美关系的中介,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调查表明,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音乐审美感知力严重不足;2.音乐审美感知力缺乏;3.民族音乐审美情感缺失;4.音乐审美理解力有所欠缺。
二、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遗传基因。音乐生理学的现代研究表明,人类音乐遗传素质给个体提供了音乐审美的生物前提。因为个体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音乐审美感知离不开人的听觉和神经系统,音响刺激—听觉分析器一听觉感知反应构成了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自然条件,伴随着音响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机制与遗传素质所提供的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它属于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同时,音乐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也带来了音乐审美心理的差异,遗传素质对音乐审美感知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没有音乐遗传素质带来的这种生理基础,人们的音乐审美实践就无法实现,音乐审美心理也就不可能形成、发展与完善。
(二)环境。环境在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后天影响因素的角色。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之上环境可以使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并制约着这种转化的速度和方向。外在环境,如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家庭的艺术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产生作用。正是有了环境所施加的影响,人的审美心理才呈现出动态性发展过程。但环境的影响只是潜在的现实,环境不是以一个固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静态客体,它只是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客观前提。环境因素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育。具体来说,音乐教育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是由音乐专业人员施教,以音乐教材为主要媒介,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制度化、正规化活动。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把人类在长期音乐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类最具审美价值的音乐艺术作品、探索到的各种音乐艺术规律组织起来物化为音乐教学内容,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方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使音乐艺术的精神财富内化到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潜能,产生丰富的审美效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音乐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从而塑造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
三、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一)缺乏适宜的中职音乐教材。教育中的关键要素—教材,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反映现实音乐文化发展进程。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教师仅仅凭靠自己搜集的音乐或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无法根据兴趣爱好进行理性的选择。
(二)音乐教育方法手段单一。中职音乐教师们普遍采用“介绍—接受”式的直线性音乐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只注重内容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音乐体验往往不足,这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和音乐审美感知觉的发展。另一方面,先入为主的音乐内容解说式教学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往往机械地遵循老师的内容解说来进行,这对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三,“言传身教”的音乐内容解说式教学以教师自身情感体验为主导,剥夺了学生主动的音乐体验,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内容单一。在中职学校音乐欣赏的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呈现的是流行音乐,一些中职音乐教师片面认为中职学生音乐基础差,不会喜欢音乐课本上的音乐作品,于是把学生喜欢听的流行音乐作为了音乐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将看流行音乐、演唱流行音乐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优秀音乐文化被排除在音乐教学内容之外,使得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性与系统性严重缺失。一些缺乏音乐审美价值的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脱离了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音乐审美心理发展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英洁.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活动概述[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
[3]王瑶.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艺术教育,2008
关键词: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02-01
音乐审美心理是人们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是音乐审美动机产生的基础,人们对音乐审美活动的积极性正是来自于满足音乐审美需要的过程之中,因此,它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现状
(一)中职学生拥有丰富旺盛的音乐审美需要。音乐审美需要是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欲望、意图等内隐心理的复合体。它常常通过是否喜欢音乐艺术、是否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外显行为表现出来。音乐审美需要的产生源于个体对自身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中职生身处在一个充满开放性的、多元化的、五光十色的音乐文化环境之中。在这种丰富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的刺激下,学生的音乐审美需要日益旺盛。根据作者对某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65%的学生每天都有欣赏音乐的愿望,55%的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参加音乐活动。
(二)中职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呈流行性倾向。当今,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正以强大的动力影响着我国的青少年们。调查显示,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流行音乐成为多数中职学生们普遍喜爱的音乐类型。55%的中职学生喜爱港台流行歌曲;21%的中职学生喜欢大陆流行歌曲;而以美国乡村音乐、说唱乐、爵士乐、摇滚乐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在中职学生群体中也广受欢迎,受到41%的中职学生喜爱。喜爱流行音乐文化的中职学生占到了89. 7%。相比之下,喜欢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的中职学生明显偏少。另外,喜爱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也很小,仅占1.5%。
(三)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有待健全。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是音乐审美主体内部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音乐审美理解诸要素所复合而成的多维结构系统。它是音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审美关系的中介,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调查表明,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音乐审美感知力严重不足;2.音乐审美感知力缺乏;3.民族音乐审美情感缺失;4.音乐审美理解力有所欠缺。
二、中职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遗传基因。音乐生理学的现代研究表明,人类音乐遗传素质给个体提供了音乐审美的生物前提。因为个体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音乐审美感知离不开人的听觉和神经系统,音响刺激—听觉分析器一听觉感知反应构成了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自然条件,伴随着音响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机制与遗传素质所提供的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它属于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同时,音乐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也带来了音乐审美心理的差异,遗传素质对音乐审美感知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没有音乐遗传素质带来的这种生理基础,人们的音乐审美实践就无法实现,音乐审美心理也就不可能形成、发展与完善。
(二)环境。环境在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后天影响因素的角色。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之上环境可以使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并制约着这种转化的速度和方向。外在环境,如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家庭的艺术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产生作用。正是有了环境所施加的影响,人的审美心理才呈现出动态性发展过程。但环境的影响只是潜在的现实,环境不是以一个固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静态客体,它只是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客观前提。环境因素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育。具体来说,音乐教育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是由音乐专业人员施教,以音乐教材为主要媒介,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制度化、正规化活动。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把人类在长期音乐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类最具审美价值的音乐艺术作品、探索到的各种音乐艺术规律组织起来物化为音乐教学内容,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方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使音乐艺术的精神财富内化到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潜能,产生丰富的审美效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音乐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从而塑造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
三、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一)缺乏适宜的中职音乐教材。教育中的关键要素—教材,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反映现实音乐文化发展进程。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教师仅仅凭靠自己搜集的音乐或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无法根据兴趣爱好进行理性的选择。
(二)音乐教育方法手段单一。中职音乐教师们普遍采用“介绍—接受”式的直线性音乐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只注重内容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音乐体验往往不足,这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和音乐审美感知觉的发展。另一方面,先入为主的音乐内容解说式教学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往往机械地遵循老师的内容解说来进行,这对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三,“言传身教”的音乐内容解说式教学以教师自身情感体验为主导,剥夺了学生主动的音乐体验,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内容单一。在中职学校音乐欣赏的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呈现的是流行音乐,一些中职音乐教师片面认为中职学生音乐基础差,不会喜欢音乐课本上的音乐作品,于是把学生喜欢听的流行音乐作为了音乐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将看流行音乐、演唱流行音乐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优秀音乐文化被排除在音乐教学内容之外,使得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性与系统性严重缺失。一些缺乏音乐审美价值的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脱离了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音乐审美心理发展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英洁.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活动概述[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
[3]王瑶.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艺术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