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媒体融合不仅仅代表着传媒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当前所面临的一项时代课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类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传播渠道,更是育人的载体。基于多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主流媒体、政务融媒体以及教育融媒体三个案例中提炼融媒体建设的共性经验,在建设思路、建设以及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对于高校融媒体的建设管理提供了相应借鉴。
关键词: 多案例分析;融媒体;建设模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C 936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dia field, but also an issue of the epoch.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frontier of talents training and ideology work, all kinds of media platforms are not only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carriers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ulti-case analysis,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is refined from the three cases of mainstream media, government affairs media convergence and educational media convergence. Furthermore,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will be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provided for college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multiple case analysis;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mode; management mode
1 背景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学术领域,媒体融合的相关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并指出了媒介技术、形式、经营三者有彼此汇聚融合的趋势。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则于1983年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主要指的是媒介形态互相融合、多功能、一体化趋势。根据相关定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主要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由数字化和网络化激活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范式和新型传播生态。媒体融合不仅仅包括形式上媒介之间的互动、整合,更包括背后整个内容生产机制乃至思维模式层面的变化。因此,媒体融合主要包含内容、渠道以及终端三个方面的融合。
1.2 研究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来到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校内外各类媒体平台兼具传播与育人的功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高校融媒体建设,建设高校融媒体阵地,不仅有利于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起到“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作用,还将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2 环境分析
2.1 媒介融合为新闻宣传方式帶来变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步减弱,主流媒体希望通过新媒体端的转型,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各类新媒体平台则通过自身互动强、实效性、多元化等优势,取得了快速发展。媒介融合趋势下,用户与终端逐渐替代了渠道与内容,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加速推进媒介融合,促进自我转型升级,以用户为导向,以算法为核心,以终端为关键,重新构建内容生产机制及媒介传播生态,生产更具有传播力的融媒体新闻产品,而这也使得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2.2 互联网技术改变新闻生产传播模式
在传统的新闻运营中,内容生产主要由专业媒体工作者负责,大众往往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封闭、单向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大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新闻内容的创作者,新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从传统媒体拓展至更大的全民范畴,媒体内部也经历着从集权化的控制型体系向授权化的赋能型体系转变。这也在全社会层面上导致了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专业媒体工作者与社会大众的界限愈发模糊,大众的媒介素养逐步提高,内容生产、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接收者本身就是生产者、传播者。因此,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原先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
2.3 高校对宣传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主体。这种情况对高校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各类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首先需要紧跟党的路线方针,传播主流声音,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其次,高校需要树立和传播自身的良好形象,与外部社会保持密切又良性的互动。最后,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放在“大宣传”的格局视角下去看待。新闻宣传不仅仅是宣传部门一家的事情,必须加强与其他院系、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特别是在外部舆论环境动态性提升的背景下,更需要提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3 案例分析
3.1 主流媒体相关案例——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
媒体融合发展是新华社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于2015年7月7日启动运行。平台深化“中央厨房”运作模式,将不同部门、工种进行协同整合,采取 “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全媒体覆盖”的采-编-发流程。在内容生产方面,由总编室统筹,全媒报道平台通过项目制的方式牵头实施,通过项目组进行创意汇整、图、文、短视频、VR、动画、漫画、MV等融媒体产品的采集和制作。截至目前,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已推出多项优质产品,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划重点!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
除此之外,新华社还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率先成立了产品研究院。产品研究院挂靠总编室,旨在有效盘活创新资源,推动媒体融合创新,下设技术研究、传媒咨询研究等六个中心。在运作层面,产品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全社的创新体系,进行创新项目孵化、创新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创新活动。
新华社在坚持内容生产为根本的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更为强大的全媒体报道平台,努力构建传播矩阵,使各种媒介从最初的“相加”到“相融”。
3.2 政务融媒体案例——北京昌平融媒体中心
北京昌平融媒体中心作为区县级融媒体中的标杆,整合了原先的昌平广电中心、新闻中心、网管办等机构,并将其中的媒体职能进行了合并,特别是将原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机构的总编室进行了合并,成立了统一的总编辑部,改变了原先各个媒介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提高了集中策划、统一调度和指挥等方面的效能。
内容生产方面,北京昌平融媒體中心实行采编分离的模式。采访职能主要由采访中心承担,并对各媒介平台的记者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和培训,打造适应各个平台的全媒体记者。
终端建设方面,中心通过“北京昌平”手机APP将原先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双微、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管理和统一发布。在终端功能方面,除了既有的新闻发布推送功能之外,“北京昌平”手机APP终端还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突破:首先是民意互动功能,通过打造问政功能板块,实现民意的汇集、整理和问答互动,从而实现新闻宣传与舆论监督的有效整合;第二是政务服务功能,通过APP对接各类政务服务系统,使得居民可以通过一部手机、一个系统办理各项业务。
后台系统方面,中心后台向各媒体平台提供接口,以获得内容推送。同时,平台自身也具备内容生产功能,可以对图、文、视频、音频等原始文件进行编辑、发布。除此之外,后台系统还具备分析功能,可对发布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和发布。
3.3 教育融媒体案例——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
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由四川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教育报刊社共建,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室设于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的定位主要围绕着三个服务:服务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教育战略部署的宣传;服务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中心工作的宣传;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信息需求。
中心职责主要包括:全省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和落实;教育厅官方微博(@四川教育)、微信公众号(四川教育发布)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全省教育新闻宣传新媒体矩阵建设和工作指导。
中心主要的发布渠道包含教育厅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主要服务模块包含高考成绩、录取结果、志愿填报、教师资格证、特岗教师、骨干计划查询等。
3.4 案例小结
从主流媒体融媒体中心、政务融媒体中心以及教育融媒体中心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虽然基于各自不同的定位,在具体的职能、组织架构、发布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几点融媒体建设的共性:
首先是整合传播渠道。主要体现在加强顶层设计,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整合,构建集双微、短视频平台、网站、电视台、广播于一体的融媒体中心,从组织架构上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媒介渠道的职能、人员、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一体化的指挥、协调、生产机构。
其次是重构生产机制。基于传播渠道的整合,在内容生产方面也多采取一体化“中央厨房”的模式,多采用“统一策划、集中采编、分级开发、全渠道推送、迭代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提升生产的协同性,打破原先各媒介渠道各自为政、重复投入的情况。
最后是注重内容质量。融媒体时代仍将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融媒体产品的内涵与实效性。因此,融媒体中心需要具备图、文、音频、视频,甚至长图、H5、VR等多种内容的生产制作能力,另外在主题策划、资源整合等方面也需要注重投入。
以上三点为高校融媒体建设管理模式提供了部分借鉴,另外还需要在理念和技术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在系统硬件、人员团队、管理制度、资源等方面投入支持和保障。
4 建设思路
4.1 指导思想
高校融媒体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新时代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教育故事、传好教育声音、树好教育形象。
4.2 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发挥融媒体的育人载体效用;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指引,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充分把握高校新闻宣传的时度效;以学校重点工作为核心,深入推进学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最终建成以全流程内容生产传播、大数据技术资源开发、分维度社群及用户分析以及多效能综合服务为核心的融媒体中心,形成以“一张网、一链条、一键融”为核心的集约流程。 4.3 建设理念
高校融媒体建设将围绕着“融合-重构-创新”的理念进行建设。“融合”主要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重构”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将会重构高校融媒体新闻生产机制及工作流程,实现选题及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全媒发布-深度评估”;“创新”指的是融媒体建设将基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依托智能集成系统和一个优化管理机制,实现高效运转。
5 建设模式
5.1 制度设计
高校融媒体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首先,需将全校的融媒体系统建设、内容生产、日常运行管理以“标准化+特色化”的方式构建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激励政策。其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实际单位,将责任落实到实际管理与运营人员身上。通过制度保障,使得高校融媒体建设融会贯通到校院两级全面的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融媒体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第三,未来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将形成制度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极大提升、丰富融媒体中心的信息内容,最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内合作网络,形成立体、融合的高校新闻传播体系。
5.2 系统开发
高校融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管理与分析必须依托融媒体信息系统展开。系统通常包括“一屏、四平台、多端口”等几大模块部分。“一屏”是指融媒体中心大屏,主要用于重大融媒体报道指挥、融合新闻选题策划支撑、全渠道传播影响力分析等。“四平台”主要包括:指挥调度平台,统筹校内的新闻采访、内容生产、新闻发布和资源调度;数据服务平台,主要汇整网站数据、微信公众号数据、微博数据、客户端数据、海外社交平台数据;功能扩展平台,主要提供智能采编、传播分析、用户画像等扩展功能;安全保障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人工智能校對、敏感信息审核、舆情监测等。“多端口”主要是指移动端、PC端等不同信息端口,旨在打造集新闻资讯、移动直播、校内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移动门户,支持移动端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稿件的信息发布等功能。
5.3 空间建设
物理空间也是高校融媒体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功能模块,相关物理空间可为融媒体指挥中心、主流媒体工作室、新媒体实验室与远程工作室等,为融媒体新闻策划、生产和传播提供支持保障。融媒体指挥中心和主流媒体工作室主要为融媒体新闻生产、主流媒体联合策划提供工作平台和硬件保障。新媒体实验室则可以与校内相关专业学院进行共建,主要用于整合学科力量,进行新媒体团队建设、选题策划、产品开发与制作。远程工作室则侧重于与主流媒体进行共建,便于整合外部力量,与主流媒体进行联合策划、生产。
6 管理运作模式
6.1 内容生产模式
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推出优质的融媒体产品。与校内各平台在素材提供、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联动,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勇于创新,探索实施融媒体工作机制,不断改进融媒体工作模式,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从“策、采、编、播、发、管、控、馈”八个关键节点进行流程再造,重构融媒体新闻生产机制及工作流程,实现选题及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的“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全媒发布-深度评估”。
6.2 协作矩阵模式
以校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培育、支持院系等二级单位的融媒体队伍建设。与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作短视频、动画、图文等形式的优质内容。组建校融媒体核心团队、院系宣传队伍、融媒体专家团队和学生融媒体社团四支融媒体工作队伍,培养全媒体工作思维与技能,提升跨团队协作能力和跨领域学习能力。与主流融媒体平台深化合作,综合多种内容生产体系,共建融媒体研究中心、融媒体创新联盟等。
6.3 学科引智模式
高校融媒体建设,必须依托校内相关优势学科,整合学科专家、研究平台、实践基地等相关人才、科研、教学资源,为融媒体建设提供创新技术、前瞻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支撑,并为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双赢。
参考文献:
[1] HUDSON H E. Forecasting the telephone[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84, 8(1):73-74.
[2] 李明海, 董小玉. 相融相生与关系重构:论媒体融合的进路与近路[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39(1):18.
[3] 谭天, 石经纬. “互联网+”的世界有多大——大传媒时代的生态化治理前瞻[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21):80-86.
[4] 李浩燃. 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N]. 人民日报,2019-01-28(005).
[5] 华小波. 从组织变革理论看融媒体中心建设[J]. 新闻战线, 2019(3):29-32.
[6] 刘姝君. 媒体融合如何跨越三道关口——新华社融媒体报道案例分析[J]. 青年记者, 2017(29):49-50.
[7] 周瑜. 新华社融媒体产品创新及背后的机制变革[J]. 中国记者, 2017(3).
[8] 刘晓梅,张俊,许斌.区县级融媒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45(11):25-28.
[9] 阿黄.【喜报】“搞事情”!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成立,竟想占有你们的票圈[EB/OL]. http://www.sohu.com/a/271979517_351364.
[10] 王琦. 省级广电融媒体“中央厨房”模式探析[J]. 当代电视, 2018, 363(7):66-68.
关键词: 多案例分析;融媒体;建设模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C 936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dia field, but also an issue of the epoch.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frontier of talents training and ideology work, all kinds of media platforms are not only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carriers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ulti-case analysis,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is refined from the three cases of mainstream media, government affairs media convergence and educational media convergence. Furthermore,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will be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provided for college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multiple case analysis;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mode; management mode
1 背景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学术领域,媒体融合的相关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并指出了媒介技术、形式、经营三者有彼此汇聚融合的趋势。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则于1983年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主要指的是媒介形态互相融合、多功能、一体化趋势。根据相关定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主要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由数字化和网络化激活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范式和新型传播生态。媒体融合不仅仅包括形式上媒介之间的互动、整合,更包括背后整个内容生产机制乃至思维模式层面的变化。因此,媒体融合主要包含内容、渠道以及终端三个方面的融合。
1.2 研究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来到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校内外各类媒体平台兼具传播与育人的功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高校融媒体建设,建设高校融媒体阵地,不仅有利于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起到“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作用,还将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2 环境分析
2.1 媒介融合为新闻宣传方式帶来变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步减弱,主流媒体希望通过新媒体端的转型,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各类新媒体平台则通过自身互动强、实效性、多元化等优势,取得了快速发展。媒介融合趋势下,用户与终端逐渐替代了渠道与内容,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加速推进媒介融合,促进自我转型升级,以用户为导向,以算法为核心,以终端为关键,重新构建内容生产机制及媒介传播生态,生产更具有传播力的融媒体新闻产品,而这也使得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2.2 互联网技术改变新闻生产传播模式
在传统的新闻运营中,内容生产主要由专业媒体工作者负责,大众往往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封闭、单向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大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新闻内容的创作者,新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从传统媒体拓展至更大的全民范畴,媒体内部也经历着从集权化的控制型体系向授权化的赋能型体系转变。这也在全社会层面上导致了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专业媒体工作者与社会大众的界限愈发模糊,大众的媒介素养逐步提高,内容生产、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接收者本身就是生产者、传播者。因此,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原先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
2.3 高校对宣传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主体。这种情况对高校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各类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首先需要紧跟党的路线方针,传播主流声音,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其次,高校需要树立和传播自身的良好形象,与外部社会保持密切又良性的互动。最后,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放在“大宣传”的格局视角下去看待。新闻宣传不仅仅是宣传部门一家的事情,必须加强与其他院系、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特别是在外部舆论环境动态性提升的背景下,更需要提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3 案例分析
3.1 主流媒体相关案例——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
媒体融合发展是新华社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于2015年7月7日启动运行。平台深化“中央厨房”运作模式,将不同部门、工种进行协同整合,采取 “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全媒体覆盖”的采-编-发流程。在内容生产方面,由总编室统筹,全媒报道平台通过项目制的方式牵头实施,通过项目组进行创意汇整、图、文、短视频、VR、动画、漫画、MV等融媒体产品的采集和制作。截至目前,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已推出多项优质产品,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划重点!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
除此之外,新华社还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率先成立了产品研究院。产品研究院挂靠总编室,旨在有效盘活创新资源,推动媒体融合创新,下设技术研究、传媒咨询研究等六个中心。在运作层面,产品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全社的创新体系,进行创新项目孵化、创新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创新活动。
新华社在坚持内容生产为根本的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更为强大的全媒体报道平台,努力构建传播矩阵,使各种媒介从最初的“相加”到“相融”。
3.2 政务融媒体案例——北京昌平融媒体中心
北京昌平融媒体中心作为区县级融媒体中的标杆,整合了原先的昌平广电中心、新闻中心、网管办等机构,并将其中的媒体职能进行了合并,特别是将原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机构的总编室进行了合并,成立了统一的总编辑部,改变了原先各个媒介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提高了集中策划、统一调度和指挥等方面的效能。
内容生产方面,北京昌平融媒體中心实行采编分离的模式。采访职能主要由采访中心承担,并对各媒介平台的记者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和培训,打造适应各个平台的全媒体记者。
终端建设方面,中心通过“北京昌平”手机APP将原先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双微、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管理和统一发布。在终端功能方面,除了既有的新闻发布推送功能之外,“北京昌平”手机APP终端还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突破:首先是民意互动功能,通过打造问政功能板块,实现民意的汇集、整理和问答互动,从而实现新闻宣传与舆论监督的有效整合;第二是政务服务功能,通过APP对接各类政务服务系统,使得居民可以通过一部手机、一个系统办理各项业务。
后台系统方面,中心后台向各媒体平台提供接口,以获得内容推送。同时,平台自身也具备内容生产功能,可以对图、文、视频、音频等原始文件进行编辑、发布。除此之外,后台系统还具备分析功能,可对发布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和发布。
3.3 教育融媒体案例——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
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由四川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教育报刊社共建,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室设于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的定位主要围绕着三个服务:服务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教育战略部署的宣传;服务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中心工作的宣传;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信息需求。
中心职责主要包括:全省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和落实;教育厅官方微博(@四川教育)、微信公众号(四川教育发布)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全省教育新闻宣传新媒体矩阵建设和工作指导。
中心主要的发布渠道包含教育厅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主要服务模块包含高考成绩、录取结果、志愿填报、教师资格证、特岗教师、骨干计划查询等。
3.4 案例小结
从主流媒体融媒体中心、政务融媒体中心以及教育融媒体中心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虽然基于各自不同的定位,在具体的职能、组织架构、发布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几点融媒体建设的共性:
首先是整合传播渠道。主要体现在加强顶层设计,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整合,构建集双微、短视频平台、网站、电视台、广播于一体的融媒体中心,从组织架构上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媒介渠道的职能、人员、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一体化的指挥、协调、生产机构。
其次是重构生产机制。基于传播渠道的整合,在内容生产方面也多采取一体化“中央厨房”的模式,多采用“统一策划、集中采编、分级开发、全渠道推送、迭代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提升生产的协同性,打破原先各媒介渠道各自为政、重复投入的情况。
最后是注重内容质量。融媒体时代仍将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融媒体产品的内涵与实效性。因此,融媒体中心需要具备图、文、音频、视频,甚至长图、H5、VR等多种内容的生产制作能力,另外在主题策划、资源整合等方面也需要注重投入。
以上三点为高校融媒体建设管理模式提供了部分借鉴,另外还需要在理念和技术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在系统硬件、人员团队、管理制度、资源等方面投入支持和保障。
4 建设思路
4.1 指导思想
高校融媒体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新时代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教育故事、传好教育声音、树好教育形象。
4.2 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发挥融媒体的育人载体效用;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指引,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充分把握高校新闻宣传的时度效;以学校重点工作为核心,深入推进学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最终建成以全流程内容生产传播、大数据技术资源开发、分维度社群及用户分析以及多效能综合服务为核心的融媒体中心,形成以“一张网、一链条、一键融”为核心的集约流程。 4.3 建设理念
高校融媒体建设将围绕着“融合-重构-创新”的理念进行建设。“融合”主要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重构”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将会重构高校融媒体新闻生产机制及工作流程,实现选题及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全媒发布-深度评估”;“创新”指的是融媒体建设将基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依托智能集成系统和一个优化管理机制,实现高效运转。
5 建设模式
5.1 制度设计
高校融媒体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首先,需将全校的融媒体系统建设、内容生产、日常运行管理以“标准化+特色化”的方式构建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激励政策。其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实际单位,将责任落实到实际管理与运营人员身上。通过制度保障,使得高校融媒体建设融会贯通到校院两级全面的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融媒体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第三,未来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将形成制度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极大提升、丰富融媒体中心的信息内容,最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内合作网络,形成立体、融合的高校新闻传播体系。
5.2 系统开发
高校融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管理与分析必须依托融媒体信息系统展开。系统通常包括“一屏、四平台、多端口”等几大模块部分。“一屏”是指融媒体中心大屏,主要用于重大融媒体报道指挥、融合新闻选题策划支撑、全渠道传播影响力分析等。“四平台”主要包括:指挥调度平台,统筹校内的新闻采访、内容生产、新闻发布和资源调度;数据服务平台,主要汇整网站数据、微信公众号数据、微博数据、客户端数据、海外社交平台数据;功能扩展平台,主要提供智能采编、传播分析、用户画像等扩展功能;安全保障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人工智能校對、敏感信息审核、舆情监测等。“多端口”主要是指移动端、PC端等不同信息端口,旨在打造集新闻资讯、移动直播、校内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移动门户,支持移动端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稿件的信息发布等功能。
5.3 空间建设
物理空间也是高校融媒体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功能模块,相关物理空间可为融媒体指挥中心、主流媒体工作室、新媒体实验室与远程工作室等,为融媒体新闻策划、生产和传播提供支持保障。融媒体指挥中心和主流媒体工作室主要为融媒体新闻生产、主流媒体联合策划提供工作平台和硬件保障。新媒体实验室则可以与校内相关专业学院进行共建,主要用于整合学科力量,进行新媒体团队建设、选题策划、产品开发与制作。远程工作室则侧重于与主流媒体进行共建,便于整合外部力量,与主流媒体进行联合策划、生产。
6 管理运作模式
6.1 内容生产模式
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推出优质的融媒体产品。与校内各平台在素材提供、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联动,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勇于创新,探索实施融媒体工作机制,不断改进融媒体工作模式,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从“策、采、编、播、发、管、控、馈”八个关键节点进行流程再造,重构融媒体新闻生产机制及工作流程,实现选题及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的“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全媒发布-深度评估”。
6.2 协作矩阵模式
以校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培育、支持院系等二级单位的融媒体队伍建设。与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作短视频、动画、图文等形式的优质内容。组建校融媒体核心团队、院系宣传队伍、融媒体专家团队和学生融媒体社团四支融媒体工作队伍,培养全媒体工作思维与技能,提升跨团队协作能力和跨领域学习能力。与主流融媒体平台深化合作,综合多种内容生产体系,共建融媒体研究中心、融媒体创新联盟等。
6.3 学科引智模式
高校融媒体建设,必须依托校内相关优势学科,整合学科专家、研究平台、实践基地等相关人才、科研、教学资源,为融媒体建设提供创新技术、前瞻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支撑,并为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双赢。
参考文献:
[1] HUDSON H E. Forecasting the telephone[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84, 8(1):73-74.
[2] 李明海, 董小玉. 相融相生与关系重构:论媒体融合的进路与近路[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39(1):18.
[3] 谭天, 石经纬. “互联网+”的世界有多大——大传媒时代的生态化治理前瞻[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21):80-86.
[4] 李浩燃. 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N]. 人民日报,2019-01-28(005).
[5] 华小波. 从组织变革理论看融媒体中心建设[J]. 新闻战线, 2019(3):29-32.
[6] 刘姝君. 媒体融合如何跨越三道关口——新华社融媒体报道案例分析[J]. 青年记者, 2017(29):49-50.
[7] 周瑜. 新华社融媒体产品创新及背后的机制变革[J]. 中国记者, 2017(3).
[8] 刘晓梅,张俊,许斌.区县级融媒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45(11):25-28.
[9] 阿黄.【喜报】“搞事情”!四川教育融媒体中心成立,竟想占有你们的票圈[EB/OL]. http://www.sohu.com/a/271979517_351364.
[10] 王琦. 省级广电融媒体“中央厨房”模式探析[J]. 当代电视, 2018, 363(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