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人经过摸索实验,初步形成了“自学质疑-探究析疑-训练解疑-拓展悬疑”的“四疑”课堂教学模式。
“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一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解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解疑”之后,设法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四疑”的四个阶段实质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 自学质疑。“质疑”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质疑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索去发现问题,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驱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 探究析疑-训练解疑。质疑之后,就要对疑问进行分析解决。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也就是解疑。这里的“探究析疑-训练解疑”,主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训练反馈,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 拓展悬疑。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育理念的改变,再也不是过去传统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标准。而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和教师的有意布置的思考题,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从而激励学生有着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究。
4 师生角色。“四疑”模式中,师生的角色也发生变化。教师成了主持人,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学生是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为质疑、解疑、引趣,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用最佳的教育策略,激发每一位学生去认真思考,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成了“导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演员”。学生在“导演”的引导下,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多样性,依据自己的理解、认识主动去演戏,去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个性,突出主体地位,自由发挥,达到理解掌握。
“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下面,结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来探讨“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自学质疑
课堂自学质疑,是“四疑”模式的第一环节,一般安排5~8分钟。教师上课后,首先出示课文“学习目标”: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接着,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快速自学,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学生要及时将提出的问题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或标注在课本上。质疑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索去发现问题。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学质疑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但一般不做过多的点拨,以免扰乱学生的自学思路,这个过程是学生完全自主学习的过程。
自学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可以推选1~2位代表本组同学口头陈述自学质疑中比较集中的问题,供同学们进入教学第二环节时参与讨论,共同解决。
二、探究析疑
这是“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大约安排20分钟。 “探究析疑”这个环节主要针对第一环节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在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上狠下功夫,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备课时应精心设计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典型性、层次性。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活? (同桌、前后桌讨论。找出共性、寻求规律、归纳总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当好“导演”角色,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意识,广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必须细心组织、巧妙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让大家参与学习讨论,做到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要求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中解决,体现“兵教兵”的法则。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重在关键问题上给予点拨,重在学生思维的热点、难点上进行精讲。这样做的目的,旨在促使学生在自学中潜心思考,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深入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在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训练解疑
“训练解疑”是“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大约5~8分钟。教师先出示训练的习题或课前印好练习。为了确保训练的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或选择习题,注意题量要适当。习题的设计或选择要注重体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要体现知识系统的前后联系,体现命题的科学性、层次性与典型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拓展悬疑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拓展延伸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激励学生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或留给学生回味的余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激趣做准备。此时教师出示思考题:以现场的某个人为对象,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我们把这个环节称为“拓展悬疑”,大约安排2~5分钟。这一阶段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从而再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
为此,本人经过摸索实验,初步形成了“自学质疑-探究析疑-训练解疑-拓展悬疑”的“四疑”课堂教学模式。
“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一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解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解疑”之后,设法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四疑”的四个阶段实质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 自学质疑。“质疑”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质疑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索去发现问题,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驱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 探究析疑-训练解疑。质疑之后,就要对疑问进行分析解决。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也就是解疑。这里的“探究析疑-训练解疑”,主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训练反馈,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 拓展悬疑。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育理念的改变,再也不是过去传统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标准。而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和教师的有意布置的思考题,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从而激励学生有着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究。
4 师生角色。“四疑”模式中,师生的角色也发生变化。教师成了主持人,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学生是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为质疑、解疑、引趣,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用最佳的教育策略,激发每一位学生去认真思考,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成了“导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演员”。学生在“导演”的引导下,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多样性,依据自己的理解、认识主动去演戏,去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个性,突出主体地位,自由发挥,达到理解掌握。
“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下面,结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来探讨“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自学质疑
课堂自学质疑,是“四疑”模式的第一环节,一般安排5~8分钟。教师上课后,首先出示课文“学习目标”: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接着,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快速自学,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学生要及时将提出的问题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或标注在课本上。质疑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索去发现问题。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学质疑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但一般不做过多的点拨,以免扰乱学生的自学思路,这个过程是学生完全自主学习的过程。
自学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可以推选1~2位代表本组同学口头陈述自学质疑中比较集中的问题,供同学们进入教学第二环节时参与讨论,共同解决。
二、探究析疑
这是“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大约安排20分钟。 “探究析疑”这个环节主要针对第一环节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在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上狠下功夫,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备课时应精心设计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典型性、层次性。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活? (同桌、前后桌讨论。找出共性、寻求规律、归纳总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当好“导演”角色,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意识,广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必须细心组织、巧妙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让大家参与学习讨论,做到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要求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中解决,体现“兵教兵”的法则。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重在关键问题上给予点拨,重在学生思维的热点、难点上进行精讲。这样做的目的,旨在促使学生在自学中潜心思考,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深入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在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训练解疑
“训练解疑”是“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大约5~8分钟。教师先出示训练的习题或课前印好练习。为了确保训练的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或选择习题,注意题量要适当。习题的设计或选择要注重体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要体现知识系统的前后联系,体现命题的科学性、层次性与典型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拓展悬疑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拓展延伸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激励学生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或留给学生回味的余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激趣做准备。此时教师出示思考题:以现场的某个人为对象,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我们把这个环节称为“拓展悬疑”,大约安排2~5分钟。这一阶段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从而再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