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的一篇煤炭小说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前期的拟话本类小说中,也有以煤炭为内容的作品。在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娱目醒心编》中,就有一篇反映煤炭运销情况的小说,其题目为《解己囊周惠全邑,受人托信著远方》。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官府敬重”。特别是在漕运当差过程中,救人危难,受人之托,将十大船煤炭解运北京货卖一事,令人称奇。
  小说开始介绍,按“明代定制”,各州县上缴朝廷的粮米,由当地居民自带盘费,通过水路漕运,解往通州。由于路途遥远,所费极多,住户是根本负担不起的,“当此差者,往往至于破家荡产”,“甚至卖男卖女,连性命多保不住的,但乡绅上户”却可以“例免”,“这是明朝第一不公道的弊政”。本来可以例免此差的蔡节庵,却找到县官,要求一人當差运粮,以使“穷乏民户不致吃苦”。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居民“多欢喜个不了”!
  于是蔡节庵带了几十个家人,雇了船户水手,装粮上船。漕船一路“昼夜无阻”“过了长江,渡了黄河”。到了东昌这个地方,“风大难行”,“泊舟城墙下”。此后运煤故事就开始了。
  一是,蔡节庵当夜听得邻船上有哭声传来,“听去甚是悲切”。于是走到邻船上。那船上一个三十多岁男子“涕泪交流,哀号欲绝”。听得此人哭诉,才知他叫房之孝,家住山西太谷县。他是个煤商,这次载煤押船,往京师货卖。但突接家中急信,“父亲病在危急”。一来,煤船拖身,无法返家尽孝;二来,留煤炭在此,又无人可托;三来,煤炭未卖,连回去盘缠也没有。“进退两难,故而悲痛”。蔡节庵当机立断,让房之孝立即回家,自己代为押送十个大煤船,待在京城发卖煤炭之后,本利一并奉还。并送给房之孝200两路费。房之孝千谢万谢,乘夜启程返山西。
  二是,过了一个月,蔡节庵押送运粮漕船与煤船抵达通州。到了总漕衙门,投递了文书,经“仓场管粮厅验过米色”,上了打点费用,交割完毕,完成了漕粮押送任务。下一步就是卖煤了。
  三是,蔡节庵为打听煤价,了解卖煤情事,从通州赶往京城。因蔡节庵与朝廷兵部尚书于谦“系通家之世谊”,故先到于谦府第,“投进名帖”。于谦简叙京师危机形势,对蔡节庵讲:京师“近来煤少,未免焦劳”。原来,因也先率大军进犯京城,于谦率军民顽强抵抗,守住了京城。但由于外军围困,煤炭很难运来,“远处地方闻知京城被困,谁敢运煤来货卖?”因此“京城正乏煤用,兵民惶惶”。于谦听说蔡节庵带来十大船煤,喜出望外。
  四是,在于谦的安排下,将这十大船煤炭“差人运交煤厂,悉照时价给发”。结果除煤炭本金两万八千两外,“反余了十万有余”。蔡节庵顺利把煤卖出,下一步就是急忙赶赴山西,把卖煤的本利交给煤商房之孝了。
  五是,自房之孝回山西家中后,老父病情日渐好转。一日父子正在谈蔡节庵倾力相助、押解煤船至京代卖之善事。此时门房报蔡先生到!话音刚落,蔡节庵已进了房子,“叫家人将载来的银子,一捆捆扛进,堂中摆得满满的,又将细账一本送过”。房之孝父子连谢大恩大德,但对十万两余利坚辞不受,而蔡节庵则坚决不收,双方争执不下。房家只好安排蔡节庵一行先在店舍住下再议。
  六是,蔡节庵为了不收十万两银子,夜半即离开旅店,赶回浙江。此时浙江大灾,“米价腾贵”“百姓嗷嗷,饿殍向望”,但官府却不准因大灾免税,且“催科甚急”,“百姓只得卖男鬻女完纳”。根本交不起的,就在县衙门口“带枷”示众,“个个啼哭”。
  七是,正在蔡节庵全力赈灾,身心疲惫之时,山西房之孝携带银子十万两及200两借款从山西赶到蔡家。两人相见,万分感慨,一个急切送银,一个坚辞不受,两方相持不下。于是房之孝建议把此十万两白银,以蔡节庵的名义,代缴德清全县穷民的科税,救济灾民。但蔡节庵坚持以房之孝的名义捐出。俩人又为应署对方之名而争执。最后按当地两位老人建议,“联名具呈”,共署两人之名。此事“哄动了一县人民,人人欢庆,各个称赞”!最后蔡节庵“寿登期颐,无疾而终”,其子孙至曾孙各个官居高位,且有名有姓,而“房姓为山西望族”。至此,这个煤炭故事结束。
  在这篇曲折离奇的煤炭小说中,虽有因果报应的成分在,但褒奖行善助困,弘扬诚信之道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山西煤商一次就把价值两万八千两的十大船煤炭,辗转通过水路,发至京城发卖,获利十余万两,这些记述,是与明代煤炭开发的实际情况相合的。特别是小说谈到当时于谦组织京城军民抗击外敌,以及当时京城煤炭紧缺,“军民惶惶”的情况,都是实有其事的,并非凿空之语。习近平总书记所曾引用的于谦的《咏煤炭》一诗,亦当是于谦此期间所作。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杜纲,他给我们留下这篇颇有史料价值亦有所寓意的煤炭小说!
  《娱目醒心编》著者杜纲,江苏昆山人,字草亭。故该书署“玉山草亭老人编”。他的友人许宝善(自怡轩主人)作于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二日的序中讲:“草亭老人家于玉山之阳,读书识道理,老不得志,著书自娱。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感触,皆笔之于书,遂成卷帙,名其编曰《娱目醒心编》,考必典核,语必醇正”“无一迁拘尘腐之辞”。此外,杜纲还著有《南北史演义》一书。
  (2019年8月31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
其他文献
矿山经常会薄如一张冷峻的版画  正反两面,淬火的拓印凸凹出工业肋骨  一根根坚硬而深沉的细节  矿井是伸进泥沼的足履  煤仓是举向天空的臂膀  一眼望穿的星宿囚禁在深邃的腹腔  是太阳还是明月  铺下黯淡的光影,混淆着昼与夜  巨大的煤壁被挂在脏污的画布上着墨  所有刀笔潜心的修饰都有  不同寻常的研磨。即使是大写意  也会牵动螺母在每个关节嵌入的隐痛  下料漏槽一直口若悬河,喉头吞吐着  不可莫
期刊
李堡,梨花高过塬顶  逐水而居,葫芦河在山脚下汩汩流淌  梨花翻飞的村庄  坐拥在春天的怀抱  我看见春风中  扎着红围巾的村姑身影  在梨花飘香的果园忙碌着  培土、浇水、除草、疏花  果园背依祁家大山  梨花盛开的村庄,像一幅  春意荡漾的画卷。满眼的白  点亮着蓝色天穹下的静宁  李堡  一枝梨花高过塬顶  一湫绿绿的芦苇浸染故土情深  一棵挺立在大山之巅的树影  追逐着翱翔的苍鹰  赶春的
期刊
煤是黑色的粮食  乌黑的煤,闪闪发亮  它们是沉积在地下的粮食  散发着麦子一样的清香  在钢铁的炉膛,汽笛的长鸣里  煤被巨龙吞咽,被齿轮咀嚼  成为工业的光电,农业的肥  成为社区的温暖,祖国的动力  身居矿山,我知道  煤是最诚实最干净的物质  开釆前,它是黑的  燃烧中,它是火红的  燃烧后,它像雪一样白净  开采它们的矿工  是最纯洁的人群  心怀矿山,我更深知  矿工的火热情怀,让冰冷
期刊
王犁  1970年生于浙江淳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并从吴山明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专业展事并获奖。出版有文集《書桌画案》《排岭的天空》《忍不住的表达》,以及个人画册多本。
期刊
地平线  黎明,走向你  子夜,仍走向你  光芒万丈的疆域  矿工与你顶天立地  身躯,任你升降  峰峦,随你迭起  如果你是光明的卡尺  礦工就是真理的根据地  若隐若现的延伸  匍匐在矿工脚底  与温暖相关的荣誉  被你穿成永恒珠玑  上升的虚拟  沉下去  脚步、铸铁以及呼吸  升上来  肩胛、帽盔、耿直的光线  动态之雪写意时间告示  在洞口布下洁白警言  那不是狰狞的陷阱  不是陨石的过
期刊
正在过年之际,遭遇了一场由新冠肺炎病毒所引起的瘟疫之灾。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待在家里。农历正月二十八,中午时分,年逾古稀的段老大微信发来一张图片,照的是餐桌台面平铺着的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右侧是一只青花边的瓷盘,盘中盛有半片卤猪耳、半截香肠,盘面上架着一双竹筷,青花盘的左侧是一只外面有小红碎花的白瓷小碗,碗壁上挂着散乱的葱蒜碎末,里面是酱油醋拌的小半碗水煮花生米,碗的旁边是一瓶扎着红飘带的贵州茅台集团
期刊
一  二喜八岁那年,家乡连遭大旱,庄稼种下就枯或没发芽,多半年几乎是绝收,人们吃光了家里的粮食,接着挖山上的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啃草根树皮,一片赤地连着坡峦十里向山外延伸。到了这种地步,逃荒潮就开始了。  爹那天拎着个旧包袱出门后就再不见回还。娘苦等了一个月余,然后说,不能再等下去了,要想活命,还是出门逃荒去吧。  逃荒的人流潮水一般,一路往东。娘说,东边富庶,能讨到吃的。可事实上,到处都是逃荒的
期刊
夜说来就来了,那种暗铺天盖地。  秋梅关了院门,走进屋里,把屋门闩好了,把炕上的被单抖了抖,床单展展地铺开,枕头放好,身子轻飘飘地放到了床上。躺下后,才觉得身上哪里都在疼,那种疼如同一种召唤。秋梅自骂:“天生的贱命,让你缓着,就是享不了那福,让你受罪,你哪儿都不疼。”秋梅用左手掐着右胳膊,胳膊僵得要命,酸困酸困的。  秋梅看着屋顶发呆,男人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这三四个月里,秋梅老是在想,人活着和死
期刊
阡陌交错的矿区在孩子眼里像一个大游乐场。一个土坡,一片空地,一石一瓦都是宝贝,有着别样的快乐。随处走走,或者刚好兜里装着粉笔、沙包、皮筋之类的东西,到哪儿都能玩得尽兴。  放学对叶子来说,像院里的鸡熬到饭点,翅膀扇动着欢乐。作业已在学校完成,这是惯例。家里不足十五平米,矮小拥挤,还不够哥哥姐姐们施展拳脚。母亲应该在院里做饭。叶子不急着回,玩儿才是此刻的首选项目。  叶子怀揣着在教室捡下的各色粉笔头
期刊
编者按:  为推进早期煤炭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利用,借鉴前人的文学智慧与创作经验,促进煤炭文化事业的新繁荣,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开辟“中国早期煤炭文学作品札记”专栏,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志》总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晓煜同志撰写。欢迎读者对所刊稿件批评指正,并对本栏目的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国何时出现煤矿小说,换言之,中国最早的煤矿小说是哪一篇呢?有人讲是作家龚冰庐写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