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前期的拟话本类小说中,也有以煤炭为内容的作品。在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娱目醒心编》中,就有一篇反映煤炭运销情况的小说,其题目为《解己囊周惠全邑,受人托信著远方》。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官府敬重”。特别是在漕运当差过程中,救人危难,受人之托,将十大船煤炭解运北京货卖一事,令人称奇。
小说开始介绍,按“明代定制”,各州县上缴朝廷的粮米,由当地居民自带盘费,通过水路漕运,解往通州。由于路途遥远,所费极多,住户是根本负担不起的,“当此差者,往往至于破家荡产”,“甚至卖男卖女,连性命多保不住的,但乡绅上户”却可以“例免”,“这是明朝第一不公道的弊政”。本来可以例免此差的蔡节庵,却找到县官,要求一人當差运粮,以使“穷乏民户不致吃苦”。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居民“多欢喜个不了”!
于是蔡节庵带了几十个家人,雇了船户水手,装粮上船。漕船一路“昼夜无阻”“过了长江,渡了黄河”。到了东昌这个地方,“风大难行”,“泊舟城墙下”。此后运煤故事就开始了。
一是,蔡节庵当夜听得邻船上有哭声传来,“听去甚是悲切”。于是走到邻船上。那船上一个三十多岁男子“涕泪交流,哀号欲绝”。听得此人哭诉,才知他叫房之孝,家住山西太谷县。他是个煤商,这次载煤押船,往京师货卖。但突接家中急信,“父亲病在危急”。一来,煤船拖身,无法返家尽孝;二来,留煤炭在此,又无人可托;三来,煤炭未卖,连回去盘缠也没有。“进退两难,故而悲痛”。蔡节庵当机立断,让房之孝立即回家,自己代为押送十个大煤船,待在京城发卖煤炭之后,本利一并奉还。并送给房之孝200两路费。房之孝千谢万谢,乘夜启程返山西。
二是,过了一个月,蔡节庵押送运粮漕船与煤船抵达通州。到了总漕衙门,投递了文书,经“仓场管粮厅验过米色”,上了打点费用,交割完毕,完成了漕粮押送任务。下一步就是卖煤了。
三是,蔡节庵为打听煤价,了解卖煤情事,从通州赶往京城。因蔡节庵与朝廷兵部尚书于谦“系通家之世谊”,故先到于谦府第,“投进名帖”。于谦简叙京师危机形势,对蔡节庵讲:京师“近来煤少,未免焦劳”。原来,因也先率大军进犯京城,于谦率军民顽强抵抗,守住了京城。但由于外军围困,煤炭很难运来,“远处地方闻知京城被困,谁敢运煤来货卖?”因此“京城正乏煤用,兵民惶惶”。于谦听说蔡节庵带来十大船煤,喜出望外。
四是,在于谦的安排下,将这十大船煤炭“差人运交煤厂,悉照时价给发”。结果除煤炭本金两万八千两外,“反余了十万有余”。蔡节庵顺利把煤卖出,下一步就是急忙赶赴山西,把卖煤的本利交给煤商房之孝了。
五是,自房之孝回山西家中后,老父病情日渐好转。一日父子正在谈蔡节庵倾力相助、押解煤船至京代卖之善事。此时门房报蔡先生到!话音刚落,蔡节庵已进了房子,“叫家人将载来的银子,一捆捆扛进,堂中摆得满满的,又将细账一本送过”。房之孝父子连谢大恩大德,但对十万两余利坚辞不受,而蔡节庵则坚决不收,双方争执不下。房家只好安排蔡节庵一行先在店舍住下再议。
六是,蔡节庵为了不收十万两银子,夜半即离开旅店,赶回浙江。此时浙江大灾,“米价腾贵”“百姓嗷嗷,饿殍向望”,但官府却不准因大灾免税,且“催科甚急”,“百姓只得卖男鬻女完纳”。根本交不起的,就在县衙门口“带枷”示众,“个个啼哭”。
七是,正在蔡节庵全力赈灾,身心疲惫之时,山西房之孝携带银子十万两及200两借款从山西赶到蔡家。两人相见,万分感慨,一个急切送银,一个坚辞不受,两方相持不下。于是房之孝建议把此十万两白银,以蔡节庵的名义,代缴德清全县穷民的科税,救济灾民。但蔡节庵坚持以房之孝的名义捐出。俩人又为应署对方之名而争执。最后按当地两位老人建议,“联名具呈”,共署两人之名。此事“哄动了一县人民,人人欢庆,各个称赞”!最后蔡节庵“寿登期颐,无疾而终”,其子孙至曾孙各个官居高位,且有名有姓,而“房姓为山西望族”。至此,这个煤炭故事结束。
在这篇曲折离奇的煤炭小说中,虽有因果报应的成分在,但褒奖行善助困,弘扬诚信之道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山西煤商一次就把价值两万八千两的十大船煤炭,辗转通过水路,发至京城发卖,获利十余万两,这些记述,是与明代煤炭开发的实际情况相合的。特别是小说谈到当时于谦组织京城军民抗击外敌,以及当时京城煤炭紧缺,“军民惶惶”的情况,都是实有其事的,并非凿空之语。习近平总书记所曾引用的于谦的《咏煤炭》一诗,亦当是于谦此期间所作。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杜纲,他给我们留下这篇颇有史料价值亦有所寓意的煤炭小说!
《娱目醒心编》著者杜纲,江苏昆山人,字草亭。故该书署“玉山草亭老人编”。他的友人许宝善(自怡轩主人)作于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二日的序中讲:“草亭老人家于玉山之阳,读书识道理,老不得志,著书自娱。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感触,皆笔之于书,遂成卷帙,名其编曰《娱目醒心编》,考必典核,语必醇正”“无一迁拘尘腐之辞”。此外,杜纲还著有《南北史演义》一书。
(2019年8月31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官府敬重”。特别是在漕运当差过程中,救人危难,受人之托,将十大船煤炭解运北京货卖一事,令人称奇。
小说开始介绍,按“明代定制”,各州县上缴朝廷的粮米,由当地居民自带盘费,通过水路漕运,解往通州。由于路途遥远,所费极多,住户是根本负担不起的,“当此差者,往往至于破家荡产”,“甚至卖男卖女,连性命多保不住的,但乡绅上户”却可以“例免”,“这是明朝第一不公道的弊政”。本来可以例免此差的蔡节庵,却找到县官,要求一人當差运粮,以使“穷乏民户不致吃苦”。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居民“多欢喜个不了”!
于是蔡节庵带了几十个家人,雇了船户水手,装粮上船。漕船一路“昼夜无阻”“过了长江,渡了黄河”。到了东昌这个地方,“风大难行”,“泊舟城墙下”。此后运煤故事就开始了。
一是,蔡节庵当夜听得邻船上有哭声传来,“听去甚是悲切”。于是走到邻船上。那船上一个三十多岁男子“涕泪交流,哀号欲绝”。听得此人哭诉,才知他叫房之孝,家住山西太谷县。他是个煤商,这次载煤押船,往京师货卖。但突接家中急信,“父亲病在危急”。一来,煤船拖身,无法返家尽孝;二来,留煤炭在此,又无人可托;三来,煤炭未卖,连回去盘缠也没有。“进退两难,故而悲痛”。蔡节庵当机立断,让房之孝立即回家,自己代为押送十个大煤船,待在京城发卖煤炭之后,本利一并奉还。并送给房之孝200两路费。房之孝千谢万谢,乘夜启程返山西。
二是,过了一个月,蔡节庵押送运粮漕船与煤船抵达通州。到了总漕衙门,投递了文书,经“仓场管粮厅验过米色”,上了打点费用,交割完毕,完成了漕粮押送任务。下一步就是卖煤了。
三是,蔡节庵为打听煤价,了解卖煤情事,从通州赶往京城。因蔡节庵与朝廷兵部尚书于谦“系通家之世谊”,故先到于谦府第,“投进名帖”。于谦简叙京师危机形势,对蔡节庵讲:京师“近来煤少,未免焦劳”。原来,因也先率大军进犯京城,于谦率军民顽强抵抗,守住了京城。但由于外军围困,煤炭很难运来,“远处地方闻知京城被困,谁敢运煤来货卖?”因此“京城正乏煤用,兵民惶惶”。于谦听说蔡节庵带来十大船煤,喜出望外。
四是,在于谦的安排下,将这十大船煤炭“差人运交煤厂,悉照时价给发”。结果除煤炭本金两万八千两外,“反余了十万有余”。蔡节庵顺利把煤卖出,下一步就是急忙赶赴山西,把卖煤的本利交给煤商房之孝了。
五是,自房之孝回山西家中后,老父病情日渐好转。一日父子正在谈蔡节庵倾力相助、押解煤船至京代卖之善事。此时门房报蔡先生到!话音刚落,蔡节庵已进了房子,“叫家人将载来的银子,一捆捆扛进,堂中摆得满满的,又将细账一本送过”。房之孝父子连谢大恩大德,但对十万两余利坚辞不受,而蔡节庵则坚决不收,双方争执不下。房家只好安排蔡节庵一行先在店舍住下再议。
六是,蔡节庵为了不收十万两银子,夜半即离开旅店,赶回浙江。此时浙江大灾,“米价腾贵”“百姓嗷嗷,饿殍向望”,但官府却不准因大灾免税,且“催科甚急”,“百姓只得卖男鬻女完纳”。根本交不起的,就在县衙门口“带枷”示众,“个个啼哭”。
七是,正在蔡节庵全力赈灾,身心疲惫之时,山西房之孝携带银子十万两及200两借款从山西赶到蔡家。两人相见,万分感慨,一个急切送银,一个坚辞不受,两方相持不下。于是房之孝建议把此十万两白银,以蔡节庵的名义,代缴德清全县穷民的科税,救济灾民。但蔡节庵坚持以房之孝的名义捐出。俩人又为应署对方之名而争执。最后按当地两位老人建议,“联名具呈”,共署两人之名。此事“哄动了一县人民,人人欢庆,各个称赞”!最后蔡节庵“寿登期颐,无疾而终”,其子孙至曾孙各个官居高位,且有名有姓,而“房姓为山西望族”。至此,这个煤炭故事结束。
在这篇曲折离奇的煤炭小说中,虽有因果报应的成分在,但褒奖行善助困,弘扬诚信之道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山西煤商一次就把价值两万八千两的十大船煤炭,辗转通过水路,发至京城发卖,获利十余万两,这些记述,是与明代煤炭开发的实际情况相合的。特别是小说谈到当时于谦组织京城军民抗击外敌,以及当时京城煤炭紧缺,“军民惶惶”的情况,都是实有其事的,并非凿空之语。习近平总书记所曾引用的于谦的《咏煤炭》一诗,亦当是于谦此期间所作。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杜纲,他给我们留下这篇颇有史料价值亦有所寓意的煤炭小说!
《娱目醒心编》著者杜纲,江苏昆山人,字草亭。故该书署“玉山草亭老人编”。他的友人许宝善(自怡轩主人)作于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二日的序中讲:“草亭老人家于玉山之阳,读书识道理,老不得志,著书自娱。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感触,皆笔之于书,遂成卷帙,名其编曰《娱目醒心编》,考必典核,语必醇正”“无一迁拘尘腐之辞”。此外,杜纲还著有《南北史演义》一书。
(2019年8月31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