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41-01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考生出于对人生及职业的规划,在研究生报考时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尚没有针对中医老年病类跨专业报考的相关报道。本文根据中医老年病学的学科性质,试谈近年来对临床类中医老年病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一、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与劣势
(一)跨专业报考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类型。从历年报考情况来看,跨专业报考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所跨专业多为跨一级学科的中西医结合考生和跨二级学科针灸推拿学专业考生。
(二)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与劣势。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性復合型人才的供不应求,已成为现阶段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身份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拥有大学五年本专业医学知识的系统教育,已经初步形成诊疗疾病的思维模式,再经过3年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疾病有更宽泛的认知,在治疗上也有更多的想法及创新性的尝试。如对“中风”疾病的处治,本科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多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方面认识此病,在治疗上以改善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而本科为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多从经络的角度认识此病,在治疗上以针灸按摩为主。优势往往与劣势并存,跨专业的研究生虽然自身具有一定地优势,但与非跨专业研究生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劣势。相对而言,中医类跨专业研究生对中医经典、中医内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及辨证论治的功底有所欠缺。
二、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一)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跨专业研究生同跨专业研究生相比,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对他们3年的学习和工作造成许多困难。如择校时选择导师难度大、学习压力重、临床实践遇阻、同行对其中医内科学理论的认同、毕业论文撰写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多关注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一项调查表明: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明显低于非跨专业研究生[1],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其次,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导师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上下届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结友善的团体。第三,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作用,力所能及的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挥家庭、朋友及自身调节的作用,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2]。
(二)加强经典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瘟疫论》等中医经典,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尤为重要。中医的精华与奥妙尽在经典之中,只有对经典有所感悟,才能敲开中医的厚重之门,走进神圣殿堂。学生还应广泛涉猎并研读中医古籍,以丰富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博采众家学说,尽早补齐短板。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及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为其列出学习书目,鼓励并指导他们广泛阅读,从古代名家名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增强自身的中医底蕴[3]。
(三)激发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学本科的教育趋于同一化,缺少针对性的培养教学,而研究生阶段同一化的教育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必须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点进行培养,制定具有针对性、长远性的教育教学计划[4]。这点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与大多数同届生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兴趣点、研究的方向以及故有的优势都促使他们要术有专攻,在其培养过程中利用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5]。
(四)继承性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类硕士研究生导师很多都是名老中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努力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通过整理门诊病案、疗区病历,学习导师的著作、论文,归纳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应当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广泛研究国内名家的学术经验,从细节入手,深刻领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以填补中医基础理论的不足,夯实中医底蕴;或通过从师授受或私塾的方式继承名中医的经验,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6]。
(五)增强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中医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期间就是依靠不断创新才得以延续、发展的。可近代以来中医发展缓慢、创新不足,因而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中医的创新涉及很多方面,研究生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中医的创新不仅是创立一种新的学说,发明一副新的汤药,对经典的再认识,对中医基础的现代化论证也是一种创新。另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不断探索,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7]。
(六)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在校期间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跨专业研究生提高医学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远不及此。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学术报告,帮助他们参与各高校、各区域医学交流,促使学术思想相互碰撞形成火花,以利于彼此借鉴,共同提高。还可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医学学术活动,通过与同行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接触交流,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发展中医做出贡献[8-9]。
三、小结
跨专业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注重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医德仁术,懂经典、善临床、能科研的医学人才。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魏红联,方传龙,王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60-61
[2]余情,石玲.跨专业研究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14-116
[3]都来均,孙金芳,徐志伟等.谈中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J].中医教育ECM,2000,19(3):36-38
[4]葛昕,彭锐,李荣等.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24-25
[5]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6]王洪峰,王中南,阚俊明.构建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0-44
[7]黄少滨,郎大鹏,吴良杰等.跨专业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4(19):290
[8]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2,(6):76-77
[9]陈军斌,王汉青.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案例分析[J].石油教育,2015(3):56-59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考生出于对人生及职业的规划,在研究生报考时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尚没有针对中医老年病类跨专业报考的相关报道。本文根据中医老年病学的学科性质,试谈近年来对临床类中医老年病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一、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与劣势
(一)跨专业报考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类型。从历年报考情况来看,跨专业报考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所跨专业多为跨一级学科的中西医结合考生和跨二级学科针灸推拿学专业考生。
(二)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与劣势。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性復合型人才的供不应求,已成为现阶段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身份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拥有大学五年本专业医学知识的系统教育,已经初步形成诊疗疾病的思维模式,再经过3年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疾病有更宽泛的认知,在治疗上也有更多的想法及创新性的尝试。如对“中风”疾病的处治,本科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多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方面认识此病,在治疗上以改善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而本科为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多从经络的角度认识此病,在治疗上以针灸按摩为主。优势往往与劣势并存,跨专业的研究生虽然自身具有一定地优势,但与非跨专业研究生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劣势。相对而言,中医类跨专业研究生对中医经典、中医内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及辨证论治的功底有所欠缺。
二、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一)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跨专业研究生同跨专业研究生相比,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对他们3年的学习和工作造成许多困难。如择校时选择导师难度大、学习压力重、临床实践遇阻、同行对其中医内科学理论的认同、毕业论文撰写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多关注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一项调查表明: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明显低于非跨专业研究生[1],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其次,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导师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上下届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结友善的团体。第三,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作用,力所能及的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挥家庭、朋友及自身调节的作用,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2]。
(二)加强经典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瘟疫论》等中医经典,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尤为重要。中医的精华与奥妙尽在经典之中,只有对经典有所感悟,才能敲开中医的厚重之门,走进神圣殿堂。学生还应广泛涉猎并研读中医古籍,以丰富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博采众家学说,尽早补齐短板。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及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为其列出学习书目,鼓励并指导他们广泛阅读,从古代名家名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增强自身的中医底蕴[3]。
(三)激发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学本科的教育趋于同一化,缺少针对性的培养教学,而研究生阶段同一化的教育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必须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点进行培养,制定具有针对性、长远性的教育教学计划[4]。这点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与大多数同届生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兴趣点、研究的方向以及故有的优势都促使他们要术有专攻,在其培养过程中利用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5]。
(四)继承性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类硕士研究生导师很多都是名老中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努力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通过整理门诊病案、疗区病历,学习导师的著作、论文,归纳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应当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广泛研究国内名家的学术经验,从细节入手,深刻领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以填补中医基础理论的不足,夯实中医底蕴;或通过从师授受或私塾的方式继承名中医的经验,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6]。
(五)增强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中医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期间就是依靠不断创新才得以延续、发展的。可近代以来中医发展缓慢、创新不足,因而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中医的创新涉及很多方面,研究生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中医的创新不仅是创立一种新的学说,发明一副新的汤药,对经典的再认识,对中医基础的现代化论证也是一种创新。另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不断探索,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7]。
(六)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在校期间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跨专业研究生提高医学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远不及此。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学术报告,帮助他们参与各高校、各区域医学交流,促使学术思想相互碰撞形成火花,以利于彼此借鉴,共同提高。还可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医学学术活动,通过与同行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接触交流,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发展中医做出贡献[8-9]。
三、小结
跨专业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注重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医德仁术,懂经典、善临床、能科研的医学人才。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魏红联,方传龙,王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60-61
[2]余情,石玲.跨专业研究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14-116
[3]都来均,孙金芳,徐志伟等.谈中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J].中医教育ECM,2000,19(3):36-38
[4]葛昕,彭锐,李荣等.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24-25
[5]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6]王洪峰,王中南,阚俊明.构建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0-44
[7]黄少滨,郎大鹏,吴良杰等.跨专业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4(19):290
[8]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2,(6):76-77
[9]陈军斌,王汉青.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案例分析[J].石油教育,2015(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