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高恒(1991-),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四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宋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一.前言
颜延之作为南朝宋时期的“元嘉三大家”之一,堪称诗坛风向代表,与谢灵运并称“颜谢”足以表明颜延之在当时诗坛的标志性地位。然在后人看来,其诗歌成就远不足以与谢灵运相比肩,认为“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1]。但在《文选》中,颜延之还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文选》录诗23类,共434首。其中“咏史诗”共选入21首,颜延之咏史类共计六首,在数量上仅次于左思,足以说明萧统对颜延之的重视和肯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以咏史作为诗题的是班固《咏史诗》,一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言“咏史之名,起自孟坚”[2],其内容主要是咏歎缇萦救父的故事,但并未被萧统选入《文选》,主要原因就是班固的《咏史诗》“质木无文”的风格并不符合萧统在《文选序》中所规定“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选文标准。《秋胡诗》作为颜延之咏史力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颜延之的诗歌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咏史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所沉淀下的品格和即将出现的某些转变。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颜延之《秋胡诗》对刘向《古列女传》的改变以及贵族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吸收改造。
二.颜延之对《秋胡妻》的改造
窃以为,萧统之所以在《五君咏》之外选入《秋胡妻》不仅是因为《秋胡妻》之于咏史诗的重要地位,还因为《秋胡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贵族化精英化的倾向。
《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3],其中“沉思”就是指作者的深切感情,而“翰藻”主要是指华丽的语言组织。所以前一句主要是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后面一句主要是强调文章的艺术成就。以此标准来审视颜延之的《秋胡诗》更容易理解在晋宋之际,颜延年“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的诗歌风格是如何成为具有代表性诗风,并能与谢灵运并驾齐驱。总体上来说颜延年的《秋胡诗》充分体现了其诗歌“体裁明密”和“擅雕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的特点。有鉴于此,有必要在纵向历史平面中发现“秋胡妻”的书写模式在颜延之手中所发生的变化。
文章将从文学性及情感转向上来解析《秋胡行》中所蕴含的一些显性和隐性信息。所谓显性信息,在这里主要是指以颜延年为代表的“铺锦列绣”的诗风所具有的特点;所谓“隐性信息”主要是指,以颜延年为代表的上层精英文学对于民间文学的吸收和改造,最终使得诗文中的民间故事拒绝了民间化的书写模式。
1.显性信息
在此之前首先应提出一个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即颜延之“终身病之”。颜谢两种典型的诗歌范式在当时都是“美”的体现,而且都是“尚巧似”(钟嵘《诗品》)的典型,所以不能厚此薄彼,简单地总结为颜延年典重雅则、辞藻华丽的特点不如谢灵运的“清新可爱”,“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已经成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的表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已经成为“近世之所竞”[4],所以把此评论当作一种优劣高下的判断,实在过于简单。在此基础上再来赏析颜延年的《秋胡行》就更容易发现其中颜延年的特色。
第一,从诗歌的用词来看,诗中无不展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如在形容秋胡妻的容貌的时候,间断性的使用了诸如“婉”、“幽闲”、“ 明豔”、“ 佳人”、“窈窕”、“倾城”和“美人”等具有高度概括性或极强指向性词汇,突出了秋胡妻静美的容貌特点,虽然突出却没有过度渲染,使人能感受到秋胡妻的美是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美,外表的美丽涵养在贞洁的情操下显得明亮而不刺眼,这就为下文秋胡子挑逗秋胡妻和秋胡妻拒绝秋胡子的情节作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从用事(用典)的角度来看,几可谓无一字无来历,如首句“椅梧倾髙凤,寒谷待鸣律”化用了《诗经》《别录》《尚书》及《鹖冠子》等书中的相关语典和事典,充分体现了其诗歌典雅的特点。第三,从叙述的节奏上来看,可谓 “体裁明密”,起笔意高,结尾意重,完全展现了其诗“密如秋荼”但却又不失流丽的特点。如诗中结尾部分以“髙张生绝弦,声急由调起”弦声高亢,调急声切,衬托一种紧张的气氛,预示着秋胡妻可能的悲惨结局。诗人此处以声音来置换空间显得十分高妙,以音乐的声调急转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使得诗文衔接显得自然,虽然此一句无形中加快了叙述节奏,但是由于下文议论成分的存在有使得全诗的叙述节奏趋于和缓,在和缓中尽显哀婉的诗意。最终颜延年以“愧”和“甘”之间的张力中使此诗落下帷幕,近乎言尽意尽。而在诗歌的起承转合处都做了恰当的处理使得诗歌的叙述节奏缓急得当,始终控制在一个“中和”的程度中,不显得过于紧凑,密不透风。
2.隐性信息
以颜延年为代表的晋宋时期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大多遵循了当时文学精英化的取向求古雅而“不使俚言俗语窜入”,考之颜延年的《秋胡诗》,不仅明显体现了字字有出处的特点,而且通过颜延之对于秋胡妻故事的改造突出了精英写作拒绝民间通俗故事写作模式和话语系统的态度。
关于颜延之对于秋胡故事的改造和加工,大多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对人物性格的再设定。这种性格的再设定,主要是通过人物名称变化和大量内心独白和景物描写来完成。比较来看,在刘向的传中对于秋胡子妻的称谓只有两个即“妇人”和“夫人”,无不透露着一种浑厚质朴的民间风情,但是颜延之却一反既往,对秋胡妻的名称做了细致斟酌,“幽闲女”、“佳人”、“倾城”和“美人”都标志着诗歌在人物设定上已经脱离了民间化的书写模式,一举将“秋胡妻”从民间化的书写常态中中剥离出来,“如褰衣下水,捧藕出泥”(牟愿相《小懈草堂杂论诗》)。且诗中很多地方对于人物心理做了精细刻画,以此作为手段来突出人物性格,如“有怀谁能已,聊用申苦难。离居殊年载,一别阻河关”描写了秋胡妻在遭到秋胡子调戏之后内心的无限凄楚,虽然秋胡妻坚决驳斥了秋胡子的无理行为,但内心仍有愧色,仍然“惭叹前相持”,虽然汉代的社会风气相较于后世要相对宽松,但颜延之还是抓住了这一点,突出其内心的愧疚和无奈,更能凸显其“洁”的中心性格。其次,诗歌对故事进行了相当的改造。如在刘向的书中是“使人唤妇”,但是在诗歌中却变成了“美人望昏至”,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种关系的转变带来的则是视角和角色的转变,颜延之巧妙地以一句诗完成了人物转换,给足了秋胡妻内心独白的时间,也将其内心的孤独和坚持放大到了极致。而这种情感的放大其实全都是为了下文二人相见时的戏剧衝突作铺垫。再者,诗歌还增添了许多刘向书中缺少的成分,而这种成分的缺失使得刘向的记载变得摇摇欲坠,缺少了文学的“真实性”,其中增添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对秋胡子歸家之后竟然不认识其妻子的原因,这在刘向的记载中原本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颜延之却想办法将之尽量补充完整,因为如果缺少了这一环的话就会使人产生巨大的疑惑,明明是结婚的夫妻,怎麽会变得如此陌生?因此刘埙的《隐居通议》将之视为“特著书者之寓言耳”也就并不奇怪,所以颜延之有了“年往诚思劳,路远阔音形。虽为五载别,相与昧平生”的说法,此说法虽仍有欠缺但其努力方向仍有迹可循。二人分别之后虽然思念不断,但是路途遥远,已经达到“纵使相逢应不识”的地步,撇开其真实性不论,至少这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这也为下文戏剧化的表现做足了准备。
总体上说,《秋胡诗》之所以能够透视颜延之的相关风格特色,正是因为颜延之对秋胡妻形象塑造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我们虽然没法要求所有人正视颜延之的文学成就,但是也不能妄自贬低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和贡献,不能因为其铺锦列绣而不能公正地评价其贡献。
三.总结
以上,通过对颜延之《秋胡妻》的文本细读,分析了颜延之的诗歌风格及其对“秋胡妻”这一形象提升所做的努力。总之,颜延之的《秋胡诗》作为《文选》中咏史类最长的一首诗歌,包含了太多可能性,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发掘,继续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南史.第三册[M].中华书局, 1975.881.
[2]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7.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2.
[4]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中华书局,2000.65.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一.前言
颜延之作为南朝宋时期的“元嘉三大家”之一,堪称诗坛风向代表,与谢灵运并称“颜谢”足以表明颜延之在当时诗坛的标志性地位。然在后人看来,其诗歌成就远不足以与谢灵运相比肩,认为“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1]。但在《文选》中,颜延之还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文选》录诗23类,共434首。其中“咏史诗”共选入21首,颜延之咏史类共计六首,在数量上仅次于左思,足以说明萧统对颜延之的重视和肯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以咏史作为诗题的是班固《咏史诗》,一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言“咏史之名,起自孟坚”[2],其内容主要是咏歎缇萦救父的故事,但并未被萧统选入《文选》,主要原因就是班固的《咏史诗》“质木无文”的风格并不符合萧统在《文选序》中所规定“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选文标准。《秋胡诗》作为颜延之咏史力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颜延之的诗歌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咏史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所沉淀下的品格和即将出现的某些转变。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颜延之《秋胡诗》对刘向《古列女传》的改变以及贵族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吸收改造。
二.颜延之对《秋胡妻》的改造
窃以为,萧统之所以在《五君咏》之外选入《秋胡妻》不仅是因为《秋胡妻》之于咏史诗的重要地位,还因为《秋胡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贵族化精英化的倾向。
《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3],其中“沉思”就是指作者的深切感情,而“翰藻”主要是指华丽的语言组织。所以前一句主要是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后面一句主要是强调文章的艺术成就。以此标准来审视颜延之的《秋胡诗》更容易理解在晋宋之际,颜延年“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的诗歌风格是如何成为具有代表性诗风,并能与谢灵运并驾齐驱。总体上来说颜延年的《秋胡诗》充分体现了其诗歌“体裁明密”和“擅雕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的特点。有鉴于此,有必要在纵向历史平面中发现“秋胡妻”的书写模式在颜延之手中所发生的变化。
文章将从文学性及情感转向上来解析《秋胡行》中所蕴含的一些显性和隐性信息。所谓显性信息,在这里主要是指以颜延年为代表的“铺锦列绣”的诗风所具有的特点;所谓“隐性信息”主要是指,以颜延年为代表的上层精英文学对于民间文学的吸收和改造,最终使得诗文中的民间故事拒绝了民间化的书写模式。
1.显性信息
在此之前首先应提出一个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即颜延之“终身病之”。颜谢两种典型的诗歌范式在当时都是“美”的体现,而且都是“尚巧似”(钟嵘《诗品》)的典型,所以不能厚此薄彼,简单地总结为颜延年典重雅则、辞藻华丽的特点不如谢灵运的“清新可爱”,“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已经成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的表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已经成为“近世之所竞”[4],所以把此评论当作一种优劣高下的判断,实在过于简单。在此基础上再来赏析颜延年的《秋胡行》就更容易发现其中颜延年的特色。
第一,从诗歌的用词来看,诗中无不展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如在形容秋胡妻的容貌的时候,间断性的使用了诸如“婉”、“幽闲”、“ 明豔”、“ 佳人”、“窈窕”、“倾城”和“美人”等具有高度概括性或极强指向性词汇,突出了秋胡妻静美的容貌特点,虽然突出却没有过度渲染,使人能感受到秋胡妻的美是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美,外表的美丽涵养在贞洁的情操下显得明亮而不刺眼,这就为下文秋胡子挑逗秋胡妻和秋胡妻拒绝秋胡子的情节作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从用事(用典)的角度来看,几可谓无一字无来历,如首句“椅梧倾髙凤,寒谷待鸣律”化用了《诗经》《别录》《尚书》及《鹖冠子》等书中的相关语典和事典,充分体现了其诗歌典雅的特点。第三,从叙述的节奏上来看,可谓 “体裁明密”,起笔意高,结尾意重,完全展现了其诗“密如秋荼”但却又不失流丽的特点。如诗中结尾部分以“髙张生绝弦,声急由调起”弦声高亢,调急声切,衬托一种紧张的气氛,预示着秋胡妻可能的悲惨结局。诗人此处以声音来置换空间显得十分高妙,以音乐的声调急转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使得诗文衔接显得自然,虽然此一句无形中加快了叙述节奏,但是由于下文议论成分的存在有使得全诗的叙述节奏趋于和缓,在和缓中尽显哀婉的诗意。最终颜延年以“愧”和“甘”之间的张力中使此诗落下帷幕,近乎言尽意尽。而在诗歌的起承转合处都做了恰当的处理使得诗歌的叙述节奏缓急得当,始终控制在一个“中和”的程度中,不显得过于紧凑,密不透风。
2.隐性信息
以颜延年为代表的晋宋时期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大多遵循了当时文学精英化的取向求古雅而“不使俚言俗语窜入”,考之颜延年的《秋胡诗》,不仅明显体现了字字有出处的特点,而且通过颜延之对于秋胡妻故事的改造突出了精英写作拒绝民间通俗故事写作模式和话语系统的态度。
关于颜延之对于秋胡故事的改造和加工,大多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对人物性格的再设定。这种性格的再设定,主要是通过人物名称变化和大量内心独白和景物描写来完成。比较来看,在刘向的传中对于秋胡子妻的称谓只有两个即“妇人”和“夫人”,无不透露着一种浑厚质朴的民间风情,但是颜延之却一反既往,对秋胡妻的名称做了细致斟酌,“幽闲女”、“佳人”、“倾城”和“美人”都标志着诗歌在人物设定上已经脱离了民间化的书写模式,一举将“秋胡妻”从民间化的书写常态中中剥离出来,“如褰衣下水,捧藕出泥”(牟愿相《小懈草堂杂论诗》)。且诗中很多地方对于人物心理做了精细刻画,以此作为手段来突出人物性格,如“有怀谁能已,聊用申苦难。离居殊年载,一别阻河关”描写了秋胡妻在遭到秋胡子调戏之后内心的无限凄楚,虽然秋胡妻坚决驳斥了秋胡子的无理行为,但内心仍有愧色,仍然“惭叹前相持”,虽然汉代的社会风气相较于后世要相对宽松,但颜延之还是抓住了这一点,突出其内心的愧疚和无奈,更能凸显其“洁”的中心性格。其次,诗歌对故事进行了相当的改造。如在刘向的书中是“使人唤妇”,但是在诗歌中却变成了“美人望昏至”,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种关系的转变带来的则是视角和角色的转变,颜延之巧妙地以一句诗完成了人物转换,给足了秋胡妻内心独白的时间,也将其内心的孤独和坚持放大到了极致。而这种情感的放大其实全都是为了下文二人相见时的戏剧衝突作铺垫。再者,诗歌还增添了许多刘向书中缺少的成分,而这种成分的缺失使得刘向的记载变得摇摇欲坠,缺少了文学的“真实性”,其中增添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对秋胡子歸家之后竟然不认识其妻子的原因,这在刘向的记载中原本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颜延之却想办法将之尽量补充完整,因为如果缺少了这一环的话就会使人产生巨大的疑惑,明明是结婚的夫妻,怎麽会变得如此陌生?因此刘埙的《隐居通议》将之视为“特著书者之寓言耳”也就并不奇怪,所以颜延之有了“年往诚思劳,路远阔音形。虽为五载别,相与昧平生”的说法,此说法虽仍有欠缺但其努力方向仍有迹可循。二人分别之后虽然思念不断,但是路途遥远,已经达到“纵使相逢应不识”的地步,撇开其真实性不论,至少这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这也为下文戏剧化的表现做足了准备。
总体上说,《秋胡诗》之所以能够透视颜延之的相关风格特色,正是因为颜延之对秋胡妻形象塑造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我们虽然没法要求所有人正视颜延之的文学成就,但是也不能妄自贬低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和贡献,不能因为其铺锦列绣而不能公正地评价其贡献。
三.总结
以上,通过对颜延之《秋胡妻》的文本细读,分析了颜延之的诗歌风格及其对“秋胡妻”这一形象提升所做的努力。总之,颜延之的《秋胡诗》作为《文选》中咏史类最长的一首诗歌,包含了太多可能性,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发掘,继续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南史.第三册[M].中华书局, 1975.881.
[2]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7.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2.
[4]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中华书局,2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