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性格腼腆、从没见过世面、更没同异性交往过的姑娘,偶然间碰上一个走南闯北、饱经世故的江湖客。关于他,又有种种骇人的传闻。然而姑娘还是身不由己地跨上他的那匹马,跟他奔驰而去。一路上趟急流、爬危岩,多少次都险些丧命。经过漫长的煎熬,终于踏上一块绿色的平地。”
这段话出自《萧乾文集》第4卷,是萧乾用来形容自己与夫人文洁若的爱情历程的,他是那个江湖客,是那匹野马,而她则是那片平地。
第一次约会,在北海公园荡起双桨
1953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年轻姑娘文洁若,和自称久经沙场的江湖客、老报人萧乾第一次约会了。他们在北海公园荡起了双桨,这船上还有一个6岁的孩子铁柱(萧乾之子)。
出生于蒙古族家庭的萧乾,曾经是《大公报》赫赫有名的报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弥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的柏林。早在高中时代,文洁若就读过萧乾的《梦之谷》并心生敬意。然而,同事对文洁若与萧乾相恋持有异议:“你看萧乾那个样子,他头发也有点秃了,做工间操时,那肚子已经挺得快弯不下腰去。你怎么跟这样的人恋爱?”文洁若说:“我外公说过,就是嫁给要饭的,也别找二婚的。可萧乾已經结过婚了,比我大17岁。我还是个大姑娘,拖个孩子将来也很麻烦。但我又感觉,他的学问挺好,英文也很好,说话挺幽默的。相比之下,周围那些年轻人太幼稚,看书也看得比我少。我宁可找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就这样,两个看似背景、经历天差地远的人,却因文字而结缘了。
当年晚些时候,萧乾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翻译工作之余,还会帮助其他编辑润色文稿、校订书籍。文洁若非常兴奋。当时她负责编校的是一部由英译本翻译而来的苏联小说,从俄语到英语再到中文的几番转换,使得小说原本的文字之美被一再缩减。文洁若觉得最后的中译文仍有几处不太通顺,便请萧乾再加工。小说经萧乾校订后,文洁若惊喜不已:“我琢磨了许久都未能改好的句子,经萧乾校订后做到了融会贯通,甩掉了翻译腔,颇像创作了。”
不久,文洁若又带了一本正在编校的中译本和原书,向萧乾请教。她说:“我在书上贴了很多小纸条,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他说我的意见是对的,不过让我自己改的话,就没有他那么高明了。我在文字工作上不但找到了一位向导,也找到了知音。”出于对文字的共同兴趣,萧乾和文洁若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雪子”和“乐子”奇妙结合
爱情终于开花结果。1954年4月30日,文洁若和萧乾结婚了。结婚几乎是悄无声息的,没有仪式也没有蜜月,只领了证。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和经历相差很大,亲戚、朋友、同事都不看好。萧乾后来在散文《我的搬家史》中,曾述说过当年的境况:“一辆三轮车就把她从东四八条拉回来了,她的脚下放了一只旧皮箱,我这个新郎官骑车跟在后边。”当时,只有萧乾的好朋友严文井送了一盆月季花。
萧乾给文洁若买了一个玛瑙别针,上面还有一个象牙做的爱神。萧乾在上面写了“雪子”二字,感谢世界给他生了个雪子,因为文洁若有个日文名字叫雪子。萧乾正好有個小名叫“乐子”(因为他老是乐呵呵的)。这是一个幸福的开始。文洁若至今还记得萧乾感慨地说:“等了40年,终于有个家了。我曾看见一个小说《四十年的愿望》,写四川一个地方为通火车等了40年。我40年的愿望也实现了。”
他们的大喜之日也少不了文字的踪影,“新婚之夜,洁若还在灯下看了一份等着下厂的校样。”这段回忆同样出自萧乾的《我的搬家史》。婚后,文洁若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她常常在单位工作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她与萧乾的文字之交仍在延续着,在萧乾的译文上贴上小字条,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译作翻译完成后)他非常客气,用毛笔字给我写了个字条:‘洁若同志,谢谢你的帮助!’”
结婚后有3年的稳定生活,文洁若连生两个孩子,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他们还有了相当不错的储蓄,因为文洁若很节省,萧乾也能挣点钱。萧乾干起活来真快。有一阵脱产,他在家一天就能翻译作品7000字。
1956年,萧乾的待遇忽然好了一些,他被允许下去开滦煤矿,又陪同外宾,又当《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当特约记者在那时候是不得了的事。文洁若说:“我们单位的人跑来问我,怎么萧乾是特约记者了?有一个同事还提醒我:‘文洁若,你这装束得改变改变了。你老公现在‘发达’了,你得把布鞋换个皮鞋吧,还有你这身旧衣服也得换。’我说:‘他是他,我是我。’”
上个世纪60年代3年困难时期,萧乾被下放,全家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文洁若身上。她凭借扎实的日文功底接下了不少翻译的活儿,为家里赚到了生活费。提起这些往事,文洁若露出了顽皮的一面。“当时我的效率惊人,利用业余时间翻译,6天竟然赶出3万字。”她骄傲地说,“那个时候根本不觉得辛苦,我一个月能赚89.5元,还能买到高级饼干。”
从1957年到1979年这20多年时间里,文洁若俨然成了家中的主心骨。在萧乾被命运之手反复拨弄时,文洁若带着孩子们,给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当然,最令她津津乐道的是“我花2000元为家里买了房”。当萧乾萌生死的念头时,文洁若悄悄地用英语鼓励他,陪同他度过了那段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两人最快乐的时光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做《尤利西斯》中译版,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几乎请遍国内一流的翻译家,但没人敢接。萧乾最初也是打算拒绝的,因为他已经80岁了。然而63岁的文洁若对此却是兴致勃勃。对于翻译《尤利西斯》文洁若有情结。情结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文专业的她翻译过多部日文作品,但从未翻译过英文作品;情结之二,早年她跟父亲旅居日本时,父亲曾指着日文版的《尤利西斯》对她说:“你看,日本人连那么难懂的书都翻出来了,要是你用功搞翻译,将来在书上印上你自己的名字多好啊!”
萧乾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儿。1939年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他就开始钻研意识流小说,读过大量作品,其中就包括《尤利西斯》。他花了很大劲儿才读完,在封皮上写下“天书”二字,可见此书之难。不过,为了劝说丈夫接下这项工作,文洁若直接翻译了一章,先给萧乾试阅。萧乾看过后,欣然同意接下这份工作。怎样合作翻译《尤利西斯》呢?文洁若说:“我打基础,萧乾就连润色带修改,都改在点子上。有些人翻译校审时表面上改得琳琅满目,仔细一看,不该改的乱改、该改的不改,那是没水平的修改。萧乾改得真有水平。他不仅仅完成了一个工作,更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她还说:“夫妻俩此次合作是我心中最愉快的4年。”
1999年2月5日,萧乾病逝。
萧乾是记者和翻译家,但他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作家;文洁若是编辑和翻译家,但她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却是萧乾的妻子。萧乾的宗教是文字,文洁若的宗教是萧乾。她说:“我一辈子就做了三件事,搞翻译、写散文、保护萧乾。”
如今已90岁高龄的文洁若仍旧笔耕不辍,替丈夫整理文集,继续他们共同为之奉献一生的翻译事业,用自己的方式深情怀念着逝去的爱人。
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一生流离,但幸运的是,他最终遇到了那片能驯服他的草原。
她爱上了一匹野马,幸运的是,她的家里刚好有一片草原。
世间有一种爱情,它的名字叫“萧乾与文洁若”。
(摘自《解放日报》)(责编满天)
这段话出自《萧乾文集》第4卷,是萧乾用来形容自己与夫人文洁若的爱情历程的,他是那个江湖客,是那匹野马,而她则是那片平地。
第一次约会,在北海公园荡起双桨
1953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年轻姑娘文洁若,和自称久经沙场的江湖客、老报人萧乾第一次约会了。他们在北海公园荡起了双桨,这船上还有一个6岁的孩子铁柱(萧乾之子)。
出生于蒙古族家庭的萧乾,曾经是《大公报》赫赫有名的报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弥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的柏林。早在高中时代,文洁若就读过萧乾的《梦之谷》并心生敬意。然而,同事对文洁若与萧乾相恋持有异议:“你看萧乾那个样子,他头发也有点秃了,做工间操时,那肚子已经挺得快弯不下腰去。你怎么跟这样的人恋爱?”文洁若说:“我外公说过,就是嫁给要饭的,也别找二婚的。可萧乾已經结过婚了,比我大17岁。我还是个大姑娘,拖个孩子将来也很麻烦。但我又感觉,他的学问挺好,英文也很好,说话挺幽默的。相比之下,周围那些年轻人太幼稚,看书也看得比我少。我宁可找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就这样,两个看似背景、经历天差地远的人,却因文字而结缘了。
当年晚些时候,萧乾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翻译工作之余,还会帮助其他编辑润色文稿、校订书籍。文洁若非常兴奋。当时她负责编校的是一部由英译本翻译而来的苏联小说,从俄语到英语再到中文的几番转换,使得小说原本的文字之美被一再缩减。文洁若觉得最后的中译文仍有几处不太通顺,便请萧乾再加工。小说经萧乾校订后,文洁若惊喜不已:“我琢磨了许久都未能改好的句子,经萧乾校订后做到了融会贯通,甩掉了翻译腔,颇像创作了。”
不久,文洁若又带了一本正在编校的中译本和原书,向萧乾请教。她说:“我在书上贴了很多小纸条,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他说我的意见是对的,不过让我自己改的话,就没有他那么高明了。我在文字工作上不但找到了一位向导,也找到了知音。”出于对文字的共同兴趣,萧乾和文洁若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雪子”和“乐子”奇妙结合
爱情终于开花结果。1954年4月30日,文洁若和萧乾结婚了。结婚几乎是悄无声息的,没有仪式也没有蜜月,只领了证。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和经历相差很大,亲戚、朋友、同事都不看好。萧乾后来在散文《我的搬家史》中,曾述说过当年的境况:“一辆三轮车就把她从东四八条拉回来了,她的脚下放了一只旧皮箱,我这个新郎官骑车跟在后边。”当时,只有萧乾的好朋友严文井送了一盆月季花。
萧乾给文洁若买了一个玛瑙别针,上面还有一个象牙做的爱神。萧乾在上面写了“雪子”二字,感谢世界给他生了个雪子,因为文洁若有个日文名字叫雪子。萧乾正好有個小名叫“乐子”(因为他老是乐呵呵的)。这是一个幸福的开始。文洁若至今还记得萧乾感慨地说:“等了40年,终于有个家了。我曾看见一个小说《四十年的愿望》,写四川一个地方为通火车等了40年。我40年的愿望也实现了。”
他们的大喜之日也少不了文字的踪影,“新婚之夜,洁若还在灯下看了一份等着下厂的校样。”这段回忆同样出自萧乾的《我的搬家史》。婚后,文洁若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她常常在单位工作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她与萧乾的文字之交仍在延续着,在萧乾的译文上贴上小字条,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译作翻译完成后)他非常客气,用毛笔字给我写了个字条:‘洁若同志,谢谢你的帮助!’”
结婚后有3年的稳定生活,文洁若连生两个孩子,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他们还有了相当不错的储蓄,因为文洁若很节省,萧乾也能挣点钱。萧乾干起活来真快。有一阵脱产,他在家一天就能翻译作品7000字。
1956年,萧乾的待遇忽然好了一些,他被允许下去开滦煤矿,又陪同外宾,又当《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当特约记者在那时候是不得了的事。文洁若说:“我们单位的人跑来问我,怎么萧乾是特约记者了?有一个同事还提醒我:‘文洁若,你这装束得改变改变了。你老公现在‘发达’了,你得把布鞋换个皮鞋吧,还有你这身旧衣服也得换。’我说:‘他是他,我是我。’”
上个世纪60年代3年困难时期,萧乾被下放,全家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文洁若身上。她凭借扎实的日文功底接下了不少翻译的活儿,为家里赚到了生活费。提起这些往事,文洁若露出了顽皮的一面。“当时我的效率惊人,利用业余时间翻译,6天竟然赶出3万字。”她骄傲地说,“那个时候根本不觉得辛苦,我一个月能赚89.5元,还能买到高级饼干。”
从1957年到1979年这20多年时间里,文洁若俨然成了家中的主心骨。在萧乾被命运之手反复拨弄时,文洁若带着孩子们,给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当然,最令她津津乐道的是“我花2000元为家里买了房”。当萧乾萌生死的念头时,文洁若悄悄地用英语鼓励他,陪同他度过了那段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两人最快乐的时光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做《尤利西斯》中译版,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几乎请遍国内一流的翻译家,但没人敢接。萧乾最初也是打算拒绝的,因为他已经80岁了。然而63岁的文洁若对此却是兴致勃勃。对于翻译《尤利西斯》文洁若有情结。情结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文专业的她翻译过多部日文作品,但从未翻译过英文作品;情结之二,早年她跟父亲旅居日本时,父亲曾指着日文版的《尤利西斯》对她说:“你看,日本人连那么难懂的书都翻出来了,要是你用功搞翻译,将来在书上印上你自己的名字多好啊!”
萧乾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儿。1939年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他就开始钻研意识流小说,读过大量作品,其中就包括《尤利西斯》。他花了很大劲儿才读完,在封皮上写下“天书”二字,可见此书之难。不过,为了劝说丈夫接下这项工作,文洁若直接翻译了一章,先给萧乾试阅。萧乾看过后,欣然同意接下这份工作。怎样合作翻译《尤利西斯》呢?文洁若说:“我打基础,萧乾就连润色带修改,都改在点子上。有些人翻译校审时表面上改得琳琅满目,仔细一看,不该改的乱改、该改的不改,那是没水平的修改。萧乾改得真有水平。他不仅仅完成了一个工作,更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她还说:“夫妻俩此次合作是我心中最愉快的4年。”
1999年2月5日,萧乾病逝。
萧乾是记者和翻译家,但他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作家;文洁若是编辑和翻译家,但她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却是萧乾的妻子。萧乾的宗教是文字,文洁若的宗教是萧乾。她说:“我一辈子就做了三件事,搞翻译、写散文、保护萧乾。”
如今已90岁高龄的文洁若仍旧笔耕不辍,替丈夫整理文集,继续他们共同为之奉献一生的翻译事业,用自己的方式深情怀念着逝去的爱人。
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一生流离,但幸运的是,他最终遇到了那片能驯服他的草原。
她爱上了一匹野马,幸运的是,她的家里刚好有一片草原。
世间有一种爱情,它的名字叫“萧乾与文洁若”。
(摘自《解放日报》)(责编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