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凤翥 笔走龙蛇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风光旖旎,钟灵毓秀,人才荟萃,名家辈出,书画艺术名人数不胜数,如浙江的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江苏的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谢稚柳等更是撑起了中国艺术天地的半壁江山。“江南自古多才子,宝应而今有俊贤”,生于宝应,显于江南的谢少承,便是我有缘相识的当代江南才子之一。
  记得2004年3月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古都西安隆重举办,展览结束后我去碑林某书店购书,恰与一军人同购一书,书名为《皕明楼金文考说》。这位军人雄姿勃发英气逼人,书店老板一眼认出是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行书状元的谢少承。知其与我同庚,犹生仰慕之情,于是请这位“状元郎”在该书扉页签名,并留下手机号,此后我们一直保持亲密往来。
  “七子”倜傥儒雅,才艺过人,记得十余年前他们联袂办展,我即兴为他们各写过一首七绝,曾刊于《书法导报》诗词曲赋栏目,具体哪期已无从查找,但钦佩之情至今难以忘怀。 当年“七子”中,我与贾长城、王远康、郭列平、谢少承都有往来,前三位曾先后来我的家乡镇原献艺,均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想来一似昨日。惟谢少承自西安惜别后天各一方,只能从报刊、微信链接中一睹风采,此外即偶尔的短信交流。这期间发现谢少承对格律诗词颇感兴趣,这或许是与我兴趣相投之处。谢少承作诗起步虽晚,但他浸染于六朝故都,文学底蕴深厚,几个月下来诗作便令人刮目相看,在诗歌擂台上时出佳构,夺得名次,但他始终谦恭有加,来信从不忘“请教”,令我汗颜!
  当年“七子”全国巡回展盛况空前,每次巡展都有相应的作品集发行,记得“七子”中三人曾将作品集寄我,尤其谢少承在寄作品集的同时总不忘附一两幅书法精品,使我仓廪丰满,感佩不已。
  2010年1月,谢少承寄来墨宝,形式为四尺对开行草,内容是录拙诗四首,令我爱不释手。落款为“吾友石松作诗,韵高意深,有杜少陵遗意也,兹录其诗三(四)首,奉石兄哂正。己丑残腊谢少承”,谦恭之情可见一斑。 2013年8月,少承兄寄来“名家书经典名片丛帖”之《谢少承行书千字文》卷,并附四尺四开行草书一幅,内容是为拙著《石松吟草》付梓而作:“披心慷慨扫凡尘,歌泣苍生字字真。欲寄微言丹陛下,沅湘余响醉吟身。”落款为“石松兄诗集付梓癸巳七月谢少承并书”,观其墨宝真力弥漫,诗书合璧,弥足珍贵。谢少承不弃愚陋,与予玉成,尤为感动!
  2016年3月,我主编的《原州诗词》正编至第二期,当时想刊物封面的题名、插图尽量采用诗书界名人佳作以为本刊增色。缘于此,我首先请少承题写刊名,谢少承不负厚望,即刻应诺。除题签外还专门打来电话说为我另赠书法作品,并嘱我在《石松吟草》中选“最好”的诗词作为书写内容。草草翻阅拙著,两千余首竟鲜有满意者,仓促间将《谷雨即景》一首发他,内容为“东君信在绿盈堤,百鸟欢歌率性啼。花色宜人风舞袂,农夫善钟雨开犁。斜阳不忍山前落,暮影偏朝树下栖。更喜娇儿追母后,提篮鹊步向春畦。”下午回看,觉“花木”应为“花色”,“疑人”应为“宜人”,且诗中又出现了重字“下”,此为律诗之忌,遂将修改后的诗稿重新发出,没想到他言信行果、雷厉风行,在改稿发出之前已经将刊名与作品写就,收我短信后,又不厌其烦地重新书写,厚朴的精神令我铭感五内!
  谢少承多才多艺,早在部队当宣传干事之际,就显现出良好的绘画功底,以后专攻书法。能懂得选择与放下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与成功者,上苍安能不眷乎?在书法上他近年成绩骄人,历届大展均有斩获。在贤才济济、高手如云的江南首善之地能成为当今书坛之佼佼者,没有过人的胆识、杰出的才能、骄人的素养是很难成功的。才高于世人不妒,木秀于林风未催,这与他良好的人格魅力与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军旅书家,谢少承的儒雅与英气刻于眉端,谦恭与厚道融于骨血,待人接物诚挚厚道,谦谦君子,卓尔不群。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艺术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历代著名书家张芝、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都是高官,都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历代科举考试也从未离开过书法,这也说明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谢少承的书法不单反映出扎实的临帖功夫,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艺术感悟力,他师法晋人,以二王为宗,博采众长,熔古铸今,米芾的洒脱、二王的秀逸均能融而化之,诗情画意溢于毫端。其书法傲岸多姿、恣肆雄奇,犹如黄钟大吕余味无穷。他认为书家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扎实的基本功,二是良好的文学素养,三是敏锐的哲学思悟,四是充分的社会实践。对于书法,其阅历、眼光、胸怀、气度一样都不能少,他认为笔法服从于结构,结构服从于章法,技法服从于意蕴,可见其对书法感悟之深。
  此外,笔墨精到、风格多变、格调高古、气韵生动是他书法的又一特質,其用笔恣情率意、苍郁沉雄,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潇洒飘逸、清爽宜人。追求“师古不泥、食古能化”之至高境界,厚重中见灵动,空灵中寓儒雅。笔法上干净爽利,率意散淡,意趣高迈,龙翔凤翥,笔走龙蛇;墨法上枯润兼济,浓淡并施,苍如枯藤,润若璧玉,亦如春云出岫变化无穷。他的小楷似唐人写经,更以“细腻”见长,况味十足难能言表,令人赏心悦目。二王之韵致、唐人之法度、宋人之意蕴均能从其精美的书作中得以充分展露,品之如坐春风、如沐清泉。
  谢少承书法上技臻上游,待人上谦恭厚道,品格上端庄儒雅,作风上言信行果,能结识并与之神交,犹临竹林月下,似品香茗美酒,纵卧薪饮露,夫复何求?愿谢少承挥洒云霓,再展雄风!
其他文献
姚玲  安徽寿县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寿县政协第十六届常委、寿县文联常委、寿县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寿州书画院画家、寿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从著名花乌画家朱宝善先生。深研近代大师任伯年、吴昌硕作品。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展事活动,入选多部专业画集并获奖。2008年举办个人中国花乌画展;2016年《姚玲中国画集》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搜狐等多家网站媒体对其人及艺术进行报道,《华人时刊》《中
期刊
一  90岁的谢云先生正在创造着奇迹,他的身心已经化为了天地间那个飘舞着的蝴蝶,在飞,在舞,在游荡,在观察,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在天地与宇宙之外,在蓊郁的树林之间,在群山与长城之间……  每一次看到谢云先生的作品,都让人激动。读他的绘画,完全不是读一位专业画家作品的那种感觉,而是在他画笔的情境之中感觉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一种深厚的万象缤纷之间那种单纯与执着,一种文学的情境。书法代表了先生创作的一面,绘
期刊
李永  1978年生,江苏沭阳人。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黄悖、苏金海先生等;2008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周永健、曹建先生:201 5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导师为曹宝麟先生。现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厅“干百十”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
期刊
李剑锋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美学博士学位。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獲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发表《日藏苏轼书太白仙诗卷考》《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清刻苏轼书(四十
期刊
近日,安徽美术出版社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经典法帖。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有着一定的出版意义及极高的艺术、资料价值。  国博藏珍 首次面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139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书法碑帖
期刊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
期刊
吴前琪  字逸石,196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马鞍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马鞍山开明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持聘教授,全国干字文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沈鹏书法艺术基金奖获得者。早年师从江南名宿刘墨村,后叉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与专向班、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中国传媒大学张旭光书法博士课题班
期刊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书画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聊以自娱以及娱他的产物,因其具有的历史、审美、文化等价值而收藏者众多。过云楼就是晚清时期的收藏重镇,其第一代主人顾文彬收藏了数量庞大的古籍、书画、碑帖、印谱等。本文考证并说明了过云楼书画收藏中的《真草〈千字文〉》《四梅花图》《七君子图》《湘君湘夫人图》《梦境图》的前世今生,剖析了过云楼书画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的原因以及顾氏对藏品的鉴赏与保护。  关键词:
期刊
李哲  1974年生,斋号兰亭会馆,安徽利辛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秘书长、皖军书法楷书二十家、安徽皖新书画院院长。作品曾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作品展、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获优秀奖)、“冼夫人奖”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览(获优秀奖)、“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大赛(获优秀奖1、纪念
期刊
金石、砖瓦拓片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好,好事者题咏做跋大多以释图、考古为能事,有佼佼者,亦难免其学究习气。岂知文物(拓本)一旦离开原本的“地理、位置、空间关系”等“原生地”,原始的“历史、人文气息”基本消失殆尽,拓片则以其独立的審美图式再现。  “无意图文相契,但开构成新风”,这是著名书画家曾宓对拓片题跋、着文、重构空间的别开蹊径的创作理念。这是一种默契自慰的“隔空对话”,曾先生不想听古人叙说宏大或凄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