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课堂关系、学习方式、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和培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人文精神 渗透 培养
当前社会大力提倡人文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人文精神。新课改的精神,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和当代国际人文的潮流。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主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精神,推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培养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有动手实践能力、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感化”的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数学虽然是一门由严密的逻辑系统构造起来的学科,它发展到现在,其内容是高度的抽象形式化,其表现在约定的符号形式化,是理性化了的。但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所以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又将服务于生活,落实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他们“会思考”,“会应用”,“会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人文性的数学内容,绝非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而创造的产物。如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仅围绕算式讲解(134+98=134+100-2;134-98=134-100+2),学生难以理解,不明其理。可将枯燥的数字处理成鲜活的生活现实:“妈妈带了134元钱,买了一口锅用了98元,妈妈会怎样付钱,手中还有多少钱?”学生通过联系“付整找零”的生活经验,得出计算方法,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想法。
二、学习方式人文精神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只有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有实现的可能。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与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个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后,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开展如下的体验活动:观察、研究“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有的一筹莫展;有的已动手在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有的拿着长方体模型在仔细地观察;有的在轻声讨论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气氛比较活跃。等学生们都求出一定的结果后,我让每一组推荐一人上来板演自己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再组织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比较简便,“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更为恰当。这样在小组的讨论与研究中,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其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相互间增进了了解,也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的人文精神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应用题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虚拟生活场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化的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教师以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故事引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学生听到这儿都笑了,禁不住异口同声地接了下去。教师笑着等学生说完,紧接着问道:“为什么投下去的石子,水就会升起来呢?”学生们一愣,教师随即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始讨论,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水上升的理由,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整理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引入,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又如学习“连乘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应用题:某超市运进20箱酸奶,每箱24盒,每盒1.8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打算怎样卖?同学们个个都兴奋起来。
生1:我可以一个一个地卖,单价×数量=总价,先算共有多少盒酸奶,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生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地卖,每箱价钱×箱数=总价,先算一箱酸奶可以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这时,教室成了虚拟的超市,于是数学有回归到了它本应依存的天地——生活中。
通过这一系列场景的虚拟与设置,启发学生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去探索这个世界。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并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数学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数字,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人文精神
在课堂师生关系上,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为前提,把学生当做是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有感情自由个体,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在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动手做下面的实验:用36块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摆成一个长方体。边摆边问:每一层每排体积是多少?每层体积是多少?两层体积是多少?有哪些不同的摆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学生自己归纳出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教学,巧妙地创设了一种师生间平等相处、情感交融、教学民主的课堂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的人文精神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活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发展、资质、能力、性格、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极富个性,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目标,不仅要关注他们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还要经常找机会表扬学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发展学生这个主体而服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教学内容、课堂关系、学习方式、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渗透和培养教学课堂生活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人文载体。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人文精神 渗透 培养
当前社会大力提倡人文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人文精神。新课改的精神,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和当代国际人文的潮流。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主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精神,推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培养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有动手实践能力、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感化”的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数学虽然是一门由严密的逻辑系统构造起来的学科,它发展到现在,其内容是高度的抽象形式化,其表现在约定的符号形式化,是理性化了的。但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所以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又将服务于生活,落实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他们“会思考”,“会应用”,“会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人文性的数学内容,绝非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而创造的产物。如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仅围绕算式讲解(134+98=134+100-2;134-98=134-100+2),学生难以理解,不明其理。可将枯燥的数字处理成鲜活的生活现实:“妈妈带了134元钱,买了一口锅用了98元,妈妈会怎样付钱,手中还有多少钱?”学生通过联系“付整找零”的生活经验,得出计算方法,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想法。
二、学习方式人文精神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只有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有实现的可能。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与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个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后,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开展如下的体验活动:观察、研究“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有的一筹莫展;有的已动手在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有的拿着长方体模型在仔细地观察;有的在轻声讨论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气氛比较活跃。等学生们都求出一定的结果后,我让每一组推荐一人上来板演自己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再组织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比较简便,“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更为恰当。这样在小组的讨论与研究中,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其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相互间增进了了解,也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的人文精神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应用题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虚拟生活场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化的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教师以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故事引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学生听到这儿都笑了,禁不住异口同声地接了下去。教师笑着等学生说完,紧接着问道:“为什么投下去的石子,水就会升起来呢?”学生们一愣,教师随即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始讨论,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水上升的理由,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整理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引入,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又如学习“连乘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应用题:某超市运进20箱酸奶,每箱24盒,每盒1.8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打算怎样卖?同学们个个都兴奋起来。
生1:我可以一个一个地卖,单价×数量=总价,先算共有多少盒酸奶,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生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地卖,每箱价钱×箱数=总价,先算一箱酸奶可以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这时,教室成了虚拟的超市,于是数学有回归到了它本应依存的天地——生活中。
通过这一系列场景的虚拟与设置,启发学生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去探索这个世界。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并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数学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数字,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人文精神
在课堂师生关系上,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为前提,把学生当做是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有感情自由个体,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在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动手做下面的实验:用36块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摆成一个长方体。边摆边问:每一层每排体积是多少?每层体积是多少?两层体积是多少?有哪些不同的摆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学生自己归纳出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教学,巧妙地创设了一种师生间平等相处、情感交融、教学民主的课堂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的人文精神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活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发展、资质、能力、性格、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极富个性,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目标,不仅要关注他们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还要经常找机会表扬学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发展学生这个主体而服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教学内容、课堂关系、学习方式、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渗透和培养教学课堂生活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人文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