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与场所特性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滨江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是基于行为学设计的基本参考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与人们的行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环境特性的分析,将行为与环境的特性有机地联系起来。其中,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特性是建立在人的滨水行為及相关活动基础上的,是行为的诱因和事件的一种媒介,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场所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强调人们在其中的行为,以及在行为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滨江开放空间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性是多方面的,而这些特性正是滨江空间和场所得以存在的价值源泉。
  关键字:行为 滨江开放空间空间场所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特性
  1.1系统性
  
  图1 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系统性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通常系统被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层次和结构形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城市开放空间都不应是孤立存在的,滨水开放空间虽然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但它也必须形成一个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因为滨水开放空间从功能上来分类,涉及到旅游休憩型滨江开放空间、生态保护型滨江开放空间、多功能型滨江开放空间等多方面的城市功能,以从不同层面和内容上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和自身恢复等行为需求。(图1)
  作为联系城市空间系统与水域空间系统的滨江开放空间,其本身的系统性体现在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上。因而,从系统论整体原则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滨江开放空间以及其各要素是解决当今我国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缺乏系统性的关键。滨江开放空间系统本身也应该加强与城市开放空间这一巨系统的对话和互动,以完善自身系统。而从更大范围来看,城市滨江开放空间又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它受城市总体环境的影响和支撑。而滨江开放空间建设的好,就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以致带动其周边城市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1.2开放性
  开放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开放性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共享,意味着城市滨江开放空间与市民及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滨江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中最有生机、最能反映城市和地域特色的地区,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强调滨江空间的开放性是一个基本原则。让人们共同享受滨江空间的美景和使用它不仅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因为城市的滨江地带往往都是房地产开发和商业投资的热点地区,而开放性的滨江空间正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佩里肯海湾社区的规划中,设计者将海岸、沙丘和潮汛海湾保护起来,而让房地产开发在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框架内部的高地上进行,从而创造了和谐的城市环境。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让滨江建设项目后退岸线以保证足够的滨江空间进深并对地块进行系统规划和后续保障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做法,而不是短视地将滨江地区划分给地产开发商,却将公众排斥在外。一个缺乏人们活动的地区必然是一个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颓废之地。
  
  1.3过渡性
  城市滨江开放空间是人工硬质环境与自然软质环境的结合点,这种带状空间在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起到分隔和联系相邻空间的作用,即空间的过渡作用。滨江开放空间的过渡性体现在其功能的多样性、意象的模糊性和空间的包容性上。该空间容纳了人们丰富多彩的行为活动,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休闲生活的过渡场所,在心理上也起到过渡缓冲作用。
  然而,滨江开放空间的开放性是其发挥过渡性的前提。大多数城市的滨江空间早期均被划分为工业用地、港口用地,隔绝了人们与水域空间的接触,并与水域空间建立的是一种直接、硬性的联系。在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城市的滨江开放空间被发掘出来,并被重新规划为提供人们游憩、娱乐的开放平台,从而发挥了滨江开放空间的过渡性作用,在城市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了间接、柔性的联系。(图2)
  
  
  
  1.4连续性
  城市滨江开放空间大多数是典型的带状空间,呈现出线性空间的方向性和连续性。城市水系的线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滨江开放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在与城市实体界面的连续状态和时间感知的连续,从而形成景观和视线的连续性,即使有桥梁等水工构筑物也很难打断。滨江开放空间的连续性也决定了处于该空间的人的行为流动特征必然也是以线性活动为主。
  这种连续性特征也是促使城市滨江空间与城市其它步行空间、城市绿带、风景区等开放空间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的基础。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等规划设计的著名的波士顿 “翡翠项圈”(1880)是用一些连续不断的绿色空间-公园道(parkway)将其以前设计的两个公园和其它几个公园,以及Mudd河(该河最终汇入Charles河)连接起来。正是这种线性的连续性景观空间将人本主义者杰弗逊竭力宣传的民主思想生动的体现出来,并将公园设计的理论推广到市民的生活范畴中。
  1.5多样性
  滨江开放空间的形态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临水界面,一是城市界面。临水界面的多样性主要在于水体的流动性加上季节、气候的影响而产生的水体流量和流速的变幻无常,而这又导致滨江岸线的多样性变化;而城市界面的多样性则在于城市建筑、道路等实体要素的复杂化和多样性,例如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滨江开放空间的光线和区域气候变化(阻挡江边空气流动)。
  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得滨江开放空间成为人们多元和多义的活动平台,也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滨江开放空间更加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比其它城市开放空间也更灵活,从而满足人们多方位的行为需求。
  2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场所特性
  2.1场所的自然特性
  这是有关自然和生态体系的特性,相对于城市其它陆上空间这种特性在滨江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这里的场所直接所指的区域为对象河流区域和与其有直接联系的生态体系的范围;间接所指的区域为人们的可视区域。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要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区,而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自然特性是水体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综合环境的特性。其中的自然要素包括了水体、岸线、植物以及各种生物;还包括了各种自然现象——温湿度变化、气流变化、阳光等等气候要素。
  水体的流动性和季节性变化是滨江开放空间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水的形态变化、水的声音起伏、水的光影变化、水的颜色差异等等构成了人们视听上的立体空间享受;水体对堤岸的冲刷和侵蚀造就了岸线奇异多样的自然形态;水体的线性几何特征使其成为天然的生态廊道,虽然滨江岸线有人工的水利设施,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地保持了城市与自然元素的交流,也为鱼类、鸟类以及微生物等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地。
  这些也是为什么滨江开放空间对人们具有比其它开放空间更大吸引力和能形成其独特场所感的原因所在。人们在闲暇时间喜欢在水边散步、喜欢呼吸新鲜空气、喜欢听江涛、喜欢看江景……如果排除人们的主观性行为动机,所有这些行为的发生就都源于滨江空间的场所吸引力了。
  
  2.2场所的功能特性
  场所的功能是场所存在的根本价值因素,但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对于不同的使用者同一个场所也许会发挥其不同的功能。因此,这里所谈论的功能是指设计者所考虑到的能满足人们基本行为需求的显要功能。
  对于城市滨江开放空间,从近代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它是由功能单一的生产岸线向功能综合的生活岸线转化的,这正是前面所论述的滨江空间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的空间发展过程。城市滨江区狭长的线性空间形态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功能载体,加上一定的空间进深,就能为人们的多样性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容量。滨江空间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交通行为、游憩行为、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活动相互交叉进行,为人们的多样性行为需求提供了支持。
  另外,从中观和宏观层面上,滨江空间的场所功能特性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洪涝灾害的防护和抵御以及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上。
  
  2.3场所的美学特性
  美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主观、积极的感受,然而这种感受又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它通常是暂时的和片面的,正如吴家骅先生所说,“感受景观的方式和景观本身一样充满变化”。[ 吴家骅著,叶南译. 景观形态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5 P11] 然而,这些并不能动摇设计者对场所美学特性的追求,因为它对于设计者来说还意味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首先满足场所的功能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尽量提升场所的美学特征。
  滨江开放空间的美学要素包括了自然美和人工美两方面。自然美是随机和多变的——江水的涨落、四季的轮回、日月的变幻等构成了一种原始和永恒的美感;而人工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建筑的形式变化、空间的组合布局等创造了人性和实用的美感。设计是科学化的,但也是艺术化的。然而这种艺术化和对美的追求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因为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只有大众化的美才是实在和深刻的美。
  
  2.4场所的人文特性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行为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背后,环境对人的熏陶和正诱导是让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根本原因。
  毋庸置疑,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与水系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江河跨地域的地理特性决定了作为典型和核心的城市滨水区——城市滨江地区必然是历史人文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域文明和城市文化的相互結合赋予了城市滨江地区更多的人文内涵——社会观念、历史文脉、宗教意识、民俗风情等社会文化特性。这种社会文化特性构成了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场所精神,一种比场所本身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的空间氛围和情感属性。
  从人的行为需求层次上来看,滨江开放空间所应具备的人文特性是相对于满足人们基本功能需求以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滨江开放空间的设计中,保护滨江地区的历史遗迹、挖掘滨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重塑滨江地区的人文精神是强化滨江开放空间场所感的重要方法。从而使身处该场所的人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
  
  3结语
  滨江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是基于行为学设计的基本参考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与人们的行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对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环境特性的分析的目的在于将行为与环境的特性有机地联系起来。空间是一种功能的载体,但当它不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时,它就只能是自在之物,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而已。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特性是建立在人的滨水行为及相关活动基础上的,是行为的诱因和事件的一种媒介。
  场所是以人的活动为内涵的具有鲜明的物质特征和精神意义的环境,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容纳事件发生的特定空间。因此,场所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物质环境特性,而在于强调人们在其中的行为,以及在行为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滨江开放空间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性是多方面的,而这些特性正是滨江场所得以存在的价值源泉。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著.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建国 著. 城市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金俊 著. 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庭伟、冯晖、彭治权 著.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5.吴家骅著,叶南译. 景观形态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6.[丹麦]杨·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何人可、欧阳文校.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7.[美] 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 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中从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体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安全环保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石油行业的一个特性、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以及集团公司肩负的使命来决定的。中国石油是国有优秀企业的排头兵,其责任是尤为的重要,但是石油行业是具有
期刊
【摘 要】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从施工准备到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的回访和保修的整个过程。建筑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施工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施工管理概要  建筑施工管理就是指建筑安装企业从承担任务开始到工程交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期刊
摘要: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改进思想,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要开展好政治思想工作,借鉴并总结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出政治思想工作对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工作开展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团队, 而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企业精神应该是包含企
期刊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518000  前言: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严把施工质量关。负责配基工程、业扩配套工程、配网自动化工程、用户委托工程、部分技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验收、竣工结算、合同等全过程项目管理。但由于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大而全,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心思和思路。  关键词: 配电 工程管控 探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 、配网工程
期刊
摘要:目前,建筑的装饰工程已经从建筑业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发展较为独立、并且市场潜力十分具大的行业。然而,建筑装饰工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相对混乱、质量不易控制等,这也影响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
期刊
摘要:在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的缴费渠道,建设全覆盖、便捷、安全的缴费体系已经成为更好的服务广大电力客户及提升电费回收率的客观需求。同一种收费方式,在不同地区,或者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客户身上,其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仔细分析各种收费方式的利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客户,采用适当的电费回收方式,逐步化解收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从而达到“颗粒归仓”的完美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