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僧”之一的大涤子石涛,决可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凸显人物。其不仅画风笔墨一流,且绘画艺术思想也堪称绝妙。所著秘笈宝典《石涛画语录》,又称《苦瓜和尚画语录》,在历代山水画论中,可谓独树一帜;文在“体之精微,察之气象,意之笔透,完之贯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在古代,人们思想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法则”和“法规”,思想上的意念,皆处于蒙昧初期的混沌状。只有当这种蒙昧初期的混沌逐渐消散,各种法规法则才会逐步开始建立。石涛说到的“一画”,即是清净自在之本性。“一画”者,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为众生皆有之本性,亦万物天然之根源。石涛在绘画笔墨上,并没有过多的牵强和刻意。大智通透的绘画思想,皆源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笔墨之中;真实则立于法规之本。若写山川千奇之秀,当胸积丘壑,笔底云烟之气,自然纵横排奡,方得笔墨醒透之境。图之明晰,处处贯通,能入曲直方圆之中。
石涛认为,驾驭笔墨,必须画中有“势”,这个“势”,就是思想意念中的得心应手,如画无思想,下笔无由,亦当坠入无笔无墨之荒径。石涛承传的是古法,在绘画笔墨中,深得古人用笔之妙,从不“以玄弄虚” 而是“法中立规”,以万物之法为法,以“小乘”恪守戒律。
“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句,是石涛上人足迹踏遍险山万水的真实写照。在绘画上“立规守矩”,是上人遵循古法的明智选择。画家认为,古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高明画家,也不能因“刻古守法”而滞笔不前。因笔墨线条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自由艺术,它受之于自然万象的变幻之中,法规变幻是无穷无尽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画家涉外写生、盈积画稿的真实壮举。由于他透悟绘画理念上的认识超乎常规,思想意识早已进入“障不入目,画可从心”之大境!又曰:“无法而法,乃之有法”。万物阴阳之变通,合乎山川自然之美。绘画之理,以无法而有法,乃为笔墨之大法。笔墨乃天地万物之根,泥古不化者,内心则会过于拘足小节,且笔墨刻意模仿,线条枯燥无味,毫无勃勃生机的自然气息。石涛上人在绘画笔墨中,严谨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话语,是对那些整日囿于循循守旧者的重重一击。
石涛(1642—1708)是清初“四僧”之一,皇室宗亲,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通诗,能书,擅画,人物、花卉皆善,尤精山水、画论。笔墨于临摹中独具创新,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石涛上人书画册,原本共计十四开(山水八开,书法六开),現广州美术馆珍藏。今择其八开,以飨读者。疏漏不足处,尚乞诸方家削正。
《晨起远眺》(图1),纸本设色,尺寸38×24厘米。此画构图盈满,笔墨幽厚。空旷静谧的山林,透着股晨起清新的气象。远近隐蔽高低的屋舍,是主人修身养性的居所。屋间左右参差不齐的杂树,显得是那么的安静。房前茂密细长的杂草,垂着头,好像正在向主人行早礼。看上去,屋后的青山,也并不显得那么高大;前面的坡堤小路,幽深而显得宁静!看得出,是个晴好天气,门前的主人正静静地向远处眺望,好像今天有贵客盈门。黄宾老《虹庐画谈》曰:“石涛专用拖泥带水皴,实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从来墨法之妙,自董北苑、僧巨然开其先,米元章父子继之,至梅道人(吴镇)守而弗失,石涛全在墨法力争上游”。承传古法,又有创新,这是石涛上人的思想过人处。
《幽居静思》(图2),尺寸同上。倚于旧阁中的主人,可能就是石涛自己,看着阴沉的雨天,依旧早起临窗晓读。画面着墨清润,下笔古拙。宾老云:“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而石涛这开山水,给人就是笔墨苍润、气韵生动。寥寥数笔将嶰涧幽谷渲染得云雾缥缈,仿似人间仙境。主人幽居山林,与世无争,隐逸旧阁,临窗晓读,仕途富贵,与其无关,此个中佳趣,不失为人间一大幸事。画题诗曰:“感时催朽木,疏雨浸邗沟。意与谁同识,书来破我愁。香生茶鼎沸,花落酒杯浮。遥忆隔溪水,归云殿阁收。依东只来,韵复图此,苦瓜老人济。”诗写得还是有些冷调,可能对自己“旧王孙”时代的生活,似有种内心的思念。
《秋之梦》(图3),尺寸同上。画中主人也可能是画家自己。 自己写自己的闲居生活,既真实,又随意,且更具笔调。满人入关前,钟鸣鼎食的王室生活,过得是那么悠闲惬意。这种悠闲的生活,在一夜间,便被剽悍凶猛的满鞑子撕得七零八碎。还未尝尽皇室宗亲生活的石涛,为避兵燹凶险,年少的他就被送去寺中当了和尚。虽年少不懂事,但骨子里天生的王室血脉,还是有别于常人的。加之聪慧无比,读书过目不忘。尤对画画出奇有天性。故而,打小绘画水准就不同寻常。人们常说:对于绘画艺术,“一要勤奋,二要多看古人名迹,三要悟性和天赋”。而石涛对于绘画,勤奋肯定是第一位,欣赏皇室珍藏书画真迹,年龄则太小(然骨子里确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而悟性天赋石涛早已具备。而能成就石涛绘画最大的亮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仗一履一笠去云游名山大川,是他访师寻友学习的最大法宝。是页画面虚实相映,山石坚壁凸显。正中苔石边坐着画主人,盘着右膝,背靠着歪脖子树旁的秋凉石壁,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是那么的惬意。画面画得很静,只静静听到木桥涓涓细淌的流水声。水的细流声,轻轻唤起了主人心中的涟漪!画题一诗:“秋空山霁寒,清流汇溪碧。输与箨冠人,吟诗坐苔石。小乘客,苦瓜济。”
《五十纪游》(图4),尺寸同上。常言道:“五十知天命”。石涛上人迈入五十,是极为让人心酸的。空洞无用的“旧王孙”身份,年过半百的虚弱病体,虽画技精湛无敌;然说白了,就是个会画画的苦和尚。是页画得清旷意远,干净利落的笔墨,丝毫看不出是一位老弱病体的画僧。笔墨隐逸的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苦涩和郁闷。 五十岁左右的绘画,应该是画家艺术风格趋于相当完美的成熟阶段,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画家不二法门的才情,更是他仇视清廷内心的愤懑。手拿画笔的一介文人,怎能斗得过凶狠强悍的满人!唯一内心的抵抗,只有靠画笔才能尽情喧泄。画题诗曰:“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庚午长安写此。”这开画的地点应该是古都长安(西安),诗读后让人感觉世态炎凉,“旧王孙”生不逢时,孤苦伶仃,拖着老病瘦弱的身体,让人潸然泪下。“庚午”应是1690年 ,也就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闲雨秋风》(图5),尺寸同上。画面初识平淡,细品颇具笔墨动感。近山长皮麻皴下笔干涩有力,毫无拖泥带水之态,三角形的构图,占据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若登山眺望,下面的河堤、涼亭、林阴、渔船之景尽收眼底。石涛深感山川万物具“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活之大端也……又云: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崩力,有磅礴,有嵯峨,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也只有这样,天地万物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灵性和神韵,这就是大涤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深思想吧!右下一诗:“雨也淋漓风也痴,风风雨雨到秋时。闲向松牕取雨意,一天风雨绘秋诗”。画家诗境奇逸,不拘陈法之囿,将秋季风雨与画境笔墨描绘得珠联璧合!
《秋分感慨》(图6),尺寸同上。画家描绘的皆为秋景,秋季的时光,虽然让人留念,但人世间感慨的地方也不少。石涛上人好游历,这是一个成功画家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如果不是国破家亡,石涛可能也不会去当和尚。对绘画虽有天赋,但他也决不会历经那么多人生坎坷,而受人奴性化的卑劣玩弄。手无缚鸡之力的画家,在极度悲愤和羞辱中,终于悟到了,什么是最大的人格尊严,认清了强权者的狰狞和丑陋!画中的构图,依旧是那么的独特和灵动,笔墨中的傲骨,激发画家内心的怒吼。虚实间,将色墨幽奥之画境挥洒得痛快淋漓。诚如宾老言:“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非关涂泽。”石涛上人将画面巧用得色墨交融、意境深邃,毫无迟涩呆滞之笔,实开前人未发之先河!画题诗颇为感慨“离离禾黍动愁深,无语凭栏泪不禁。老去悲秋怀宋玉,行来觅句效依林。三千客路水云梦,九月穷途憾(感)慨心,赖有文场诸长者,惜阴诗赋大家音。杜集西园送秋分得十二綅,苦瓜和尚济。”
《画到无声》(图7),尺寸同上。宾老曾云:“一幅好画,乱中不乱,不乱中又有乱。其气脉必相通,气脉相通,画即有灵气,画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宾虹先生这段画论,用在石涛上人画中,不啻最为贴切。上人这帧山水,山石长披麻皴设色,全用赭石调,远山乃用淡淡花青润染。其笔墨润染敷色之美,仿佛一幅精逸超群的浅绛美景。石涛上人在润染、敷色、点苔以及线条的运用上,颇为独具匠心。人们初识画面的线条,理解为画得实而凌乱,实则宾老所言甚佳,认为画中笔墨线条“乱中不乱,画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乃至理箴言。石涛在画面构图上,敢于打破常规。一般画面中心位置最难经营,一些画家在画面处理上,画得都比较虚,而少有画实。石涛则与众不同,将重墩墩的山石画于正中,且画境依旧空灵。山石嶰洞流淌的泉水,空旷且富有诗意。前方的大块留白,却与中景远景的画面遥相呼应。人们常说:胸有成竹。石涛上人在绘画经营上,感悟确要高人一等。认为山形气势,若没有变化取舍,易流入拘泥呆板;若山林上下呼应不完备,加之构图虚实欠妥,笔墨粗俗少意,其境亦将坠入野径。若笔墨走线描摹乏力,晕色、晕墨混沌不清,也非可取之处!画题中八字颇打趣“画到无声,何敢题句,清湘苦瓜老人济”。“画到无声”是画中之境,画到无声便有声,更是境中之境。“何敢题句”,石涛说:我所画的东西,全在画里面了,题得太繁琐,也就失去画中之境了!是打趣,也是一种谦谦孤傲!
《楷隶诗札》(图8),尺寸同上。石涛上人在作画写文吟诗之时,从不废书法的研习。认为书法的临摹最为重要,一位出色的画家若书法写得毫无笔墨功力,那将是一大憾事。上人法入魏晋,汲取两汉六朝笔墨。移转多师,精小楷,通行草,善八分。功力精深,笔墨高古,不落窠臼。由于其画名太大,以至于书名被画名所掩。上人书法写得高古不群,几乎可与其绘画水准并驾齐驱。品其翰札一通,余香扑鼻,诗乃曰:“醒痴书罢浇愁茗,助我幽怀二千顷。招手啣杯风雪来,仰天大笑摩冰冷。此时对雪呼高人,吾欲随之飘有神。阁小风高恐吞去,浓香苦茗心无尘。项子赠我名香,佳茗春雪忽,狂呼笔索笑。清湘老人济草青莲小阁。”诗写得清风傲骨,不入俗格。书法由隶入楷,笔墨丰神俊逸,不拘一格。写来笔致灵动,古劲妙拙,当入书翰名士之列,其书细品,亦臻散淡朴茂之境!
在古代,人们思想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法则”和“法规”,思想上的意念,皆处于蒙昧初期的混沌状。只有当这种蒙昧初期的混沌逐渐消散,各种法规法则才会逐步开始建立。石涛说到的“一画”,即是清净自在之本性。“一画”者,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为众生皆有之本性,亦万物天然之根源。石涛在绘画笔墨上,并没有过多的牵强和刻意。大智通透的绘画思想,皆源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笔墨之中;真实则立于法规之本。若写山川千奇之秀,当胸积丘壑,笔底云烟之气,自然纵横排奡,方得笔墨醒透之境。图之明晰,处处贯通,能入曲直方圆之中。
石涛认为,驾驭笔墨,必须画中有“势”,这个“势”,就是思想意念中的得心应手,如画无思想,下笔无由,亦当坠入无笔无墨之荒径。石涛承传的是古法,在绘画笔墨中,深得古人用笔之妙,从不“以玄弄虚” 而是“法中立规”,以万物之法为法,以“小乘”恪守戒律。
“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句,是石涛上人足迹踏遍险山万水的真实写照。在绘画上“立规守矩”,是上人遵循古法的明智选择。画家认为,古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高明画家,也不能因“刻古守法”而滞笔不前。因笔墨线条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自由艺术,它受之于自然万象的变幻之中,法规变幻是无穷无尽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画家涉外写生、盈积画稿的真实壮举。由于他透悟绘画理念上的认识超乎常规,思想意识早已进入“障不入目,画可从心”之大境!又曰:“无法而法,乃之有法”。万物阴阳之变通,合乎山川自然之美。绘画之理,以无法而有法,乃为笔墨之大法。笔墨乃天地万物之根,泥古不化者,内心则会过于拘足小节,且笔墨刻意模仿,线条枯燥无味,毫无勃勃生机的自然气息。石涛上人在绘画笔墨中,严谨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话语,是对那些整日囿于循循守旧者的重重一击。
石涛(1642—1708)是清初“四僧”之一,皇室宗亲,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通诗,能书,擅画,人物、花卉皆善,尤精山水、画论。笔墨于临摹中独具创新,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石涛上人书画册,原本共计十四开(山水八开,书法六开),現广州美术馆珍藏。今择其八开,以飨读者。疏漏不足处,尚乞诸方家削正。
《晨起远眺》(图1),纸本设色,尺寸38×24厘米。此画构图盈满,笔墨幽厚。空旷静谧的山林,透着股晨起清新的气象。远近隐蔽高低的屋舍,是主人修身养性的居所。屋间左右参差不齐的杂树,显得是那么的安静。房前茂密细长的杂草,垂着头,好像正在向主人行早礼。看上去,屋后的青山,也并不显得那么高大;前面的坡堤小路,幽深而显得宁静!看得出,是个晴好天气,门前的主人正静静地向远处眺望,好像今天有贵客盈门。黄宾老《虹庐画谈》曰:“石涛专用拖泥带水皴,实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从来墨法之妙,自董北苑、僧巨然开其先,米元章父子继之,至梅道人(吴镇)守而弗失,石涛全在墨法力争上游”。承传古法,又有创新,这是石涛上人的思想过人处。
《幽居静思》(图2),尺寸同上。倚于旧阁中的主人,可能就是石涛自己,看着阴沉的雨天,依旧早起临窗晓读。画面着墨清润,下笔古拙。宾老云:“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而石涛这开山水,给人就是笔墨苍润、气韵生动。寥寥数笔将嶰涧幽谷渲染得云雾缥缈,仿似人间仙境。主人幽居山林,与世无争,隐逸旧阁,临窗晓读,仕途富贵,与其无关,此个中佳趣,不失为人间一大幸事。画题诗曰:“感时催朽木,疏雨浸邗沟。意与谁同识,书来破我愁。香生茶鼎沸,花落酒杯浮。遥忆隔溪水,归云殿阁收。依东只来,韵复图此,苦瓜老人济。”诗写得还是有些冷调,可能对自己“旧王孙”时代的生活,似有种内心的思念。
《秋之梦》(图3),尺寸同上。画中主人也可能是画家自己。 自己写自己的闲居生活,既真实,又随意,且更具笔调。满人入关前,钟鸣鼎食的王室生活,过得是那么悠闲惬意。这种悠闲的生活,在一夜间,便被剽悍凶猛的满鞑子撕得七零八碎。还未尝尽皇室宗亲生活的石涛,为避兵燹凶险,年少的他就被送去寺中当了和尚。虽年少不懂事,但骨子里天生的王室血脉,还是有别于常人的。加之聪慧无比,读书过目不忘。尤对画画出奇有天性。故而,打小绘画水准就不同寻常。人们常说:对于绘画艺术,“一要勤奋,二要多看古人名迹,三要悟性和天赋”。而石涛对于绘画,勤奋肯定是第一位,欣赏皇室珍藏书画真迹,年龄则太小(然骨子里确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而悟性天赋石涛早已具备。而能成就石涛绘画最大的亮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仗一履一笠去云游名山大川,是他访师寻友学习的最大法宝。是页画面虚实相映,山石坚壁凸显。正中苔石边坐着画主人,盘着右膝,背靠着歪脖子树旁的秋凉石壁,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是那么的惬意。画面画得很静,只静静听到木桥涓涓细淌的流水声。水的细流声,轻轻唤起了主人心中的涟漪!画题一诗:“秋空山霁寒,清流汇溪碧。输与箨冠人,吟诗坐苔石。小乘客,苦瓜济。”
《五十纪游》(图4),尺寸同上。常言道:“五十知天命”。石涛上人迈入五十,是极为让人心酸的。空洞无用的“旧王孙”身份,年过半百的虚弱病体,虽画技精湛无敌;然说白了,就是个会画画的苦和尚。是页画得清旷意远,干净利落的笔墨,丝毫看不出是一位老弱病体的画僧。笔墨隐逸的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苦涩和郁闷。 五十岁左右的绘画,应该是画家艺术风格趋于相当完美的成熟阶段,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画家不二法门的才情,更是他仇视清廷内心的愤懑。手拿画笔的一介文人,怎能斗得过凶狠强悍的满人!唯一内心的抵抗,只有靠画笔才能尽情喧泄。画题诗曰:“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庚午长安写此。”这开画的地点应该是古都长安(西安),诗读后让人感觉世态炎凉,“旧王孙”生不逢时,孤苦伶仃,拖着老病瘦弱的身体,让人潸然泪下。“庚午”应是1690年 ,也就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闲雨秋风》(图5),尺寸同上。画面初识平淡,细品颇具笔墨动感。近山长皮麻皴下笔干涩有力,毫无拖泥带水之态,三角形的构图,占据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若登山眺望,下面的河堤、涼亭、林阴、渔船之景尽收眼底。石涛深感山川万物具“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活之大端也……又云: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崩力,有磅礴,有嵯峨,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也只有这样,天地万物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灵性和神韵,这就是大涤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深思想吧!右下一诗:“雨也淋漓风也痴,风风雨雨到秋时。闲向松牕取雨意,一天风雨绘秋诗”。画家诗境奇逸,不拘陈法之囿,将秋季风雨与画境笔墨描绘得珠联璧合!
《秋分感慨》(图6),尺寸同上。画家描绘的皆为秋景,秋季的时光,虽然让人留念,但人世间感慨的地方也不少。石涛上人好游历,这是一个成功画家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如果不是国破家亡,石涛可能也不会去当和尚。对绘画虽有天赋,但他也决不会历经那么多人生坎坷,而受人奴性化的卑劣玩弄。手无缚鸡之力的画家,在极度悲愤和羞辱中,终于悟到了,什么是最大的人格尊严,认清了强权者的狰狞和丑陋!画中的构图,依旧是那么的独特和灵动,笔墨中的傲骨,激发画家内心的怒吼。虚实间,将色墨幽奥之画境挥洒得痛快淋漓。诚如宾老言:“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非关涂泽。”石涛上人将画面巧用得色墨交融、意境深邃,毫无迟涩呆滞之笔,实开前人未发之先河!画题诗颇为感慨“离离禾黍动愁深,无语凭栏泪不禁。老去悲秋怀宋玉,行来觅句效依林。三千客路水云梦,九月穷途憾(感)慨心,赖有文场诸长者,惜阴诗赋大家音。杜集西园送秋分得十二綅,苦瓜和尚济。”
《画到无声》(图7),尺寸同上。宾老曾云:“一幅好画,乱中不乱,不乱中又有乱。其气脉必相通,气脉相通,画即有灵气,画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宾虹先生这段画论,用在石涛上人画中,不啻最为贴切。上人这帧山水,山石长披麻皴设色,全用赭石调,远山乃用淡淡花青润染。其笔墨润染敷色之美,仿佛一幅精逸超群的浅绛美景。石涛上人在润染、敷色、点苔以及线条的运用上,颇为独具匠心。人们初识画面的线条,理解为画得实而凌乱,实则宾老所言甚佳,认为画中笔墨线条“乱中不乱,画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乃至理箴言。石涛在画面构图上,敢于打破常规。一般画面中心位置最难经营,一些画家在画面处理上,画得都比较虚,而少有画实。石涛则与众不同,将重墩墩的山石画于正中,且画境依旧空灵。山石嶰洞流淌的泉水,空旷且富有诗意。前方的大块留白,却与中景远景的画面遥相呼应。人们常说:胸有成竹。石涛上人在绘画经营上,感悟确要高人一等。认为山形气势,若没有变化取舍,易流入拘泥呆板;若山林上下呼应不完备,加之构图虚实欠妥,笔墨粗俗少意,其境亦将坠入野径。若笔墨走线描摹乏力,晕色、晕墨混沌不清,也非可取之处!画题中八字颇打趣“画到无声,何敢题句,清湘苦瓜老人济”。“画到无声”是画中之境,画到无声便有声,更是境中之境。“何敢题句”,石涛说:我所画的东西,全在画里面了,题得太繁琐,也就失去画中之境了!是打趣,也是一种谦谦孤傲!
《楷隶诗札》(图8),尺寸同上。石涛上人在作画写文吟诗之时,从不废书法的研习。认为书法的临摹最为重要,一位出色的画家若书法写得毫无笔墨功力,那将是一大憾事。上人法入魏晋,汲取两汉六朝笔墨。移转多师,精小楷,通行草,善八分。功力精深,笔墨高古,不落窠臼。由于其画名太大,以至于书名被画名所掩。上人书法写得高古不群,几乎可与其绘画水准并驾齐驱。品其翰札一通,余香扑鼻,诗乃曰:“醒痴书罢浇愁茗,助我幽怀二千顷。招手啣杯风雪来,仰天大笑摩冰冷。此时对雪呼高人,吾欲随之飘有神。阁小风高恐吞去,浓香苦茗心无尘。项子赠我名香,佳茗春雪忽,狂呼笔索笑。清湘老人济草青莲小阁。”诗写得清风傲骨,不入俗格。书法由隶入楷,笔墨丰神俊逸,不拘一格。写来笔致灵动,古劲妙拙,当入书翰名士之列,其书细品,亦臻散淡朴茂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