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美”字了得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enw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画面唯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的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雪后天地一色的景象:空中飞舞着一片片精灵,繁忙又寂静;雪静静地落在地上,填平了沟壑,消失了小径,寂静了鸟鸣。天地间万籁俱寂。
  来了一群小动物,打破了大地的静。它们活泼可爱,欢呼雀跃,与飘扬的雪花一静一动,似乎是一首交响乐的前奏。来看看这几个小动物。小鸡和小鸭属于个子小巧玲珑型;小狗中型;小马呢,在小鸡和小鸭看来是庞然大物了,与小狗比起来个子也高大威猛。这四个平时不搭界的动物此时因了雪会合在一处,高低错落,大小有致。
  再来看看他们画得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造型都很优美,都被文人墨客吟咏过,赞美过。竹叶的挺直和枫叶有些相似,可以归为一组。梅花与月牙都有圆弧线,可以归为另一组。其实,不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来看,说小鸡画出来的是手掌也未尝不可,其他诸如梅花、枫叶和月牙其实都能用其他意象来代替,但这就缺乏美感了。
  小动物们出动的时候,雪应该已经停止了。要不,纷扬的雪花会瞬间覆盖小动物们精心作的画。雪后的大地起伏柔和,曲线优美,平滑如镜。这几个小动物把平滑的雪地弄皱了,如同一池春水被一阵微风吹皱了一般让人猝不及防。
  此时,构成这样一种状况:大地的静止与沉稳,动物们的活泼与雀跃。平滑的大地上留下了小动物们精巧的、相对广袤大地来说却微不足道的脚印。脚印之于大地,如同生命之于宇宙,渺小却唯一。整个画面极唯美,不含一丝杂质。
  二、声响清美
  作者用旁观者的眼光,用全息的角度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面对无垠的银白天地,诗人最原始的感动被激活,发出“下雪了,下雪了”的欢呼。那么,小动物们恰逢大雪,不也一样发出这样的惊呼吗?
  雪后万籁俱寂。小动物们的欢呼打破了这沉寂,但大地过于广袤和深邃,他们的声音很快被雪吸收了。这安静让小动物们不太适应,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最能掀起热闹的朋友——青蛙。大雪后,万籁俱寂的时刻想起青蛙,似乎有些没有道理,但细想之下,却处处在理。
  首先,青蛙擅长跳跃。小小青蛙披着绿装,用强劲的后腿一蹬,跃出很远,让完全依赖直立的关节行走的动物们十分羡慕。这样松软的、无垠的雪地,不正适合跳跃吗?青蛙的到来,他们的跳跃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乐趣吧!
  其次,青蛙身着绿装,与苍茫的冬日大地相较而言,颜色十分显眼。在这单调的纯白中,大家想起有着鲜艳颜色的青蛙,贴切而自然。
  第三,青蛙很爱热闹,喜欢群居,它们还以不停地聒噪而闻名。在这样欢乐的时刻,少了青蛙的确让人觉得单调。小鸡的唧唧、小狗的汪汪、小鸭的嘎嘎和小马的嘶嘶都传不远。咦,用与以前一样的力度叫,声音应该很大,此时怎么突然变弱了呢?寂静让小动物们发慌。缺少足够的聲响,无法表达全部的喜悦,小动物们不由地想到了青蛙。如果青蛙在场,那“呱呱”的大叫声一定能打破寂静,一定能尽情地表达喜悦。
  此时,大地上形成了运动与静止、热闹与寂静的对比。浅白的文字中,没有小动物声响的只言片语,细细品味,却是一曲声响清美的乐曲。
  三、韵律和美
  诗歌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音韵学知识。诗人开篇连用两个“下雪啦”,简单的重复,一咏三叹,具有强烈的乐感。
  第三行和第四行诗是这样的:“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说押着ɑ韵,就说小鸡画……小狗画……小鸭画……小马画……四个“小”和“画”,反复重复,如同幼儿说话喜欢重复一般,当真是充满童趣了。去掉“小”字,顿觉兴味索然。为了押韵,作者把小狗和小马安排在第二和第四的位置,匠心独运;“叶”与“花”,一平一仄,“叶”与“牙”,也一平一仄,读来琅琅上口,起伏有致;四处停顿,都是五个字,与古体中的五言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来看第五行和第六行诗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两个“不用”又是重复。如果改成“不用笔不用颜料”,内容一样,但平庸之极。为什么?因为前四字后三字,符合古体七言诗的音韵和节奏。“一幅画”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读来特别上口。
  最后两行,作者自问自答。其实,想成是小动物们的交流,一问一答也未尝不可。
  整首诗由“下雪了”三个字的重复,到五个字一顿的重复,再到七个字,最后到八个字,呈宝塔式增加。其间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尽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尽展韵律之美。
  四、情感恬美
  整首诗一脉相承,情感非常明显——对雪天的热爱,对小动物的热爱。
  先看第一行。初见千里白雪封万里大地,作者不由自主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惊喜之态跃然纸上。
  作者没有把这种惊喜的情感体验止于自身,而是延伸到了其他小生物。透过“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我们可以想象到,因为对雪的共同喜爱,小动物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雪地上,比赛似的欢呼雀跃。这几个小动物分明就是几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分明是作者的童心萌动。
  古人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人只有内心真正达到虚无恬淡,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丰富,达到一种恬美的状态。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必需的三个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应对课堂生成的三种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成性问题  要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种子萌芽的三个条件,从理论上讲,应该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也就是说,运用六个装置(一般采用罐头瓶进行实验),让学生
TM44冲锋枪  1943~1944年,两名游击队枪匠设计出TM44冲锋枪,他们是特米亚科夫(Temyakov)和亚科夫·阿布拉莫维奇·门金(Yakov Abramovich Menkin)。  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特米亚科夫毕业于基辅坦克学校并获得二等军衔技师称号。在明斯克的战斗中,他因受伤而被俘,后来设法逃离,加入当地的一支游击队,成为游击队的一名枪匠。苏联游击队枪匠特米亚科夫左为苏联游
诗词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诗词浩如烟海,蔚为壮观。诗词为我们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演变,感悟历史真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让诗词导入成为新知触发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吸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科学的评价方法能明晰教学思路和方向,促使教学良性发展。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来说,探讨评价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说,目前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期选编的两篇稿子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引发老师们更广泛地实践和讨论。  语用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语用教学观指以语用为本体,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
《10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找朋友》(手拿数字的娃娃,边唱边做动作),再让学生指认自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选入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一、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由于作者个人经历,情感价值观及所处时代的不
变式教学”是一种转变数学教学理念、变革数学教学方式、改变数学教学现状的区域整体性数学教学改革,简称“变式教学”或“三变教学”。  “变式教学”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生命体验,将书本学习变为实际操作,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个性和习惯的教学方式。  “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其一,可变性或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象、条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会直接用“底×高”。如果我们让学生检查,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忘记“÷2”,并很快订正。面对这样的“粗心”现象,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成人视角”去理解,而应更多以“儿童视角”来分析产生此类错误的原因,以便我们运用更适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孩子们在认识上“走弯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开展了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研究,准备从学生作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西部有这样一所以“阳光”为核动力,彰显师生阳光气质,给人们带来温暖记忆的学校:她很年轻,创建于2003年9月,却活力四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她很精致,却个性张扬,形成了阳光教育的办学特色。  她就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小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助“洞穴”隐喻:亮光在我们的背后。且让我们细细品读薛小“阳光”办学文化,破解阳光气质背后的教育成长密码吧——  阳光教育作为
学校是社区中的正式组织,也是重要的社区资源,同时,学校作为一个公众资助机构,必然要与社区之间发展合理的、建设性的关系。然而多数学校仍基于保护学校内部资源与环境的考虑,不愿向社区成员全面开放资源与设备。实践证明,没有社区公民的参与,学校将无法适应变化或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改进。因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社区和社会的责任。  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公立学校立足于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