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中若能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会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使学生产生疑问,乐于发现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相加两位数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示本地新开张的“超市”的文具柜,学生对琳琅满目的文具产生浓厚兴趣,引发了想买什么文具,怎样计算两种商品价钱的争论,使新课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参与。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前让每位同学准备10个圆片,在课堂上进行分圆片活动,首先活动要求每份分的圆片要同样多,问学生可以分几份,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得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如每份2个可以分5份,每份5个可以分2份……。接着问:如果每份分3个或4个,可以分几份?并列出算式。学生再次通过动手分,可是分的结果出现新情况,每份3个,分3份还剩1个;每份4个,分2份还剩2个。学生第一次遇到分不完,心理有疑惑,是自己分错了吗?分不完,算式怎么列呢?通过小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算式,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4 巧设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好思
我们都知道“思起于疑”这个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这成千上万个问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数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一个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新课伊始就拿出红绿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让学生猜测“哪支比较长?”话音刚落,学生便好奇地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教师手里的铅笔,凭直觉猜起来。有的说红的长,有的说绿的长,还有的说一样长,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个教师没有肯定哪一方,追问:“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有根据地说出哪支长?”随即就有学生说,把两支铅笔的一端对齐,结果发现红的比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呢?”教师继续问道。全班学生沉思片刻,少数学生想到了用尺量。“那你知道长多少吗?”对他再一次的提问,学生愕然了,怎么比划也说不清楚。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长度单位便呼之欲出了。这样,随着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从直觉猜测到有根据的比较,再到科学的用尺量,不知不觉已踏入了数学的大门。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的,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的“三维度”。实践证明,其效果远胜于传统教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使学生产生疑问,乐于发现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相加两位数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示本地新开张的“超市”的文具柜,学生对琳琅满目的文具产生浓厚兴趣,引发了想买什么文具,怎样计算两种商品价钱的争论,使新课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参与。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前让每位同学准备10个圆片,在课堂上进行分圆片活动,首先活动要求每份分的圆片要同样多,问学生可以分几份,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得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如每份2个可以分5份,每份5个可以分2份……。接着问:如果每份分3个或4个,可以分几份?并列出算式。学生再次通过动手分,可是分的结果出现新情况,每份3个,分3份还剩1个;每份4个,分2份还剩2个。学生第一次遇到分不完,心理有疑惑,是自己分错了吗?分不完,算式怎么列呢?通过小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算式,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4 巧设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好思
我们都知道“思起于疑”这个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这成千上万个问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数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一个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新课伊始就拿出红绿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让学生猜测“哪支比较长?”话音刚落,学生便好奇地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教师手里的铅笔,凭直觉猜起来。有的说红的长,有的说绿的长,还有的说一样长,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个教师没有肯定哪一方,追问:“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有根据地说出哪支长?”随即就有学生说,把两支铅笔的一端对齐,结果发现红的比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呢?”教师继续问道。全班学生沉思片刻,少数学生想到了用尺量。“那你知道长多少吗?”对他再一次的提问,学生愕然了,怎么比划也说不清楚。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长度单位便呼之欲出了。这样,随着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从直觉猜测到有根据的比较,再到科学的用尺量,不知不觉已踏入了数学的大门。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的,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的“三维度”。实践证明,其效果远胜于传统教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