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芙蓉出水”动作的功理功用极为丰富,我想从自己的练功体会,结合中医经络学说,谈一谈该功法动作的健身机理。
先从手上说起。这也是该式的第一动作。随着吸气,左脚向左开步,同时两臂内旋,两手背相靠上提等连续动作的进行,可抻拉手三阴经络、手三阳经络,然后叠腕又对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原穴进行了按摩;接着卷指弹甲又启动了三阴经脉、手三阳经脉的井穴。中医把井穴比喻水的源头,它是经脉气的发源地。所以卷指弹甲也就是从源头启动了气机。两掌再分别向左右分开,与肩同高,掌心朝上。这样就畅通了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脉,有助于强心益肺、润肠化结、调理三焦等。
再从脚上说一说。这里主要谈的是第二个动作。随着呼气,重心移于左脚,右脚向左脚后方插步,脚尖着地,然后成盘根步。这一动作在于疏通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有助于和胃健脾、舒肝利胆、固肾壮腰。其依据在于两点:
第一点,足三阴经在腿的内侧。一是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边,沿胫骨内侧缘,上行经膝关节和大腿的内侧前缘,进入腹部,联络胃。经常刺激脾经的井穴隐白穴,对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有一定的效果。二是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下端,斜行走向足底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行小腿内侧,出窝内侧,上行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属肾,络膀胱。经常刺激脾经的井穴涌泉穴,对头顶痛、眩晕、便秘、小便不利、癫痫、足心热等有一定的效果。三是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上丛毛边际,向上沿足背到内踝前,上沿胫骨内缘,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挟胃旁,属肝脏,联络胆腑。经常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穴,对疝气、阴缩、阴只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遗尿、淋疾等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点,足三阳经在腿的外侧。一是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它的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出中趾末端。经常刺激胃经的井穴历兑穴,对面肿、齿痛、足痛、热病等有一定的效果。二是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经常刺激膀胱经井穴至阴穴,对头痛、目痛、鼻塞有一定效果。三是足少阳胆经,从眼角开始,向上到头角,再向下到耳后,沿着头项下行至第7颈椎退回来前进入缺盆部,缺盆直行的经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胁肋,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腓骨之前,且下腓骨下端浅出外踝前,沿着足背,进入第4趾外侧到末端。经常刺激胆经井穴足窍阴穴,对偏头痛、目眩、耳聋、耳鸣、胸胁痛、多梦有一定效果。通过左右脚向后插步,启动井穴刺激了相关穴位。
要重点说的是盘根步。动作成盘根步,其健身功理是抻拉、按摩了奇经八脉,可有效促进人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治未病”。其一,成盘根步,两掌轻握拳,右拳落在右胸前,左拳下落于左胯旁,拳眼朝里离胯30厘米,逐渐握紧,最后中指点劳宫穴。劳宫穴是心包经荥穴。经常刺激按摩劳宫穴可防治心痛、中风、中暑、呕吐等疾病。其二,成盘根步,两掌握拳,右拳落在右胸前,左拳下落于左胯旁;在这同时,头向左慢慢转动,转头能刺激大椎穴。大椎穴是六阳经的汇点,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经常刺激可防治热病、咳嗽、气喘、头痛颈强、腰脊强痛、风疹等疾病。在大椎穴旁开0.5处还有个定喘穴,刺激定喘穴可防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等疾病。所以转头一定要转最大幅度,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再说一说形意相随。习练到第三个动作,随着吸气,两拳变掌,两掌根相靠,上托于胸前像莲荷开放,身体缓缓向上升起,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此时给我们带来了清净恬淡的美好心境。随着这种意念的升发,右脚向右开步脚尖先着地(脚尖先着地再有意识地将脚跟稍外摆一点,这样你就不会出现八字步),再将重心移至两脚之间,随着身体的升起,两掌上托,更重要是调理了三焦,又给我们的五脏六腑进行按摩。
最后,说一说手脚共用,也就是习练第四个动作。随着呼气,重心移右脚,右腿稍屈,左脚向右脚并拢,两掌分别向左右分开达于体侧,眼平视前方。两掌分别向左右分开,这又调理了手太阴肺经,加上意守太渊穴(呼气吐音,“属肺经,意守太渊)疏通了手太阴肺经;肺主气,肺朝百脉,血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故能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意守太渊穴可防治手腕无力疼痛;咳嗽,气喘,咳血,胸背痛等疾病。
这里要提醒功友们注意两点:
第一,调整身型,活动经脉,再加上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是适应延长寿命的需要。民间对寿命有个称呼“气数”。通俗的理解,气数就是说人呼吸的次数,人的一身呼吸次数是有相对的量,“气数已尽”,生命也就停止了。那么我们要延长寿命就必须要减少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所以,导引养生家均提倡“脐息”,即指以肚脐呼吸,“呼吸到脐,寿与天齐”。庄子提倡“踵息”,踵就是脚跟,是人体最下部。实际上是指深长的呼吸,这个呼吸道家称为“息息归根”,归根曰静,静则复命,达到长寿。
在配合呼吸时,应该要轻吸慢吐,逐渐学会深长的腹式呼吸。吸气时隔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隔肌上升,腹部内凹,对加大呼吸深度极为有益。由于有横隔膜的收缩,这边是肝、胆,那边是脾、胃,通过一压一松就促进了气血周流,积气滞气就容易畅通了,所以深长的腹式呼吸是提高脏腑功能的主要原因。习练健身气功,都应该逐渐学会深长的腹式呼吸。
第二,在功法熟练后也不能分神。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有这样的记载,黄帝问歧伯到病人的居室应该做那些准备啊?歧伯说首先要振作精神。那么,如何振作精神呢?他是通过“想”来完成的。想心中有一种阳气在生发、充实起来;想肝发出一种青气护卫着东方;想肺发出一种白色的气护卫着西方;想心散发一种红的气守护着南方;想肾发出一种黑气护卫着北方;想脾放出一种黄色的气守护着中央;想头顶上有北斗星在照耀,精神振奋正气充盛。如此想过,才能够进入病人的居室。古人告诉我们,意念是可以强身,也可以治病的。意守方法,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应该是似守非守,要绵绵若存。
先从手上说起。这也是该式的第一动作。随着吸气,左脚向左开步,同时两臂内旋,两手背相靠上提等连续动作的进行,可抻拉手三阴经络、手三阳经络,然后叠腕又对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原穴进行了按摩;接着卷指弹甲又启动了三阴经脉、手三阳经脉的井穴。中医把井穴比喻水的源头,它是经脉气的发源地。所以卷指弹甲也就是从源头启动了气机。两掌再分别向左右分开,与肩同高,掌心朝上。这样就畅通了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脉,有助于强心益肺、润肠化结、调理三焦等。
再从脚上说一说。这里主要谈的是第二个动作。随着呼气,重心移于左脚,右脚向左脚后方插步,脚尖着地,然后成盘根步。这一动作在于疏通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有助于和胃健脾、舒肝利胆、固肾壮腰。其依据在于两点:
第一点,足三阴经在腿的内侧。一是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边,沿胫骨内侧缘,上行经膝关节和大腿的内侧前缘,进入腹部,联络胃。经常刺激脾经的井穴隐白穴,对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有一定的效果。二是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下端,斜行走向足底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行小腿内侧,出窝内侧,上行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属肾,络膀胱。经常刺激脾经的井穴涌泉穴,对头顶痛、眩晕、便秘、小便不利、癫痫、足心热等有一定的效果。三是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上丛毛边际,向上沿足背到内踝前,上沿胫骨内缘,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挟胃旁,属肝脏,联络胆腑。经常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穴,对疝气、阴缩、阴只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遗尿、淋疾等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点,足三阳经在腿的外侧。一是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它的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出中趾末端。经常刺激胃经的井穴历兑穴,对面肿、齿痛、足痛、热病等有一定的效果。二是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经常刺激膀胱经井穴至阴穴,对头痛、目痛、鼻塞有一定效果。三是足少阳胆经,从眼角开始,向上到头角,再向下到耳后,沿着头项下行至第7颈椎退回来前进入缺盆部,缺盆直行的经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胁肋,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腓骨之前,且下腓骨下端浅出外踝前,沿着足背,进入第4趾外侧到末端。经常刺激胆经井穴足窍阴穴,对偏头痛、目眩、耳聋、耳鸣、胸胁痛、多梦有一定效果。通过左右脚向后插步,启动井穴刺激了相关穴位。
要重点说的是盘根步。动作成盘根步,其健身功理是抻拉、按摩了奇经八脉,可有效促进人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治未病”。其一,成盘根步,两掌轻握拳,右拳落在右胸前,左拳下落于左胯旁,拳眼朝里离胯30厘米,逐渐握紧,最后中指点劳宫穴。劳宫穴是心包经荥穴。经常刺激按摩劳宫穴可防治心痛、中风、中暑、呕吐等疾病。其二,成盘根步,两掌握拳,右拳落在右胸前,左拳下落于左胯旁;在这同时,头向左慢慢转动,转头能刺激大椎穴。大椎穴是六阳经的汇点,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经常刺激可防治热病、咳嗽、气喘、头痛颈强、腰脊强痛、风疹等疾病。在大椎穴旁开0.5处还有个定喘穴,刺激定喘穴可防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等疾病。所以转头一定要转最大幅度,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再说一说形意相随。习练到第三个动作,随着吸气,两拳变掌,两掌根相靠,上托于胸前像莲荷开放,身体缓缓向上升起,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此时给我们带来了清净恬淡的美好心境。随着这种意念的升发,右脚向右开步脚尖先着地(脚尖先着地再有意识地将脚跟稍外摆一点,这样你就不会出现八字步),再将重心移至两脚之间,随着身体的升起,两掌上托,更重要是调理了三焦,又给我们的五脏六腑进行按摩。
最后,说一说手脚共用,也就是习练第四个动作。随着呼气,重心移右脚,右腿稍屈,左脚向右脚并拢,两掌分别向左右分开达于体侧,眼平视前方。两掌分别向左右分开,这又调理了手太阴肺经,加上意守太渊穴(呼气吐音,“属肺经,意守太渊)疏通了手太阴肺经;肺主气,肺朝百脉,血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故能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意守太渊穴可防治手腕无力疼痛;咳嗽,气喘,咳血,胸背痛等疾病。
这里要提醒功友们注意两点:
第一,调整身型,活动经脉,再加上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是适应延长寿命的需要。民间对寿命有个称呼“气数”。通俗的理解,气数就是说人呼吸的次数,人的一身呼吸次数是有相对的量,“气数已尽”,生命也就停止了。那么我们要延长寿命就必须要减少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所以,导引养生家均提倡“脐息”,即指以肚脐呼吸,“呼吸到脐,寿与天齐”。庄子提倡“踵息”,踵就是脚跟,是人体最下部。实际上是指深长的呼吸,这个呼吸道家称为“息息归根”,归根曰静,静则复命,达到长寿。
在配合呼吸时,应该要轻吸慢吐,逐渐学会深长的腹式呼吸。吸气时隔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隔肌上升,腹部内凹,对加大呼吸深度极为有益。由于有横隔膜的收缩,这边是肝、胆,那边是脾、胃,通过一压一松就促进了气血周流,积气滞气就容易畅通了,所以深长的腹式呼吸是提高脏腑功能的主要原因。习练健身气功,都应该逐渐学会深长的腹式呼吸。
第二,在功法熟练后也不能分神。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有这样的记载,黄帝问歧伯到病人的居室应该做那些准备啊?歧伯说首先要振作精神。那么,如何振作精神呢?他是通过“想”来完成的。想心中有一种阳气在生发、充实起来;想肝发出一种青气护卫着东方;想肺发出一种白色的气护卫着西方;想心散发一种红的气守护着南方;想肾发出一种黑气护卫着北方;想脾放出一种黄色的气守护着中央;想头顶上有北斗星在照耀,精神振奋正气充盛。如此想过,才能够进入病人的居室。古人告诉我们,意念是可以强身,也可以治病的。意守方法,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应该是似守非守,要绵绵若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