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尾岁末,各种贺岁电影云集,着实让人大饱眼福。但是,形形色色的贺岁电影,给人的感觉并不全都是自然与清爽。一些被媒体及网络披露票房造假与注水过了的电影,让人犹如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这不,由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原著改编、中美共同出资、好莱坞团队制作的动画电影《阿童木》,就因为其票房注水而不断成为电影圈与媒体圈的热门话题。去年10月26日,上映三天的《阿童木》片方光线影业对媒体宣称这部电影首周票房达到4000万人民币,当时甚至有媒体公开报道说“这个票房,创下了国产动画首周票房新纪录。”但是,在去年11月12日出版的《中国电影报》官方票房统计表上,《阿童木》的票房却显示出仅有1700万人民币,与片方之前报出的数据相差整整超出两倍。中央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个充满落差的票房新闻,更是有报道戏称“《阿童木》真是坐上了火箭”。
虽然动画片《阿童木》夸大虚报票房一事,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华夏电影公司、光线影业随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出品方光线影业为此对公众造成的误导及给整个电影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道歉,但是,电影虚报票房问题如同冰山裂开一角,迅即扩散开来。
沿着《阿童木》的虚假票房话题,媒体先是调查发现,近期上映的诸多电影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虚报注水现象。比如,俄罗斯反恐大片《特工008》宣称上映5天票房过千万,实际上该片上映12天的累计票房不过是1260万元;《倔强萝卜》宣称上映3天票房达870万,真实数字却是580万元;随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调查中又发现,《风声》、《建国大业》、《画皮》、《十面埋伏》等诸多曾创造过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国产大片,也纷纷惹上了票房虚高的嫌疑。对此,媒体宣称:票房造假在我国电影宣传行业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电影票房为什么要造假注水?其中确实有着一些现实的因素。从电影制作者与发行者的角度看,票房造假与注水,确实能人为制造一种火爆的观影场景,从而不仅让制片、导演、演员都感觉更有面子,而且也能让投资方、院线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进而获得更多的电影投资。同时,庞大的电影票房数字,也能吸引更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让其更为主动、深入与充分地予以报道,继而进一步扩大电影本身的社会影响与关注度。
从制度层面看,则在于中国电影市场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相对统一、权威、客观的票房数据计算标准与发布渠道。众所周知,电影本身是一种更多需要外部宣传与社会口碑传播效应的行业,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相对权威的评测机关与统计数字。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就有独立的专门机构对电影的票房进行统计,每周都会及时公布一部电影的公映天数、影院数量、票房成绩等数据。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并没有类似美国的那种票房统计机构定时公开发布数据,唯一相对权威的票房统计机构,就是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这个非社会服务性机构所统计的数据属于国家资源,每周二才发一次数据,且不能完全用于社会信息共享。除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之类的大机构能够确切掌握数据,其他电影发行公司只能靠估算来发布首映数字。而由于缺乏权威机构统计的票房数据,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与制约机制,票房造假与注水,也就难免会成为我国电影行业的一种“通病”。
电影票房,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一部影片市场效果的客观反映,也是政府管理调控电影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造假注水的电影票房,不仅会损害电影票房的整体公信力,也会损及观众对整个电影市场的信心。为此,电影主管部门应尽快适应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尽快变革与完善传统的票房统计方式与渠道,加快完善和加强网络统计平台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追求与实现票房统计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准确性。
如今,一些电影发行方之所以敢放开胆子拼命吹大自己的票房泡沫,其中有一个较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在于票房数据目前还不涉及票房分账、影院票房营业税和电影专项基金。据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都有另一套官方数据为标准,所以对片方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影响。为此,如果能逐渐打破以往那种“吹牛不用上税”的神话,尽快用税收政策规范电影票房,那么,不仅能有效遏制票房的吹牛造假注水行为,而且也能相对有效地保证电影票房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
此外,依靠票房造假注水来扩大影片和院线影响,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些电影本身质量确实不尽如人意。毋庸否认,当前我国国产电影正在迅猛发展,整个趋势是向上的,前景也是广阔的。但在形式大好的情况下,也存在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诸如,一些电影在普遍陷入盲目贪大求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制作的误区。一些电影虽然都有名人明星出场,有大场面,大特技,但观众最为在乎的还是故事性、情节性与观赏性。“故事不够明星凑”是取悦不了观众的。对于这种高投入低质量的电影,高明的观众自然不会认同,也不会主动前去观看。于是,为了赚回前期投资,一些电影的发行方与制作方,也就不得不纷纷拿出吹牛、造假注水的手段,来人为地制造电影人气超级火爆繁荣的假象,忽悠观众掏腰包来观看电影。
笔者认为,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忽悠行为,只管用一、二回,次数多了,日子久了,未免“露馅”,之后便是竟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其结果与“忽悠方”的意愿背道而驰。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与遏制这种消极的局面,最为关键与核心的一点,就是电影的制作者与拍摄者,应该在电影的制作质量上下功夫,要拍出一些真正让观众喜欢与认同的好电影。如今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日益发达,只要电影真的好看,那么,观众还是会纷纷走进电影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优秀电影的西爱与支持。
这不,由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原著改编、中美共同出资、好莱坞团队制作的动画电影《阿童木》,就因为其票房注水而不断成为电影圈与媒体圈的热门话题。去年10月26日,上映三天的《阿童木》片方光线影业对媒体宣称这部电影首周票房达到4000万人民币,当时甚至有媒体公开报道说“这个票房,创下了国产动画首周票房新纪录。”但是,在去年11月12日出版的《中国电影报》官方票房统计表上,《阿童木》的票房却显示出仅有1700万人民币,与片方之前报出的数据相差整整超出两倍。中央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个充满落差的票房新闻,更是有报道戏称“《阿童木》真是坐上了火箭”。
虽然动画片《阿童木》夸大虚报票房一事,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华夏电影公司、光线影业随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出品方光线影业为此对公众造成的误导及给整个电影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道歉,但是,电影虚报票房问题如同冰山裂开一角,迅即扩散开来。
沿着《阿童木》的虚假票房话题,媒体先是调查发现,近期上映的诸多电影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虚报注水现象。比如,俄罗斯反恐大片《特工008》宣称上映5天票房过千万,实际上该片上映12天的累计票房不过是1260万元;《倔强萝卜》宣称上映3天票房达870万,真实数字却是580万元;随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调查中又发现,《风声》、《建国大业》、《画皮》、《十面埋伏》等诸多曾创造过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国产大片,也纷纷惹上了票房虚高的嫌疑。对此,媒体宣称:票房造假在我国电影宣传行业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电影票房为什么要造假注水?其中确实有着一些现实的因素。从电影制作者与发行者的角度看,票房造假与注水,确实能人为制造一种火爆的观影场景,从而不仅让制片、导演、演员都感觉更有面子,而且也能让投资方、院线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进而获得更多的电影投资。同时,庞大的电影票房数字,也能吸引更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让其更为主动、深入与充分地予以报道,继而进一步扩大电影本身的社会影响与关注度。
从制度层面看,则在于中国电影市场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相对统一、权威、客观的票房数据计算标准与发布渠道。众所周知,电影本身是一种更多需要外部宣传与社会口碑传播效应的行业,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相对权威的评测机关与统计数字。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就有独立的专门机构对电影的票房进行统计,每周都会及时公布一部电影的公映天数、影院数量、票房成绩等数据。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并没有类似美国的那种票房统计机构定时公开发布数据,唯一相对权威的票房统计机构,就是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这个非社会服务性机构所统计的数据属于国家资源,每周二才发一次数据,且不能完全用于社会信息共享。除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之类的大机构能够确切掌握数据,其他电影发行公司只能靠估算来发布首映数字。而由于缺乏权威机构统计的票房数据,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与制约机制,票房造假与注水,也就难免会成为我国电影行业的一种“通病”。
电影票房,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一部影片市场效果的客观反映,也是政府管理调控电影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造假注水的电影票房,不仅会损害电影票房的整体公信力,也会损及观众对整个电影市场的信心。为此,电影主管部门应尽快适应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尽快变革与完善传统的票房统计方式与渠道,加快完善和加强网络统计平台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追求与实现票房统计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准确性。
如今,一些电影发行方之所以敢放开胆子拼命吹大自己的票房泡沫,其中有一个较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在于票房数据目前还不涉及票房分账、影院票房营业税和电影专项基金。据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都有另一套官方数据为标准,所以对片方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影响。为此,如果能逐渐打破以往那种“吹牛不用上税”的神话,尽快用税收政策规范电影票房,那么,不仅能有效遏制票房的吹牛造假注水行为,而且也能相对有效地保证电影票房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
此外,依靠票房造假注水来扩大影片和院线影响,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些电影本身质量确实不尽如人意。毋庸否认,当前我国国产电影正在迅猛发展,整个趋势是向上的,前景也是广阔的。但在形式大好的情况下,也存在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诸如,一些电影在普遍陷入盲目贪大求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制作的误区。一些电影虽然都有名人明星出场,有大场面,大特技,但观众最为在乎的还是故事性、情节性与观赏性。“故事不够明星凑”是取悦不了观众的。对于这种高投入低质量的电影,高明的观众自然不会认同,也不会主动前去观看。于是,为了赚回前期投资,一些电影的发行方与制作方,也就不得不纷纷拿出吹牛、造假注水的手段,来人为地制造电影人气超级火爆繁荣的假象,忽悠观众掏腰包来观看电影。
笔者认为,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忽悠行为,只管用一、二回,次数多了,日子久了,未免“露馅”,之后便是竟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其结果与“忽悠方”的意愿背道而驰。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与遏制这种消极的局面,最为关键与核心的一点,就是电影的制作者与拍摄者,应该在电影的制作质量上下功夫,要拍出一些真正让观众喜欢与认同的好电影。如今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日益发达,只要电影真的好看,那么,观众还是会纷纷走进电影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优秀电影的西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