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国家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改15年来,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行为有了很大转变,也涌现出方方面面的改革典型,广文中学便是其中的一个。“顶天”的理念,如何“立地”于学校的整体实践中,广文中学的探索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广文中学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从学生观起步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哪里?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从眼前一片林到发现每棵树”,深刻揭示了广文中学的学生观:眼中要有一个个孩子,而不是只有一群孩子;眼中要有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只有单一分数的学生。正因此,广文中学建构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实施“三位一体”的广文课程时,又发现在学生“能够选择”的社团课程、特色课程里,每个学生都能倾情参与其中,生动活泼;而在国家的必修课程里,尽管各个学科做了许多改革探索,但依然是同质化的课程,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因此,上课时总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真正让孩子喜欢的是触动他心灵的个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必须与他的兴趣和选择统一起来,因此,广文中学打破了学科课程固化的结构,开发了“基础 分层/分类/综合”的学科课程,给孩子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
需要。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学生观,广文中学在课程改革中才能够从课程的1.0走向2.0,再到今天的3.0。1.0课程立足学科课程的整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2.0课程在国家必修课程之外增加了丰富的实践体验类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3.0课程又在上述基础之上,提供了多样性、可选择的“基础 分层/分类/综合”课程,更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他们从学生观出发,又紧紧把握住了改革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要为所有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合的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由课程切入,使课程改革也在这所学校里逐步走向深入。
广文课程从1.0到2.0再到3.0,整个课程改革的逻辑最为关键的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每个孩子学习的起点;第三,差别化。广文中学构建的数学分层课程,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路径,提供不同学习方式的课程,并以此推进数学分层改革,这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也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广文中学的课程改革是立足于自己的办学定位的。广文中学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而整合成立的新广文定位于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办一所让孩子喜欢的学校,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终生的追求。欧阳修谈怎么读《易经》时曾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境界,就能释放学校各方面的创造性、积极性,就能激发每个孩子最大的创造潜能。如果眼界不高,眼中只有一点一滴,只有知识训练,就无法充分释放孩子的创造性,孩子的发展也会受到巨大
限制。
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学校?要靠课程。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有了适合孩子、能够满足不同孩子需要的课程,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点,他就会过上愉悦的校园生活。正因此,广文成立时不是找一个大家、一个影响广泛的名人来书写校名,而是让学生写,让学生选,让学生主持揭牌仪式,把书写校名做成了一个丰富的全员参与的课程;每个节日课程不是教师设计项目,而是充分调研,征集全校学生意见,把学生的意见、建议变成节日课程中丰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每个活动课程的实施,也不再是教师组织,学生被动参加,而是学生竞标承办,由学生自己组织,全员参与。在这个校园里,学科课程经过教师们的二次开发变得适合自己、“学生更好学了”;活动课程因为学生的参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而特色课程始终聚焦特色培养目标,使得每个广文孩子日益显露出“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特质。短短几年,孩子们的幸福感大大提升,这与课程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
广文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依赖于全校师生的。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信心来自哪里?广文中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来自于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学校的事情共同办!这才是这所学校迸发出无限创造力的源泉。每年暑假,广文中学的战略发展研讨会都会如期召开,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参加,年度绩效指标、工作措施、创新项目等都是在研讨会中诞生的,这使得年度工作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团队的力量!改革就要依靠团队的
力量!
当我们依靠团队的力量改革的时候,也就形成了真正的学校文化。张瑞敏曾说过,企业文化不是企业家的文化。学校文化必须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文化,学校的改革愿景也必须是师生共同去发现、共同去认可、共同去确认的。广文中学的改革愿景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大量调查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什么样?请写下来告诉我们。”由此发现了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其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校变革的有效模式,这就是行动研究五大要素。倾听“客户”的声音,特别是抱怨的声音;靠“测量”发现问题,从客观的数据中寻找实证;又通过客观的“诊断”,追问大量问题背后的真问题;然后,从可以改进的地方改进,从可以变革的地方变革;最后“流程”再造,形成改革固化的成果。
广文中学在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中,从教师发展年到课堂改革年,再到课程建设年、学生成长年,一直到文化管理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改革行动研究路径,也使得行动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正在成就广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教育作为一种劳动,有三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劳动,第二重意义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这个群体的再生产过程,第三重意义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在教育职业当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当一名教师有了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了行动研究的能力,能够不断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时,他便天天生活在愉悦地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劳动就会给自己带来乐趣,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之门便徐徐打开。
(作者系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赵彩侠
[email protected]
广文中学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从学生观起步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哪里?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从眼前一片林到发现每棵树”,深刻揭示了广文中学的学生观:眼中要有一个个孩子,而不是只有一群孩子;眼中要有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只有单一分数的学生。正因此,广文中学建构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实施“三位一体”的广文课程时,又发现在学生“能够选择”的社团课程、特色课程里,每个学生都能倾情参与其中,生动活泼;而在国家的必修课程里,尽管各个学科做了许多改革探索,但依然是同质化的课程,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因此,上课时总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真正让孩子喜欢的是触动他心灵的个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必须与他的兴趣和选择统一起来,因此,广文中学打破了学科课程固化的结构,开发了“基础 分层/分类/综合”的学科课程,给孩子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
需要。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学生观,广文中学在课程改革中才能够从课程的1.0走向2.0,再到今天的3.0。1.0课程立足学科课程的整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2.0课程在国家必修课程之外增加了丰富的实践体验类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3.0课程又在上述基础之上,提供了多样性、可选择的“基础 分层/分类/综合”课程,更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他们从学生观出发,又紧紧把握住了改革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要为所有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合的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由课程切入,使课程改革也在这所学校里逐步走向深入。
广文课程从1.0到2.0再到3.0,整个课程改革的逻辑最为关键的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每个孩子学习的起点;第三,差别化。广文中学构建的数学分层课程,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路径,提供不同学习方式的课程,并以此推进数学分层改革,这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也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广文中学的课程改革是立足于自己的办学定位的。广文中学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而整合成立的新广文定位于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办一所让孩子喜欢的学校,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终生的追求。欧阳修谈怎么读《易经》时曾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境界,就能释放学校各方面的创造性、积极性,就能激发每个孩子最大的创造潜能。如果眼界不高,眼中只有一点一滴,只有知识训练,就无法充分释放孩子的创造性,孩子的发展也会受到巨大
限制。
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学校?要靠课程。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有了适合孩子、能够满足不同孩子需要的课程,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点,他就会过上愉悦的校园生活。正因此,广文成立时不是找一个大家、一个影响广泛的名人来书写校名,而是让学生写,让学生选,让学生主持揭牌仪式,把书写校名做成了一个丰富的全员参与的课程;每个节日课程不是教师设计项目,而是充分调研,征集全校学生意见,把学生的意见、建议变成节日课程中丰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每个活动课程的实施,也不再是教师组织,学生被动参加,而是学生竞标承办,由学生自己组织,全员参与。在这个校园里,学科课程经过教师们的二次开发变得适合自己、“学生更好学了”;活动课程因为学生的参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而特色课程始终聚焦特色培养目标,使得每个广文孩子日益显露出“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特质。短短几年,孩子们的幸福感大大提升,这与课程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
广文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依赖于全校师生的。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信心来自哪里?广文中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来自于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学校的事情共同办!这才是这所学校迸发出无限创造力的源泉。每年暑假,广文中学的战略发展研讨会都会如期召开,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参加,年度绩效指标、工作措施、创新项目等都是在研讨会中诞生的,这使得年度工作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团队的力量!改革就要依靠团队的
力量!
当我们依靠团队的力量改革的时候,也就形成了真正的学校文化。张瑞敏曾说过,企业文化不是企业家的文化。学校文化必须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文化,学校的改革愿景也必须是师生共同去发现、共同去认可、共同去确认的。广文中学的改革愿景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大量调查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什么样?请写下来告诉我们。”由此发现了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其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校变革的有效模式,这就是行动研究五大要素。倾听“客户”的声音,特别是抱怨的声音;靠“测量”发现问题,从客观的数据中寻找实证;又通过客观的“诊断”,追问大量问题背后的真问题;然后,从可以改进的地方改进,从可以变革的地方变革;最后“流程”再造,形成改革固化的成果。
广文中学在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中,从教师发展年到课堂改革年,再到课程建设年、学生成长年,一直到文化管理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改革行动研究路径,也使得行动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正在成就广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教育作为一种劳动,有三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劳动,第二重意义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这个群体的再生产过程,第三重意义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在教育职业当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当一名教师有了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了行动研究的能力,能够不断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时,他便天天生活在愉悦地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劳动就会给自己带来乐趣,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之门便徐徐打开。
(作者系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赵彩侠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