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了解“剩男剩女”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男女被“剩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怎样,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他们呢?
“剩男剩女时代来临”
前不久,一段“母亲冲进澡堂给女儿拍视频征婚”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来不少人关注。其实视频中女儿年龄并不大,刚刚27岁,难道27岁就成剩女了?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就可以结婚了。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超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据此,30岁和27岁被认为是界定“剩男”和“剩女”的年龄标准。
从婚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的长期火爆,我们不难看出,“剩男剩女”的盛行已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剩男剩女”的关注正在不断升温。2011年5月20日,一场名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变迁之‘剩男剩女’”的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举行,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山大学、云南省社科院的相关专家参与了讨论。据悉,像这样把对“剩男剩女”的关注通过学术交流来讨论在全国尚属首次。
第一次宣告“剩男剩女时代来临”是在2006的下半年。2006年5月26日,中国经济网以头条出现了这个标题,2006年8月社科类书籍《剩男剩女》出版。那时候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剩女数达30万;上海43万……数年以后,这些数字已经以几何数在增加。
在此之前,社会学界认为,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大量“一夫多妻”的婚姻解散,形成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第二次是因为“文革”结束后,急剧形成庞大的返城大龄青年群体;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理想主义在青年男女中盛行,感情开始在婚姻中得以强调,“感情破裂”作为一个模糊的标准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使离婚人口突然剧增。
但这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身潮,与个人选择和取向相关。
“剩男剩女”是怎么“剩下”的?
是什么造成了“剩男剩女”?专家认为,社会变迁中婚恋观念的变化、功利价值观以及男女出生的性别控制等等都是造成“剩男剩女”出现的原因。而“剩男剩女”导致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已经开始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而这一结果与当前的“剩男剩女”现状有着直接关系。
在中国医师协会HMO等40余家机构及媒体单位共同举办的首份《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导致依然单身的最主要原因”选项分析显示,选择“工作之余宅在家里”的被调查者以20.2%的比例排在了首位;“没有经济基础,没房、没车”以19.2%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社交圈窄”以18.4%的比例排在了第三位;“对爱情宁缺毋滥、过于痴情、被曾经的感伤所困扰”占17%;“不会与异性相处,对自己缺乏自信”占12.7%;“因事业和学业而错失交友的最佳时机”的比例占9.3%;另有3.2%的调查者表示自己是独身主义者,不打算结婚。因此,宅、没有经济基础、少社交成为出现“剩”况的三大原因。另外,男女择偶的标准与要求相差较大也是原因之一。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对方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这一落差往往造成较为优秀的女性和条件稍差的男性落入“剩”客行列。
“如此现状之下,对于徘徊在围城之外的适龄青年,应马上把择偶排上日程,要像考大学一样对待!恋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学习的。”有关专家说,要改变现有的婚姻观念,打破传统的择偶梯度效应,适当放宽择偶要求,争取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相对实际的双向选择。另外,针对如今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应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同时,广大父母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而不是频繁地相亲。“剩男剩女”也应当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主动参加一些相亲活动,给自己创造机会。
“剩男剩女”“剩”的是什么?
“剩”寂寞
之所以被称为“剩男剩女”,是因为到了婚嫁年龄却还单身,所以被认为是“剩下了”。网上对“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25岁以下不属于“剩”的范畴;25岁至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为寻找伴侣而继续奋斗,故称“剩斗士”;28岁至31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2岁至36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事业潇洒却依然单身,叫做“斗战剩佛”;36岁往上就是“特级剩客”,事业登峰造极,然而爱情也渐渐飘离,被尊为“齐天大剩”。
《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剩男剩女”目前的心理状态中,快乐情绪仅占25%。
寂寞被认为是“剩男剩女”的主要情绪。每年的情人节,满大街玫瑰巧克力,到处可见成双成对的情侣。此情此景之下,形单影只的“剩男剩女”们,需要超强的心理素质来化解节日带来的落寞。
而就在刚刚结束的国庆节,许多“剩男剩女”也备受“折磨”。在外地上班的他们好不容易回趟家,被父母叮嘱得最多的就是“带另一半儿回来”,可是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导致网上不断有“租个女友回家”的慨叹。
《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剩男剩女”目前的心理状态中,“孤独寂寞、平淡、焦虑”等负面情绪占75%(其中,“孤独寂寞”居首,占22.2%,焦虑、疲倦感、压抑感、挫折感等负面情绪占30%)。“剩男剩女”们必须有非常强大的内心和足够富于吸引力的爱好,才可以抵御随时袭来的挫败感和孤独感,随着“剩”等级的增高,“剩友”逐渐减少,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足以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剩”快乐
不过,寂寞之外,“剩男剩女”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快乐,也很有让人羡慕的地方。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并非是迫不得已,他们甚至是主动选择的。
供职于某出版社的张女士是位芳龄28岁的“剩女”,在她的房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温馨的室内布置、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翻开影集,全是她在各地旅游时拍摄的美丽照片。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她,几乎所有的业余生活都放在了出门旅行和摄影上。“生活很充实,每天都充满了阳光,觉得自己很年轻很自由,我完全不考虑自己是‘剩女’的问题,剩下来也没什么不好的。我觉得婚姻太拖累人了,目前的生活状况才是我最想要的。”张女士轻快地说。
无疑的,“剩男剩女”较之恋爱婚姻中的男女,生活和精神上更为潇洒自在,无需受到来自异性伴侣的管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完成个人爱好,保持独特个性。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工资标准,既可以全力以赴干好工作,又用充实的业余爱好将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摄影、瑜伽、旅游……在许多快乐面前,享受都来不及。
有的“剩男剩女”,则是看透了婚姻的桎梏。在中国,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的事。于是,婆媳关系成为最常见的问题,“凤凰男”、“孔雀女”也让人对婚姻中的繁琐与尴尬望而生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还让许多想兼顾家庭、工作等多方关系的女性压力重重。而选择放弃婚姻的剩女同时也脱掉了这样一层枷锁,得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支配时间、身体、生活方式,部分选择独身的“剩女”甚至把不结婚看做对女权的支持和保护。
近年来,“小三”、家庭暴力等问题也给婚姻蒙上了淡淡的阴影。有的“剩男剩女”认为,与其伤痕累累,还不如干脆放弃尝试婚姻而保持健康的心境。
琴瑟和鸣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剩男剩女”本质上当然是不愿意离经叛道的,在寂寞和快乐的纠结心态之外,他们还将面临着诸如健康状况、生育、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剩男剩女时代来临”
前不久,一段“母亲冲进澡堂给女儿拍视频征婚”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来不少人关注。其实视频中女儿年龄并不大,刚刚27岁,难道27岁就成剩女了?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就可以结婚了。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超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据此,30岁和27岁被认为是界定“剩男”和“剩女”的年龄标准。
从婚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的长期火爆,我们不难看出,“剩男剩女”的盛行已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剩男剩女”的关注正在不断升温。2011年5月20日,一场名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变迁之‘剩男剩女’”的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举行,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山大学、云南省社科院的相关专家参与了讨论。据悉,像这样把对“剩男剩女”的关注通过学术交流来讨论在全国尚属首次。
第一次宣告“剩男剩女时代来临”是在2006的下半年。2006年5月26日,中国经济网以头条出现了这个标题,2006年8月社科类书籍《剩男剩女》出版。那时候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剩女数达30万;上海43万……数年以后,这些数字已经以几何数在增加。
在此之前,社会学界认为,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大量“一夫多妻”的婚姻解散,形成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第二次是因为“文革”结束后,急剧形成庞大的返城大龄青年群体;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理想主义在青年男女中盛行,感情开始在婚姻中得以强调,“感情破裂”作为一个模糊的标准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使离婚人口突然剧增。
但这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身潮,与个人选择和取向相关。
“剩男剩女”是怎么“剩下”的?
是什么造成了“剩男剩女”?专家认为,社会变迁中婚恋观念的变化、功利价值观以及男女出生的性别控制等等都是造成“剩男剩女”出现的原因。而“剩男剩女”导致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已经开始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而这一结果与当前的“剩男剩女”现状有着直接关系。
在中国医师协会HMO等40余家机构及媒体单位共同举办的首份《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导致依然单身的最主要原因”选项分析显示,选择“工作之余宅在家里”的被调查者以20.2%的比例排在了首位;“没有经济基础,没房、没车”以19.2%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社交圈窄”以18.4%的比例排在了第三位;“对爱情宁缺毋滥、过于痴情、被曾经的感伤所困扰”占17%;“不会与异性相处,对自己缺乏自信”占12.7%;“因事业和学业而错失交友的最佳时机”的比例占9.3%;另有3.2%的调查者表示自己是独身主义者,不打算结婚。因此,宅、没有经济基础、少社交成为出现“剩”况的三大原因。另外,男女择偶的标准与要求相差较大也是原因之一。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对方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这一落差往往造成较为优秀的女性和条件稍差的男性落入“剩”客行列。
“如此现状之下,对于徘徊在围城之外的适龄青年,应马上把择偶排上日程,要像考大学一样对待!恋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学习的。”有关专家说,要改变现有的婚姻观念,打破传统的择偶梯度效应,适当放宽择偶要求,争取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相对实际的双向选择。另外,针对如今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应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同时,广大父母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而不是频繁地相亲。“剩男剩女”也应当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主动参加一些相亲活动,给自己创造机会。
“剩男剩女”“剩”的是什么?
“剩”寂寞
之所以被称为“剩男剩女”,是因为到了婚嫁年龄却还单身,所以被认为是“剩下了”。网上对“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25岁以下不属于“剩”的范畴;25岁至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为寻找伴侣而继续奋斗,故称“剩斗士”;28岁至31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2岁至36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事业潇洒却依然单身,叫做“斗战剩佛”;36岁往上就是“特级剩客”,事业登峰造极,然而爱情也渐渐飘离,被尊为“齐天大剩”。
《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剩男剩女”目前的心理状态中,快乐情绪仅占25%。
寂寞被认为是“剩男剩女”的主要情绪。每年的情人节,满大街玫瑰巧克力,到处可见成双成对的情侣。此情此景之下,形单影只的“剩男剩女”们,需要超强的心理素质来化解节日带来的落寞。
而就在刚刚结束的国庆节,许多“剩男剩女”也备受“折磨”。在外地上班的他们好不容易回趟家,被父母叮嘱得最多的就是“带另一半儿回来”,可是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导致网上不断有“租个女友回家”的慨叹。
《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剩男剩女”目前的心理状态中,“孤独寂寞、平淡、焦虑”等负面情绪占75%(其中,“孤独寂寞”居首,占22.2%,焦虑、疲倦感、压抑感、挫折感等负面情绪占30%)。“剩男剩女”们必须有非常强大的内心和足够富于吸引力的爱好,才可以抵御随时袭来的挫败感和孤独感,随着“剩”等级的增高,“剩友”逐渐减少,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足以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剩”快乐
不过,寂寞之外,“剩男剩女”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快乐,也很有让人羡慕的地方。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并非是迫不得已,他们甚至是主动选择的。
供职于某出版社的张女士是位芳龄28岁的“剩女”,在她的房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温馨的室内布置、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翻开影集,全是她在各地旅游时拍摄的美丽照片。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她,几乎所有的业余生活都放在了出门旅行和摄影上。“生活很充实,每天都充满了阳光,觉得自己很年轻很自由,我完全不考虑自己是‘剩女’的问题,剩下来也没什么不好的。我觉得婚姻太拖累人了,目前的生活状况才是我最想要的。”张女士轻快地说。
无疑的,“剩男剩女”较之恋爱婚姻中的男女,生活和精神上更为潇洒自在,无需受到来自异性伴侣的管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完成个人爱好,保持独特个性。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工资标准,既可以全力以赴干好工作,又用充实的业余爱好将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摄影、瑜伽、旅游……在许多快乐面前,享受都来不及。
有的“剩男剩女”,则是看透了婚姻的桎梏。在中国,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的事。于是,婆媳关系成为最常见的问题,“凤凰男”、“孔雀女”也让人对婚姻中的繁琐与尴尬望而生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还让许多想兼顾家庭、工作等多方关系的女性压力重重。而选择放弃婚姻的剩女同时也脱掉了这样一层枷锁,得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支配时间、身体、生活方式,部分选择独身的“剩女”甚至把不结婚看做对女权的支持和保护。
近年来,“小三”、家庭暴力等问题也给婚姻蒙上了淡淡的阴影。有的“剩男剩女”认为,与其伤痕累累,还不如干脆放弃尝试婚姻而保持健康的心境。
琴瑟和鸣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剩男剩女”本质上当然是不愿意离经叛道的,在寂寞和快乐的纠结心态之外,他们还将面临着诸如健康状况、生育、养老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