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女性主义思想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男女平等。自19世纪末第一次"女权运动"起,女性主義在妇女追求自我表达、释放的思潮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社会运动。本文意在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通过理性探讨《穿普拉达的女王》一片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特点,让观众了解这部看似光鲜亮丽的影片背后蕴藏的关于女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穿普拉达的女王》;电影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也被译作“变装时尚女魔头”或“ 穿着Prada的恶魔”,改编自劳伦·薇丝伯格同名畅销小说《The Devil Wears Prada》。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一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土里土气的城镇女孩安迪初入社会即进入顶级时尚杂志社担任主编米兰达的助理,在恶魔上司的压力下,开始陷入工作与生活、欲望与初心间两难境地,并逐渐在历练中从一个迷惘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出色的职场与时尚达人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小说一经出版便取得巨大成功,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停留长达30周。
  电影一开篇就引人入胜。由安妮·瑟薇饰演的主人公安迪是一个单纯天真的大学毕业生,她身材平平也无时尚品味,但却拥有一份漂亮的履历并以聪明赢得时尚杂志《天桥》的主编米兰达的青睐,得到其第二助理的职位。这是一份可以与普拉达、阿玛尼 等全球顶尖服装设计师打交道的工作,且若安迪表现出色说不定还能在这顶级的杂志社升任编辑,因此在很多眼里可以说是一份戴着华丽皇冠的工作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能取悦由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挑剔“女魔头”主编米兰达,并获得其肯定的基础之上。然而也许生活总不能事事如意,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安迪很快便尝到了初入职场的苦头,她发现无论自己付出任何努力都无法得到尖酸刻薄、敏锐善变的米兰达的肯定,而米兰达让人望而却步的“女魔头”特点也总让杂志社沉浸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
  身为全球顶尖服装杂志社的主编,米兰达外表时尚高贵、举止优雅。心细如针、吹毛求疵的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作为2号助理的安迪就在这样苛刻无比的环境中摸爬滚打,从一开始的自我坚持,到后来的遵循前辈意见、主动改造自己,她一步步历练成长,不仅完美地胜任了这份工作,更是取代了第一助手在米兰达心中的位置。而就在安迪受到赏识,逐渐开始适应她的工作之时,她却忽然发现自己为了获得工作上的成功不惜放弃家人、朋友甚至打压同事,这陌生的自己让她非常不安,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杂志社,去找回曾经遗失的幸福。
  一、女性主义理论背景
  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世纪末,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还只局限于法国,后来才逐渐地蔓延至世界各地。这次妇女解放运动以争取两性的平等,包括两性全生命历程的平等为焦点。女性被认为应该有争取自己权利的勇气,而不该被男权社会一味地左右;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应该获得相应的尊重和权利,它包括男女平等、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贵族的特权。由于这种运动宣扬女性权利,也因此得名--“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浪潮将重点放在强调男女间分工的合理性以消除两性间同工却不同酬的现象。并要求人们忽视这样一种观点,即两性之间的差异被视为两性关系中女性附庸于男性的基础。它否认将男女间的差异视作两性关系中女性处于附庸地位的基石。
  第二次“女权运动”还掀起了对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浪潮,各式各样的女性流派也在当时相继出现。父权意识形态在社会上的长期主导塑造了人们自带男权视角的世界观,加持了父权的理念也渐渐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了像真理一般天经地义的存在。而女权主义者正是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观念发出了质疑的呼喊。形形色色的流派观点虽各有差别,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呼吁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压迫的不平等现象成为各类流派的共振点。
  进入90年代,在“婴儿潮一代”逐渐老去的大背景下,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踏在前人伟岸的肩膀上,继续推进女性主义的宏伟事业。
  女性主义理论也是种类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崇尚理性、公正、机会均等以及选择的自由;不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认为女性可以忽略性别角色的差异及两性间的生理差别,做到男人能做的一切。由于这种理论还是以男人的规范为参照,因而忽略了女性魅力所产生的价值;
  (2)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制为主旋律的社会环境中,妇女地位被边缘化,对妇女的打压实则是一种最基础、广泛的统治形态,此种主义的强调对这种统治的理解和终结。
  (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此类观点从资本主义社会角度出发,认为家庭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单位,将生产、生殖、性和儿童教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女性遭受压迫的物质基础。妇女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只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4)后现代女性主义:致力于批判一切看似波澜壮阔的现代理论,认为只有将道德、政治等观念建立在局部,例如小范围的特殊社区才是有效的。这种理论凌驾于意识之上,关注无意识和下意识的自我,拒绝一切男权化了的宏大叙事与所谓的普世理论。
  (5)文化女性主义:是在文学和批判领域下形成的文化女权主义,它认为女性价值常常被贬低而遭受不公,主张拨乱反正,重估女性价值观,重建女性的价值和妇女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贡献。
  总之,妇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支积极力量,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全方位的发展,而且为全世界妇女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女性主义也变成一种精神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
  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载体。因此,电影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也自然地发生了。   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相对定型化。正如Gaye Tuchman女士在《大众媒介对妇女采取符号灭绝》中表述的那样,电影中的出现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具有女性特質的传统形象--她们温柔、美丽且富于感性,却总是受限于父权制的“天然屏障”-- 婚姻和家庭之中。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男性往往被描绘成积极、富有活力并兼具权威与理性、肩负引领社会走向未来的重任的形象。
  二、《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女性主义分析
  (一)米兰达的女性主义分析
  《穿普拉达的女王》一片中,与传统父权意识形态下女性受制于男性的状况相悖,米兰达作为一个公司最高级别的女性领导,在世界知名企业中有着巨大的权威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全不同于柔弱、只能蜗居家中而无参与重大事件决策权的固有的传统女性形象。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矛盾可以启发人们思考新型的女性形象:女性为什么不能跳出传统的桎梏,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甚至是成为比男性更强的女强人呢?其次,米兰达在影片中的造型也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女强人的刻板印象:她没有一头干练的男士短发,没有不施粉黛,没有千方百计隐藏女性温婉细腻只为打消周围男性的偏见并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此相反的是,米兰达时髦高贵,浑身散发着女性魅力:她总是脚踩高跟鞋,妆容精致,着装得体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说传统的女强人形象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那么米兰达的形象可以被认为是对传统女强人形象的颠覆,是对传统女性形象颠覆的“再颠覆”,因为她懂得如何在完美展现女性魅力的同时,不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受到质疑,“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一称谓也完美地展现了这种形象。
  影片试图在女权的实现和父权的压制(婚姻)中找到一个相对“调和”的表达方式。当镜头渐渐从职场上意气风发、能力超群的米兰达身上移向其家庭生活时,卸去光环的米兰达也不过是一位即使委曲求全也无法挽救婚姻的平凡女性。这似乎暗示着,在职场上做一个女强人似乎与在家庭中做一个贤妻良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影片中米兰达事业的成功与婚姻的失败的反差不仅暗示了传统的女性伦理,也是对女权主义者在面临事业和婚姻两难境地的一种讽刺。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现代社会中女权的实现与父权的压制间的巨大矛盾:女权的实现促使社会开始承认女性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但却又恐于女性逐日渐上升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对男性(及其所代表的父权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造成了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又会反过来抑制女权的实现。
  事实上,影片中看似颠覆了传统女强人形象的米兰达这个角色并非是女权思想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角色设定还是无法逃脱许多内在的隐晦的不平等。
  首先,电影中女主人公们的故事被设定发生在时尚杂志行业中,这印证了一定的男性思维。影片表面上看是作为女性的米兰达掌握了公司的绝对领导权,让男性成为任其摆布的对象,但我们应当注意米兰达所处的是时尚杂志行业,这与传统固有思想不谋而合:即女性更适合从事那些具有女性特殊的事业,如时尚、教育、艺术等,即使在其中取得成功也不足为奇,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根深蒂固的男性思维。另外,米兰达作为女强人却体现出女性特质这一点也可以被认作是其所从事的时尚行业的需要,而非对传统女强人形象的颠覆。
  其次,影片中的强势女性形象也不可避免地被烙印上是男性思维的特征。米兰达的外形从表面看虽极富女性特征,其人物内核却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男性作为领导者的惯有特征:干练的短发、命令式的口吻、理性到近乎冷漠的领导风格......这样的形象似乎在暗示只有男性或者是男性化了的女性才能胜任领导职位,在弱肉强食的职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在男权化的思维模式下,米兰达为了事业无法兼顾女性的家庭角色,她失去了平常居家女性享受家庭生活的权利,最终沦为成为一个因家庭生活无法圆满转而投入工作的工作狂。而片中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流于表面,在宣扬女性也能像男性一般成为事业成功的领导者的表象下,实则暗示了女性即使在男性主宰的领域内获得成功,这样的女性也是被男性化了的女性,是臣服于男性统治社会下的失去女性传统权利的女性。米兰达事业成功的表象下,个人生活的巨大失败:任性顽皮的女儿;失败的婚姻;心怀不满的下属等等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安迪的女性主义分析
  影片的另一主线是职场菜鸟安迪初涉社会的工作经历,其中“选择”作为影片必不可少的主题,贯穿在安迪的故事中。在实现梦想和保持初心的路上安迪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不断推进影片情节达到高潮。
  虽外表平凡但却履历优秀的聪明女孩安迪在面试通过后选择了接受魔鬼主编米兰达2号助理的工作,负责其日程安排外的一切杂事。然而助理工作却不尽如意,安迪非常委屈,为了得到挑剔上司的认可,安迪选择遵循前辈的建议不断改变自己去迎合老板:从外形到工作态度。在经历一系列考验后,她开始得到赏识并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自身飞跃式的改变使她开始沉迷于这个时尚江湖,以至迷失自我,与曾经近在咫尺的满足和幸福渐行渐远。面对着以往从未有过的诱惑,她虽本能地抗拒,却又忍不住地享受和沉迷,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失去了爱情、友情和爱情。
  感情生活的失意促使安迪开始自我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她开始厌恶这个因工作改变太多以至丢失初心的自己,幡然醒悟的安迪最终选择辞去这份看似光鲜亮丽、众人羡慕的工作,转而成为一家报社的普通员工。这种选择表面上看使得安迪失去了已获得的成就及光明的前途,实际却是她重新找回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选择。
  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的话,结尾安迪这个人物的回归其实质是对传统观念的回归,是对以米兰达和曾经迷失的自己为代表的女性叛逃的回归。就正如安妮特库恩在评价好莱坞女性主义主题电影时说的那样,女性主义电影中冲突似乎都是依赖于女性问题的特殊解决---如看似顺理成章地回到其原本的位置而得到调和的。
  三、结语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影视作品大多也是以生活为基础进行的创作,因此同样可以展现出一定的社会现象。这部电影正是展现了及时是在物质和精神都高度富足的美国,现实社会仍然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社会的现实。
  影片以安迪与米兰达两位女性人物的故事作为主线,描绘世界时尚之都风情之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女性主义的思考。影片中刻画的女性形象打破了电影中一贯固有的传统女性形象,米兰达在事业上的成功、安迪在历练中的蜕变和最终的回归、她们独立、强大等特点无疑对传统女权主义得到发展的最好诠释。这种深化了的女性主权意识,与影片中对男性角色的刻画相辅相成,为女性在后现代社会中寻求真正平等的两性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德】E·M·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M】.刁承俊,译.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美】劳伦-维斯贝格尔.穿PRADA的女魔头【M】.王肖练,景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英】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13.
  作者简介:
  毕瑞珊,女,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导演。
其他文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创新。本文就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对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意义以文化自信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途径等内容进行分析,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必要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出版物;出版;质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
期刊
摘 要:敦刻尔克这部影片的给人的感受是憋着一口气,情感抒发不同于其他战争片的热血,观众的情绪得不到淋漓尽致的释放,但也许就是因为难受,才会引发人们的思考,生命和战争的意义所在,影片中的惊悚是对于生死未知的惊悚,是看到了死亡却无能为力,是对于将要来临的死亡的惧怕。  关键词:战争片;音乐;音响;影视鉴赏  首先,我想描述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电影是一部战争片,改编自二战史实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头
期刊
摘 要:蒙太奇理论从发现到下定义再到运用,经历过很过电影理论学家的质疑和讨论,直到确定蒙太奇的重要性,把蒙太奇初步分成四类,运用到实践中发现了奇迹的一幕,蒙太奇创造了很多不可能,给电影文化事业带来远大的影响。  关键词:蒙太奇,摄影技术,画面组接  蒙太奇所展现的技能运用,在影视作品产生时就应用于影片中,蒙太奇最早是路易·德吕克借用到电影中来的,最早给蒙太奇下结论的是普多夫金,他说:“将许多镜头组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欧盟在华官方微博政治传播中的内容发布特点和微博管理方式。欧盟在华官方微博的开设对其在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搭建与中国民众直接对话平台以及欧盟形象品牌、价值观的展示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欧盟;微博;传播特点;作用  微博是当前社会最为流行的的社交媒体之一,它不仅改变了普通民众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影响了国际政治活动的传播和发生方式。社交媒体缔造者马蒂亚斯鲁夫金斯也曾说:微博已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现阶段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模式,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影视专业具有其特殊性,探究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视专业  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梦幻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去,影视节
期刊
摘 要: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我党对对外宣传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也要求我们的影视编剧从单一母语市场走向世界多元文化的泛语境市场,用全世界都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想得通透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文艺观念的改变、文艺创作的兴衰、文艺批判的导向,及编剧的人生命运、人格独立的完整性都直接影响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左右一个时代的群体思维模式。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全球价值观,中国编剧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昭君出塞》是由王志信、刘麟创作的,他们创作的思路是根据西汉时所发生的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这样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首先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  一、创作背景  《昭君出塞》是根据历史故事创作的,所以在演唱前不仅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更要对这一历史故事进行全面了解。  王昭君,是西汉的宫女,字昭君,名嫱。在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带
期刊
摘 要:粉丝电影被定义为“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为了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与一般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粉丝电影有其粉丝的自发宣传和营销。虽然一部分粉丝电影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仍存在着影片品质不高、制作粗糙、创意缺乏等致命问题。粉丝电影想要长足发展,必须坚持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立足剧本。  关键词:粉丝电影;粉丝群体;票房  2011年,一
期刊
摘 要:新闻翻译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推动及感染的作用。新闻翻译标准,遵循坚持精准、谨慎的原则,在坚持事实翻译的基础上,准确、时效性地传达新闻主体信息给大众。翻译是世界新闻传播的必经途径。新闻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有别于文学、科技等翻译。本文从新闻的实际出发,探讨了新闻翻译的几大特点。笔者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或者同行提供或多或少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
期刊
摘 要:新闻翻译用词的准确性、简洁性则对于新闻传达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本文结合多年汉语与柯尔克孜语之间的翻译工作经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新闻写作用词及翻译工作进行了分析。应该注重及时对新词组、新的专门名称、新的外来语等进行全国统一、正确的翻译;规范对新外来语、新词组、新名称等的应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新闻写作应尽量不使用带有汉语方言色彩的词或词组,从而可减少不必要的翻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