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激发;思维;动机;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31—01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精彩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揭晓。实践证明,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提问的素材,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问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是。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剩下的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正当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这块月饼的,谁吃的月饼多?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胖胖吃的月饼多,如果我是胖胖,会让爸爸、妈妈多吃些。”教师继续问:“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月饼一样多,又比胖胖吃的月饼多些呢?”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二、动手动脑,引发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动手中探究、创新。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二是多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让学生量黄沙,然后表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实验表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对此结论,教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接着又让学生用底、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进行第二轮实验,结果推翻了学生原先得出的结论,学生心中充满疑问,求知欲望强烈。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的体积的三倍。
三、求异求佳,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思考和解决问题,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例题时,教师不宜急于把解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而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在多数情况下,总会有学生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有学生提出一种解题思路后,教师也不要草草收兵,而应该继续鼓励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有的方法可能复杂一点,也有的方法可能比教师的想法高明一些,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缺点。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会激起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31—01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精彩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揭晓。实践证明,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提问的素材,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问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是。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剩下的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正当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这块月饼的,谁吃的月饼多?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胖胖吃的月饼多,如果我是胖胖,会让爸爸、妈妈多吃些。”教师继续问:“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月饼一样多,又比胖胖吃的月饼多些呢?”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二、动手动脑,引发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动手中探究、创新。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二是多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让学生量黄沙,然后表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实验表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对此结论,教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接着又让学生用底、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进行第二轮实验,结果推翻了学生原先得出的结论,学生心中充满疑问,求知欲望强烈。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的体积的三倍。
三、求异求佳,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思考和解决问题,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例题时,教师不宜急于把解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而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在多数情况下,总会有学生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有学生提出一种解题思路后,教师也不要草草收兵,而应该继续鼓励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有的方法可能复杂一点,也有的方法可能比教师的想法高明一些,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缺点。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会激起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