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时只讲了报告要点,没有念报告全文,此举为各级领导干部带了好头,开了历届党代会开幕式的先河。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以来,会风、文风的悄然改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媒体见面会上做了一番简练、亲民、务实的发言。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打断官员发言,要求不要念稿,并频繁即兴提问。会风、文风在悄然转变,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说,要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首要的就是努力转变文风,文风转变就是最大的转变、最大的落实、最大的进步,抓好文风转变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
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从思想上转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静”字的重要性。写文章亦是如此,最怕的是浮躁,人一浮躁,什么主意都没有,什么思路都没有,只能两眼摸黑,写起文章来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常言道,见人如见文,浮躁的人,写出的文章条理不清,空洞无物,文风漂浮。同样的道理,见文如见人,文风也反映着一个人的作风,一个人的心境。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深有体会,在写稿子时,有时真是捉襟见肘,绞尽脑汁,几乎到了江郎才尽、山穷水尽的地步。有时为了赶稿子,心里急得慌,心里越急越写不出来,最后是东拼西凑,连自己都感到害羞,等文稿送到领导那里,结果是惨不忍睹。有时又能够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心情舒畅,妙不可言。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当我们心有灵犀、专心致志时,就是心静如水、心无旁骛时;当我们心乱如麻、心神不宁时,就是思想不实、浮躁不安时。转变文风的关键就是要静得下心来,认真思考,系统思考,然后才能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和出彩点,“滥竽充数”不行,“叶公好龙”也不行,需要老老实实地转,认认真真地变。
二要深入一线,切切实实筑牢转变根基。坐在办公室转文风,只能是为转而转,转了也白转,因为写出的故事没有亲身的体验,不接地气,没有底气。即使是妙笔生花,离开了一线的生动实践,离开了一线这个土壤,文章写得再好也打动不了人,感染不了人,引导不了人。如果莫言没有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不可能写出《丰乳肥臀》《蛙》等优秀小说;如果路遥不扎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段特定历史,不可能写得出《平凡的世界》;我们《云铝报》如果离开了生产经营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这个依靠和根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需要。优秀的作品来源于实践,这一点不容质疑。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经是一个编辑负责一个版,尽管也能够办出报纸,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约稿、等稿,盼着来稿,编辑与编辑之间互不牵扯,交流甚少,整体策划上也不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办出的报纸风格不一,主题不一。原因何在?关键是不去一线、不了解一线、不知道一线。2011年8月份以来,我们在“走转改”活动中艰难跋涉,切切实实走一线,带着问题走一线,采集到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生动素材,这一走,走出了好的文风,好的开端,一大批文风朴实清新的优秀文稿见诸报纸,不仅反映了职工心声,也尝到了转变文风的重要甜头,大家反映,《云铝报》越来越有看头了,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的文稿也多了。实践证明,文风的转变需要过硬的作风作保障,需要一线丰富的素材作支撑。的确,好的文风从何而来?基础在一线、素材在一线、源泉在一线、土壤在一线。只要我们始终眼睛向内、眼睛向下,走得实在、转得到位、改得彻底,切切实实筑牢根基,文风转变就有了源头活水,就能转出成效。
三要不断探索,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积累。文风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实践。2012年以来,公司宣传部在一些新闻写作上,尝试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小小说的形式进行演绎,由于习惯了新闻的“老八股”,刚开始时,我们体会到,不是我们想改就能改,关键是不知道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子,即使是面对很好的题材也束手无策。后来,我们坚持不懈,尤其是在关于会议新闻的报道上,从思想上逐步解脱出来,做到该报道的大篇幅报道,没有新闻价值的减少报道篇幅,抛开那些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想法,祛除那些空洞无物但又不能不说的内容,大胆改进,既报道了新闻,又减少了篇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通讯报道上,通过现场还原、人物形象描写、运用群众语言等方法,使整个通讯报道更加富有朝气,灵活生动。同时,必须形成大家都来研究、大家都来改变的氛围,否则,长期以来积淀的固有思维模式、固有套路或多或少会影响文风转变的效果。2012年是《云铝报》在文风转变最大的一年,除了宣传部各位编辑的转变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各单位、各部门宣传文化骨干文风的整体转变。在《云铝报》改版初期,宣传部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不断沟通交流,从思想上解除转变文风的顾虑,让大家认识到固有文风的危害性。积极对标中国铝业《郑州企业报新闻》,对标《工人日报》,让大家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风,从什么地方入手转变,积极探索文风转变的技巧。每季度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及时分享一些典型的优秀文稿,分析文风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从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想在文风上转出成效,必须不断探索,从实践中、学习中不断积累,才能写出既符合实际、又能够被人们乐于接受的优秀文稿来。
总之,文风转变需要从“实”做起,职工群众欢迎好文风,企业发展需要好文风,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深入一线、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文风转变上得到更多的启发,树立起更好的形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罗志荣)
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从思想上转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静”字的重要性。写文章亦是如此,最怕的是浮躁,人一浮躁,什么主意都没有,什么思路都没有,只能两眼摸黑,写起文章来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常言道,见人如见文,浮躁的人,写出的文章条理不清,空洞无物,文风漂浮。同样的道理,见文如见人,文风也反映着一个人的作风,一个人的心境。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深有体会,在写稿子时,有时真是捉襟见肘,绞尽脑汁,几乎到了江郎才尽、山穷水尽的地步。有时为了赶稿子,心里急得慌,心里越急越写不出来,最后是东拼西凑,连自己都感到害羞,等文稿送到领导那里,结果是惨不忍睹。有时又能够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心情舒畅,妙不可言。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当我们心有灵犀、专心致志时,就是心静如水、心无旁骛时;当我们心乱如麻、心神不宁时,就是思想不实、浮躁不安时。转变文风的关键就是要静得下心来,认真思考,系统思考,然后才能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和出彩点,“滥竽充数”不行,“叶公好龙”也不行,需要老老实实地转,认认真真地变。
二要深入一线,切切实实筑牢转变根基。坐在办公室转文风,只能是为转而转,转了也白转,因为写出的故事没有亲身的体验,不接地气,没有底气。即使是妙笔生花,离开了一线的生动实践,离开了一线这个土壤,文章写得再好也打动不了人,感染不了人,引导不了人。如果莫言没有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不可能写出《丰乳肥臀》《蛙》等优秀小说;如果路遥不扎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段特定历史,不可能写得出《平凡的世界》;我们《云铝报》如果离开了生产经营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这个依靠和根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需要。优秀的作品来源于实践,这一点不容质疑。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经是一个编辑负责一个版,尽管也能够办出报纸,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约稿、等稿,盼着来稿,编辑与编辑之间互不牵扯,交流甚少,整体策划上也不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办出的报纸风格不一,主题不一。原因何在?关键是不去一线、不了解一线、不知道一线。2011年8月份以来,我们在“走转改”活动中艰难跋涉,切切实实走一线,带着问题走一线,采集到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生动素材,这一走,走出了好的文风,好的开端,一大批文风朴实清新的优秀文稿见诸报纸,不仅反映了职工心声,也尝到了转变文风的重要甜头,大家反映,《云铝报》越来越有看头了,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的文稿也多了。实践证明,文风的转变需要过硬的作风作保障,需要一线丰富的素材作支撑。的确,好的文风从何而来?基础在一线、素材在一线、源泉在一线、土壤在一线。只要我们始终眼睛向内、眼睛向下,走得实在、转得到位、改得彻底,切切实实筑牢根基,文风转变就有了源头活水,就能转出成效。
三要不断探索,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积累。文风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实践。2012年以来,公司宣传部在一些新闻写作上,尝试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小小说的形式进行演绎,由于习惯了新闻的“老八股”,刚开始时,我们体会到,不是我们想改就能改,关键是不知道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子,即使是面对很好的题材也束手无策。后来,我们坚持不懈,尤其是在关于会议新闻的报道上,从思想上逐步解脱出来,做到该报道的大篇幅报道,没有新闻价值的减少报道篇幅,抛开那些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想法,祛除那些空洞无物但又不能不说的内容,大胆改进,既报道了新闻,又减少了篇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通讯报道上,通过现场还原、人物形象描写、运用群众语言等方法,使整个通讯报道更加富有朝气,灵活生动。同时,必须形成大家都来研究、大家都来改变的氛围,否则,长期以来积淀的固有思维模式、固有套路或多或少会影响文风转变的效果。2012年是《云铝报》在文风转变最大的一年,除了宣传部各位编辑的转变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各单位、各部门宣传文化骨干文风的整体转变。在《云铝报》改版初期,宣传部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不断沟通交流,从思想上解除转变文风的顾虑,让大家认识到固有文风的危害性。积极对标中国铝业《郑州企业报新闻》,对标《工人日报》,让大家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风,从什么地方入手转变,积极探索文风转变的技巧。每季度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及时分享一些典型的优秀文稿,分析文风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从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想在文风上转出成效,必须不断探索,从实践中、学习中不断积累,才能写出既符合实际、又能够被人们乐于接受的优秀文稿来。
总之,文风转变需要从“实”做起,职工群众欢迎好文风,企业发展需要好文风,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深入一线、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文风转变上得到更多的启发,树立起更好的形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