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要。其次,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实践性、日常性和内隐性特点。虽然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反思、提升的能力,如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等,他们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其停留于教学经验层面,严重影响了其专业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引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因为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强调:“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所以,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调整和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包括对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科研、教学实践指导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其专业快速成长,从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一、服务基础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使命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位于地级市或县城,属于教学型院校[1],其服务对象具有区域性,服务范围主要是面向本地区、兼顾周边其他区域。地方师范院校具有地方性和专业性特点。地方性主要是生源和服务对象的本地化;专业性主要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2]地方师范院校大多都是由原来专科学校升本而成的,它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明显的师范教育特色,是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地方中小学教师培养、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地方师范院校的特点就决定了其重要任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即不仅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而且还要承担当地和周边区域的基础教育和各类在职教师培训、提高的重任。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做大做强师范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引领
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实践性、日常性和内隐性特点。虽然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反思、提升的能力,如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研究、提高自已的专业水平等,他们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引领。另外,新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要。而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及时获取学术前沿最新发展信息的优越条件。所以,地方师范院校拥有优势教育资源,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地方师范院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帮助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补互益,促进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反思、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推动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三、地方师范院校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在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合作需要。地方师范院校是地方唯一高等学府,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而且能够紧跟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动态。尽管中小学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进行科研的能力。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达到双方互惠双赢的效果。
1.为基础教育师资提供职后培训
教师职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受传统教师培训观念的影响,中小学师资主管部门以及教师都把职后培训视为一种学历补偿教育,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经历、教学实践的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缺乏有效的职后培训。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为基础教育提供免费或较少费用的咨询和诊断,通过学历教育、业务提高性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对在职教师采取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基础教育的發展。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上,缺乏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深层理解。而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思想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刻,他们能够联系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讲座内容具有地域性和针对性,能将抽象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能帮助中小学教师转变新课程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邀请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相关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内化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权威的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反思者。
2.引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而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本身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研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了解、熟知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丰富、鲜活的教学实践经验,仅局限于教学经验层面的积累,难以有创造性的突破,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而地方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及时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优越条件,具备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以及运用相应教育理论研究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
因此,地方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合作,从而使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中小学教师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帮助下,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在此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可以定期深入中小学,了解和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和案例,将自己的课题研究与中小学教学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引领下,使中小学教师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变成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只停留在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层面上,通过实证研究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3.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新形势下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之一。“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4]。将教学实践置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也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和自我反思,更有利于拓展教师的自主成长能力[5]。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调控、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固定模式。要求教师学会独立思考,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元方.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探析.教育研究,2007(9).
[2] 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傅树京.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理念及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3(5).
[4] 高玲.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5] 刘恩允,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7(6A).
(责任编辑 任洪钺)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因为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强调:“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所以,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调整和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包括对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科研、教学实践指导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其专业快速成长,从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一、服务基础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使命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位于地级市或县城,属于教学型院校[1],其服务对象具有区域性,服务范围主要是面向本地区、兼顾周边其他区域。地方师范院校具有地方性和专业性特点。地方性主要是生源和服务对象的本地化;专业性主要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2]地方师范院校大多都是由原来专科学校升本而成的,它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明显的师范教育特色,是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地方中小学教师培养、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地方师范院校的特点就决定了其重要任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即不仅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而且还要承担当地和周边区域的基础教育和各类在职教师培训、提高的重任。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做大做强师范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引领
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实践性、日常性和内隐性特点。虽然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反思、提升的能力,如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研究、提高自已的专业水平等,他们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引领。另外,新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要。而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及时获取学术前沿最新发展信息的优越条件。所以,地方师范院校拥有优势教育资源,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地方师范院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帮助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补互益,促进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反思、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推动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三、地方师范院校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在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合作需要。地方师范院校是地方唯一高等学府,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而且能够紧跟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动态。尽管中小学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进行科研的能力。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达到双方互惠双赢的效果。
1.为基础教育师资提供职后培训
教师职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受传统教师培训观念的影响,中小学师资主管部门以及教师都把职后培训视为一种学历补偿教育,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经历、教学实践的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缺乏有效的职后培训。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为基础教育提供免费或较少费用的咨询和诊断,通过学历教育、业务提高性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对在职教师采取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基础教育的發展。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上,缺乏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深层理解。而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思想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刻,他们能够联系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讲座内容具有地域性和针对性,能将抽象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能帮助中小学教师转变新课程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邀请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相关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内化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权威的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反思者。
2.引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而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本身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研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了解、熟知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丰富、鲜活的教学实践经验,仅局限于教学经验层面的积累,难以有创造性的突破,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而地方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及时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优越条件,具备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以及运用相应教育理论研究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
因此,地方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合作,从而使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中小学教师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帮助下,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在此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可以定期深入中小学,了解和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和案例,将自己的课题研究与中小学教学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引领下,使中小学教师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变成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只停留在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层面上,通过实证研究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3.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新形势下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之一。“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4]。将教学实践置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也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和自我反思,更有利于拓展教师的自主成长能力[5]。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调控、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固定模式。要求教师学会独立思考,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元方.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探析.教育研究,2007(9).
[2] 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傅树京.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理念及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3(5).
[4] 高玲.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5] 刘恩允,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7(6A).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