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即理”思想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教育的启示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ong85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阳明“心即理”思想是阳明心学全部思想得以构建的基础,也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心即理”思想后来发展为良知学说,与道德行为、判断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与道德缺失,成为社会现实道德问题的突出问题。“心即理”思想中关注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关于心性的培养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教育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心即理;良知;道德认知偏差
  一、“心”与“理”的关系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重要学说,是阳明心学全部思想得以建构的基础,也就是说,“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最深刻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心即理”的体悟。什么是“心”,什么是“理”?最早提出“心即理”观点的是宋代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说理是宇宙最高范畴,理在人心里,人要反观内省,明白自己的心,而心是最高实在本质。陆九渊讲的“心”放之四海皆准,四海之内皆有圣人出,同此心,同此理。王阳明讲“心即理”与陆九渊讲“心即理”并无本质不同,而王阳明更加注重功夫论系统。王阳明讲“心”,指的是本心,即心之本体,人的主宰,而此“心”并非指人那一团血肉的心脏器官,而是指能够主宰人视听言动的“心”,即人的精神与意识,主宰人眼睛如何看,耳朵如何听,身体如何动。本心就是宇宙的最高之道,是人本身的实在状态。“理”就是道,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心即理”就是在说明人本身的本质与宇宙的最高原理、天道是纯然一致的,人的本质原本就是天道在人这个层面的实在状态。
  目前,人们的生活中都处于心灵缺位,也就是说心灵失其主宰的一种状态,如何使心灵能够回归本位?当心灵回归本位,心灵就会按照本身的自然境界呈现出来。当人的本心回归到自然状态,不仅是人道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天道的在人的价值体现。人在世界中生活,人的行为受到思想观念的主导,思想观念的改变随之影响对世界观点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人对外界感觉的变化。
  二、王阳明“致良知”与道德议题
  王阳明由“心即理”发展为后来的良知学说,良知与“致良知”,相比陆九渊的“心即理”更加系统、完善。王阳明在先秦儒家“内仁外礼”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本体”的概念,认为心有本体,本体即是良知,良知即先天的道德判断能力,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又是与道德行为能力紧密相连的,即“知行合一”。因而所有的道德活动,都是由作为良知的本体发出。
  王阳明对道德的独到见解,基于对道德起源的深刻洞见,体现为著名的“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良知即人的道德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良知实质上是价值本体,是人所有道德活动的本原。但是良知中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仅仅只是区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而良知本身并无善恶区分。因为良知本身并无善恶,所以良知成为了判断道德的标准。
  王阳明讲人的本心回归到自然状态,不仅是人道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天道的在人的最高价值体现,所以他强调“去私欲”。“去私欲”,我们的心会不断的明起来,心明既是理明,也是道明。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我们要不断开显本心,使我们原本和最高之理相一致相符合的本心以它原本的样子显现出来,回到其本身的主宰地位。本心是至善,本心回归到原本自然的状态,我们就会按照心灵所呈现的样子去生活去行动。这样,人的境界自然高尚,生活也会转入至善的境界。
  三、现代意义中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认知偏差
  认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联系的反映,客观事物又反过来对人的作用与心理产生影响。当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的结构性意义,把认知看做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同时使旧知识的知识结构得到提高和改善。狭义的认知指的是人已有的记忆在大脑中重现,重现的感知再次能被大脑识别。本文所讲的道德认知里面的“认知”,应该取广义的含义。道德认知实际上也可以说成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道德感知的过程、道德印象取得的过程、对道德概念理解的过程、道德观念的形成的过程、对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判断的过程等。
  道德认知偏差是指在道德感知的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培养、判断道德能力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的体现等等这一系列道德心理活动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等因素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挑战下,做出了与符合道德要求发生偏离的行为。人们会在思想、观念、認识上出现混乱以及良莠不分,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做出错误的行为方式,造成对社会现实道德问题的理解上产生错误的认识。
  四、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的表现
  (1)对道德的漠视
  当代大学生特立独行、性格鲜明。在校园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和看到各种不文明的语言,不文明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杜绝不文明行为是其应有的责任,对传统美德更应有自己的认识高度。在现实社会中,也出现了诸多关于大学生的漠视道德的问题,如见死不救、见危不扶、诚信缺失等道德问题。大学生应该保持清醒的道德认知。
  (2)看重自身利益
  大学生看重自身利益,崇尚对名利、金钱的追求,不顾自身经济条件超前消费,崇尚物质生活,甚至认为这是新时期新社会的正常现象。不愿意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认为这些是在浪费宝贵时间。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总是认为个人利益的得失才是交朋友的重要标准,与人交往总是戴着功利的有色眼镜。
  (3)个人主义凸显
  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较好,家庭的教育等对于集体利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等观念意识的缺乏,团结协作更是可有可无。看待问题的角度仅从自我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以上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学生无疑经受着多重价值观的诱惑及考验。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判断与道德目标的实现,必将对大学生今后人生观产生一定影响。
  五、“心即理”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的启示
  1、关注主体性发挥
  王阳明在提出“心即理”、“圣贤之道,吾心自足”,重点是在找回人的主体地位与力量,关注主体认知。王阳明十分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育上提
  倡点化而反对注入式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自求自得以及自我解化。如何才能实现自求自得?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动亦定”事上磨炼是结合具体事物的“体究践履,实地用功”。在王阳明看来“经历世事才能练就内心的强大”,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而且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提升个体的认知水平。
  当今大学生理道德认知偏差的诸种缺憾与部分学生视野局促、缺乏人生砥砺关联性密切。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大并非消极避世,享受安逸的场所,而是加足马力,奋力拼搏的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层面加强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同时,着力创设“体究践履,实地用功”的机会。不断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磨练意志,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认识社会,发挥主体性,不断调整自身期待与实际行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注重心性的培养
  王阳明提倡“静处涵养”,他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真正的平静并非是将所有的干扰拒之门外。而是个体处于干扰之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各种感官文化冲击等元素的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令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娱乐化的生存旋涡之中。实际上"愈是错综盘杂的生存环境,做到“去蔽明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归本心愈显重要。
  王阳明认为写字、习射、歌诗、习礼等对心性陶冶很有价值。当其青年习字时,王阳明效仿程颢解释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关于习射,王阳明说:“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懆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而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平和”,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在王阳明看来,这些教育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调理人的性情,培养意志,化其粗鄙,进入中和,从而使人的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去弊明心”,提升道德境界,立志高远。
  参考文献:
  [1]苗曼.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浅析.继续教育研究.2009(2)
  [2]万绪珍,邹秀季.论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广西科技学院学报.2019(10)
  [3]郭本禹,王云强.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德育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12)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大学理科学生中进行“纲要”课教学,一是要让他们从宏观上清楚“纲要”课的基本线索、框架结构、主题、主线,培育理科生历史线索感和整体感。二是围绕“主题”,以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讲清楚“四个选择”。三是教师讲解、引导与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纲要”;理科生;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200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中新增设
期刊
摘要: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和作用。而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学科竞赛的效果。文章以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为例,分析地方院校二级学院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及其运行,提出优化策略,促进学科竞赛的有序开展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科竞赛;组织模式;教学团一体化  高校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旨在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才
期刊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之一,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日后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对此,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思政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践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融合方法  在经济、网络技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合作引导”教学方法在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是将工程应用项目引导和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到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实践过程中。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深理解Android程序设计思想,掌握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编程方法,培养在Android平台上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以及提高分析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项目合作;And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育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专属,而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不仅仅是三全育人的保障,更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因此,发挥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党建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党建育人的重要性  (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拓新时代学生党员管理,是高校亟需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党员管理新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学生党员管理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所以,各个高校必须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文章主要是就高校档案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进行创新管理进行了分析与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后续课程阶段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理解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口头或书面材料,并且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提高提升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质量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索  1.引言  2017年,教育部印发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在这些国家的民众中也日益升温。但汉语传播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来自接受国文化方面的阻力。本文通过研究越南的汉语教育和其相关政策,分析汉语在越南传播的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融合”对其传播的影响,以得出结果为汉语国际传播做启示。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文化融合;越南;文化教育政策  一、“文化融合”在语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语
期刊
在我们现今的教育制度中,应试教育和主观教育虽然有着被淘汰的趋势,但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主题模式仍然没有变。应试教育主要的思想是老师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育很难是学生产生学习自主性,也间接的影响了学习效率。相同的是我们的高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基本也是一种应试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并以主观管理为主,很难让学生有存在感。所以说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从观念上来说还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