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解分歧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小说中看似“存在即合理”的物品或许就是作者精心设计与选择的。笔者将自己的文本解读融会于小说《故乡》的讲解中,引导并启发学生发现并开掘小说中诸如“豆腐”这样被忽略的意象,领略文学大师以一蓄万的妙笔;指导学生带上证据意识“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去尝试一种解读人物、剖析主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豆腐;杨二嫂;文本解读
  又讲《故乡》,果不其然,学生在分析青年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时又产生了分歧。持正面观点的认为青年杨二嫂端庄内敛,安分守己;持反面观点的则认为她善用姿色招徕生意,投机取巧,心机颇深。以往,学生在争议中激活了课堂,产生了思维碰撞之后,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讨,随即这一争议便不了了之。而这一次,在学生争执不下时,笔者选择站在了正方,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豆腐”这一意象的深入挖掘,再次得出结论。
  一、“豆腐”:与“西施”相得益彰的美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设定‘豆腐西施’这一特殊称谓呢?绍兴特产腐乳和黄酒,那么又为什么不是‘腐乳西施’或‘黄酒西施’呢?”在学生们因对青年杨二嫂的评价发生争论时,笔者顺势提出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脱口而出:“那是因为杨二嫂就是卖豆腐的呗。”不少学生纷纷附和。确实,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想当然地认为杨二嫂确有其人的学生绝不是少数。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未置可否,而是展示了一段周遐寿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的文字。其核心观点是小说中的“杨二嫂”是由“衍太太”等女人杂糅合成,现实中的杨二嫂“只是平常的街坊的女人”,也并不卖豆腐。周遐寿即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的话是颇为可信的。
  持“复刻说”的学生瞠目结舌,随即又陷入“为何是豆腐西施”的思考中。“在汉语里,‘西施’本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但是,‘豆腐西施’,就变了味道,有了反讽的意味……在我们汉语里,‘豆腐’从来都不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它和‘西施’捆在一起,很怪异,很不正经。”因为仅有个别学生举手,笔者便又展示了一段作家毕飞宇解读《故乡》的片段,并发问:“你同意毕先生的观点吗?”
  一位学生当即反对此观点:“老师,豆腐可不只有‘吃豆腐’这个意思,还有‘一清二白’呢。”笔者适时引导:“那么,‘豆腐’与‘西施’这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豆腐”与“西施”的外在的“形似”——净洁、清白、美好。的确,我们且看古诗词中的豆腐:“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豆腐诗》元·张勋)“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豆腐》元·郑允端)“稀中未藉先砻玉,雪乳初融更点盐。”(《豆腐诗二首》清·高士奇)其中,豆腐均是洁白、美好、寓雅与俗之物。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俗语也点出了豆腐清清白白的寓意。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豆腐一直是净洁、清白、美好的意象。比较年轻时的杨二嫂,“她擦着白粉”——略施粉黛,给人以净白秀美之感;“终日坐着”——又给人以娴静端庄之感。这与“豆腐”的净洁与美好恰好映照,与豆腐的形似。持正方观点的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启发,他们由外在美又延展到了内在美。“我从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则说明杨二嫂年轻时并非势利、尖刻,内心仍是豆腐般的单纯清白,这则是与豆腐内在的“神似”,否则她便不是本分地“终日坐着”,而应该是莺啼燕语,搔首弄姿地招徕生意了。
  至此,虽然回答了为什么是“豆腐西施”,却没有回答为什么不是“黄酒西施”“腐乳西施”。当笔者将问题引回于此,学生们的思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启迪,从形与神两个方面,展开了比较和论述。相比之下,腐乳味重色浓,黄酒色泽黄厚,都与“西施”之形似不符;更与青年杨二嫂純净端庄的气质不符。在进行了还原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作者选用了“豆腐”这一意象,其意就是要让职业与性格相匹配,让形与神相融合,让“豆腐”与“西施”从内二外都美得相得益彰。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看似理所当然的一个称谓,原来是作者天衣无缝的组合。
  二、“豆腐”:世俗重压下脆弱易碎的美
  “那么,豆腐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仅仅一种形与神的契合吗?”在分析完人物形象之后,笔者尝试着依托“豆腐”来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杨二嫂这个形象背后的丰富含蕴。
  当然,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再次为学生思维的提升做了铺垫:“豆腐还有哪些特性呢?这又与杨二嫂有什么关系?”稍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意识到了“豆腐”还有一种特性——易碎。由物及人,大家联想到了杨二嫂的“美”也是如此脆弱。这种脆弱的成因不是来自岁月的侵蚀,而是来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反方的重要论据便是“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这一句。乡里人的评价很模糊,“买卖非常好”到底是因为二嫂的勤快,还是因为她的美貌,并没有确指。但是联系到前文中“豆腐西施”的称谓和“擦着白粉”的习惯,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有了暗讽杨二嫂利用美貌招揽生意的意味。的确,就连“我”在回忆杨二嫂时,最先想到的便是她“擦着白粉”。持反方观点的学生一致认为,这个特征之所以令幼时的“我”印象深刻,正是二嫂的妆容看起来太招摇、太另类,与敦厚的乡俗显得格格不入。
  但此时正方的学生则针锋相对,尤其女孩子们的言辞分外激烈:且不说小说中并没有提及杨二嫂年轻时有何不端,单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何过错?“她擦着白粉”又如何?生意有美貌的加持不也是人之常情?这只不过是女性真实的自我表现罢了。那么,这又怎么能说明杨二嫂“有心计”和“不正经”呢?
  笔者有备而来,又展示了《蒋勋说唐诗》中片段:“农业伦理真是非常神奇,里面有一种道德性,认为美是一种骚动,美是一种不安分,所以它非常害怕美。”在笔者看来,青年杨二嫂的美,或许在乡人的眼中正是一种“骚动”“不安分”,即使她的美与世无争,但是却是“千夫暗指”。可以说乡人那句酸而藏刺的评价正是基于专制时代男权主义的凝视,是一种“共谋者”的卫道者心理。青年杨二嫂的美透露出的则是一种被世俗排斥与围剿的悲凉。而之后的她能够为了蝇头小利而不顾尊严,难道会和这些评价没有关系吗?又是一块“豆腐”,在形似与神似之外又多了一重脆弱如豆腐的命运的相似,它折射的是爱美之天性生生摔碎于保守礼教之上的碎片。   三、“豆腐”:错位背后的悲剧性的美
  通过对豆腐易碎特点与杨二嫂命运特点的相似,我们剖析出致使杨二嫂堕落的社会观念层面的原因。但我们的分析不能止步于此,更应爱去品味这幕悲剧背后的审美价值。君不见卓文君当垆卖酒,世人怜之爱之;君且见杨二嫂擦粉售豆腐,邑人讽之嗤之。如果杨二嫂是大家闺秀,想必她的美会如卓文君一样被传颂,然而她容貌的出众,却产生了一种错位,透露出一种被世俗排斥与围剿的悲凉。按照孙绍振教授在《审美阅读十五讲》中提出的“真善美的错位理论”来说,“美”是超越现实的、无功利性的;而是“善”则是固定的、实用的。杨二嫂的职业是卖豆腐,于“善”而言,她只应当朴素勤俭,辛苦经营;而偏偏容貌美就罢了,她又执拗地追求美。渴望超脱现实,最终却毁于现实。这种“善”与“美”的错位便产生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价值。
  当我们文本解读落实于课堂,于教者而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错位背后的审美价值所带给学生的启悟,是远胜于一句侧面描写的作用分析的。而重要的是如何来引导学生开掘出这重“错位背后的悲剧之美”。为此,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讨论的话题: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依据鲁迅先生的观点,你认为对青年杨二嫂的正反两面评价,哪一种更契合这个观点?
  学生在一番讨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对青年杨二嫂的反面评价与后文“圆规化”的杨二嫂的前后对比也会显得相对无力,冲淡了人物的内部矛盾。而“豆腐西施”豆腐般洁净、清白、脆弱的美才是“人生中有价值东西”,它的毁灭,是故乡一道人情美景的毁灭,其所透露的不仅是作者对二嫂命运的悲悯,更是对故乡命运的哀悼,是小说主题的体现。在反观“豆腐”的洁白、美好、脆弱等特性,就会愈发觉得更为契合“有价值的东西毁灭”这一观点。
  韦勒克说:“一件艺术作品的意義,绝不仅仅止于,也不等同于其创作意图;作为体现种种价值的系统,一件艺术作品有它独特的生命。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笔者对于《故乡》的解读,也正是这样的累积与批评中的一种。所以,对于反方观点,笔者仍然鼓励他们搜寻更多的证据以自圆其说,因为基于“豆腐”的重重解读并不是要给青年杨二嫂的形象盖棺定论,而是通过引导与阐释的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并开掘小说中诸如“豆腐”这样的被忽略的意象,领略文学大师以一蓄万的妙笔,带上证据意识“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去尝试一种解读人物、剖析主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唐诗[M].中信出版社,2014:54.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刑培明,陈圣升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5.
  [3]周遐寿(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32.
  [4]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45.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更是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有了新的驱动力。在传承历史文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于自身价值伴随时代的发展,使农村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形式展现出特色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广州市番禺区新桥村的醒狮是新桥建村时的祖先流传下来的,有几百年历史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含数学感知、数据分析理念,还包括运算、推理、模型、创新以及实践等能力,其中,计算能力是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为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数学计算课堂氛围;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积极性。  【关键词】核
自人类出现以来,积极健康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发现人类的优势和积极品质,始终关注人类的自然生存和社会发展。农村初中生正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处于培养和形成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需要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发展理论来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尤其是薄弱的农村初中生更需要给予重视和指导。因此,积极健康心理在农村初中生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一、营造积极的课
【摘要】本文主要从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课堂气氛、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培养当堂内容当堂消化的好习惯和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五方面去探讨高一物理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情景;学习动机;教学设备;当堂消化;规范化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高一的学生很难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因此,许多老师感觉到高一物理难教。结合本人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体会, 就高
[摘 要]随着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高职院校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税后收入也是节节攀升。随着收入的增加,高职院校教师每年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越来越高,甚至存在收入提高的幅度不及税收增加的幅度,导致会出现税后收入不增反降的情形。为了尽可能地规避类似情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合理分配月工资及全年一次
【摘要】“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其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是人民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强大的文化基因。初一的学生开始进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从平时的历
【摘要】我国当前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趋于完善。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有序开展初中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密切关注体育教学这一关键内容,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及时更新授课理念,采用新型的授课方式不断学习,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我国当前人才缺口较大,教育领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开展体育课程不仅要激发学生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二是通过教学实践;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运用案例则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教学实践,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案例;数学课堂;运用策略  案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带有启发性的案例,通过多向互动、对话和研讨
【摘要】小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不但需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需对学生进行德育。而班主任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与小学生接触较多,班主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做事的正确性,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有效培养。本文主要对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当中进行德育的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心智会快速成长。学生可以快
【摘要】本文探讨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旨在阅读课堂中培养低年段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核心素养。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现状;第二部分是核心部分,主要就“理解字词含义、积累语言文字、培养诵读习惯、仿写优美语句、鼓励续写文章、板块整体融合”六个具体策略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指学生对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