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恰当地运用多种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南风效应等来转化学困生。
关键词: 心理效应 积极作用 学困生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上,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教育工作者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一些心理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若能恰当运用,就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效应有很多,下面仅列举几个常见的心理效应,谈谈如何运用心理效应转化学困生。
一、注重首因效应,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应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本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若是遇到不近人情的教师,则会与老师渐行渐远;若是遇到和蔼可亲、一视同仁的教师,则与老师越行越近。
在这方面,我一直很重视,总是鼓励每一个学困生,让他们把每一天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成绩只属于过去,现在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是面对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总是带着理解的心态去接近他们。而此举也让学生与我走得很近,愿意向我吐露心声。教师应该利用首因效应的影响,注重与学生的初次接触,在学生心中塑造可亲可敬、严而有度的形象。
二、实施南风效应,关心尊重学困生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可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反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教育教学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你对学生横眉怒对,甚至体罚,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导,则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柔和、暗示的方法。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每个人,关心每个人。在行为上激励他们,容忍他们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避免刻板效应,公正公平地对待学困生
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的一种刻板印象。
教师对待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总是流露出喜爱的神色,而那些天资稍差、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受到歧视与不公正的“待遇”。在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中,学困生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破罐子破摔,真正地无可救药。曾听一名学困生说起其掉队的原因:小学三年级时,他的成绩中等,一次因一个小小的错误而被老师打骂,伤了自尊,使原本喜爱大声朗读的他沉默了,于是成绩直线下降,慢慢地他开始讨厌学习,最终步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所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避免刻板效应,一视同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困生。
四、认识光环效应,全面了解学困生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不良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知觉偏见好像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了。
晕轮效应往往会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误差,教师一旦注意到学生某一良好的品质而产生好感以后,便认为这位学生处处都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一无是处。留有这样以一概全的印象,则无法对学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那些被教师“看扁”的学困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与学困生交往过程中,更应该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尊与自信。
五、发挥期望效应,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作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名字叫刘畅,成绩平平,而同年级中还有一名叫刘畅的学生,那个刘畅,成绩优异(今年的中考为全校第一名),他的母亲也是本校的老师,我便为我班的刘畅设立一个同名同姓的竞争对手,并激励他,“你目前与对手有差距,但你的潜力是无穷的,经过努力你是能赶上他的”。每一次测试过后,我都帮助他分析不足,果然差距开始减小,一学期后,我班的刘畅在期中考试中超过了竞争对手,他很激动,还写了一篇作文《我终于成功了》。期望效应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让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困生发展的动力。
六、杜绝破窗效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放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心理学家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人们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学困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们对着干,坏就坏到底。他们就会产生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者不应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而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破的窗户玻璃”,这才是明智之举。
七、避免超限效应,增强批评的效果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出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又再次批评,甚至翻老账,揭老底……这样使学生极为耐烦,讨厌至极。其实在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第二次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已经出现,而第三次时,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为反抗心理。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由此可见,教师的批评不能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实践证明,心理效应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教育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将会使学困生发生巨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汤笑.心理效应解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 心理效应 积极作用 学困生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上,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教育工作者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一些心理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若能恰当运用,就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效应有很多,下面仅列举几个常见的心理效应,谈谈如何运用心理效应转化学困生。
一、注重首因效应,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应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本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若是遇到不近人情的教师,则会与老师渐行渐远;若是遇到和蔼可亲、一视同仁的教师,则与老师越行越近。
在这方面,我一直很重视,总是鼓励每一个学困生,让他们把每一天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成绩只属于过去,现在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是面对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总是带着理解的心态去接近他们。而此举也让学生与我走得很近,愿意向我吐露心声。教师应该利用首因效应的影响,注重与学生的初次接触,在学生心中塑造可亲可敬、严而有度的形象。
二、实施南风效应,关心尊重学困生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可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反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教育教学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你对学生横眉怒对,甚至体罚,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导,则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柔和、暗示的方法。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每个人,关心每个人。在行为上激励他们,容忍他们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避免刻板效应,公正公平地对待学困生
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的一种刻板印象。
教师对待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总是流露出喜爱的神色,而那些天资稍差、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受到歧视与不公正的“待遇”。在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中,学困生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破罐子破摔,真正地无可救药。曾听一名学困生说起其掉队的原因:小学三年级时,他的成绩中等,一次因一个小小的错误而被老师打骂,伤了自尊,使原本喜爱大声朗读的他沉默了,于是成绩直线下降,慢慢地他开始讨厌学习,最终步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所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避免刻板效应,一视同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困生。
四、认识光环效应,全面了解学困生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不良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知觉偏见好像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了。
晕轮效应往往会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误差,教师一旦注意到学生某一良好的品质而产生好感以后,便认为这位学生处处都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一无是处。留有这样以一概全的印象,则无法对学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那些被教师“看扁”的学困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与学困生交往过程中,更应该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尊与自信。
五、发挥期望效应,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作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名字叫刘畅,成绩平平,而同年级中还有一名叫刘畅的学生,那个刘畅,成绩优异(今年的中考为全校第一名),他的母亲也是本校的老师,我便为我班的刘畅设立一个同名同姓的竞争对手,并激励他,“你目前与对手有差距,但你的潜力是无穷的,经过努力你是能赶上他的”。每一次测试过后,我都帮助他分析不足,果然差距开始减小,一学期后,我班的刘畅在期中考试中超过了竞争对手,他很激动,还写了一篇作文《我终于成功了》。期望效应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让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困生发展的动力。
六、杜绝破窗效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放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心理学家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人们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学困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们对着干,坏就坏到底。他们就会产生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者不应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而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破的窗户玻璃”,这才是明智之举。
七、避免超限效应,增强批评的效果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出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又再次批评,甚至翻老账,揭老底……这样使学生极为耐烦,讨厌至极。其实在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第二次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已经出现,而第三次时,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为反抗心理。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由此可见,教师的批评不能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实践证明,心理效应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教育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将会使学困生发生巨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汤笑.心理效应解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