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卫生院 山东 胶州 266329)
【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为临床开展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提供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参考。心力衰竭患者最想了解的健康内容是发病原因和急救常识,其次为疾病转归、饮食调护、用药知识等。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案,不断给予调整,才能有的放矢,突出成效。
【关键词】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50-01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近年来,尽管一些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却在升高。这显然与人群年龄老年化、冠心病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时间延长有关。65岁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见原因是心力衰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发作,保证生活质量就更为重要。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 :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并发症,如低钾血症:多见于噻嗪类或袢利尿剂连续应用或大量利尿后。要注意的是,出现低钾血症时,可改用保钾利尿剂,每日观察血钾变化,血钾恢复正常后停用; 第二,引起低钠血症:多见于大量利尿并严格限制Na+摄入的患者,可并发失水和酸中毒;第三,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要忍受呼吸困难、足踝肿胀、精疲力竭等临床症状带来的极大痛苦,而且因反复住院,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负担; 第四,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称心衰是“生命的拌脚石”。
尽管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诊疗技术较前大为进步,但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仍不免因心力衰竭的发作而致残或死亡。因为治愈出院后,易中断门诊随访及常规服药治疗,又不正确给药方法,不知怎样选择体力劳动以及控制钠盐摄入等等,增加诱因出现,常出现病情复发。健康教育的效果经由患者自身完成,并且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自觉控制诱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如呼吸道感染、体力劳动过度、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合理、中断服药等)可以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广泛运用,治疗的复杂性增加,如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一些卫生知识,主动配合治疗可助长正面的保健行为。因此对住院或出院后正在门诊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关心力衰竭常识的系统教育很有必要。
健康教育的形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抓好教育时机,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育以符合个体需要。从调查结果可见,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求是多样化。最希望的是书面资料,因为书面资料可达到图文并茂,长期保存且随时可查询。其次是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因为个别指导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护患沟通。因此护士要知识广博、善于沟通才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的护士能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于是乐于接受护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共同建立指导、合作或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体位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参考文献
[1] 卢兴.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从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
[2] 张子彬(中),郑宗锷(美).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7.
[3] 郝庆英,郝玉芳,曾利琴,等.心血管患者家庭功能及其行为方式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1991,15(5):34.
【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为临床开展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提供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参考。心力衰竭患者最想了解的健康内容是发病原因和急救常识,其次为疾病转归、饮食调护、用药知识等。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案,不断给予调整,才能有的放矢,突出成效。
【关键词】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50-01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近年来,尽管一些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却在升高。这显然与人群年龄老年化、冠心病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时间延长有关。65岁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见原因是心力衰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发作,保证生活质量就更为重要。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 :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并发症,如低钾血症:多见于噻嗪类或袢利尿剂连续应用或大量利尿后。要注意的是,出现低钾血症时,可改用保钾利尿剂,每日观察血钾变化,血钾恢复正常后停用; 第二,引起低钠血症:多见于大量利尿并严格限制Na+摄入的患者,可并发失水和酸中毒;第三,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要忍受呼吸困难、足踝肿胀、精疲力竭等临床症状带来的极大痛苦,而且因反复住院,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负担; 第四,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称心衰是“生命的拌脚石”。
尽管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诊疗技术较前大为进步,但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仍不免因心力衰竭的发作而致残或死亡。因为治愈出院后,易中断门诊随访及常规服药治疗,又不正确给药方法,不知怎样选择体力劳动以及控制钠盐摄入等等,增加诱因出现,常出现病情复发。健康教育的效果经由患者自身完成,并且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自觉控制诱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如呼吸道感染、体力劳动过度、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合理、中断服药等)可以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广泛运用,治疗的复杂性增加,如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一些卫生知识,主动配合治疗可助长正面的保健行为。因此对住院或出院后正在门诊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关心力衰竭常识的系统教育很有必要。
健康教育的形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抓好教育时机,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育以符合个体需要。从调查结果可见,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求是多样化。最希望的是书面资料,因为书面资料可达到图文并茂,长期保存且随时可查询。其次是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因为个别指导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护患沟通。因此护士要知识广博、善于沟通才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的护士能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于是乐于接受护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共同建立指导、合作或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体位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参考文献
[1] 卢兴.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从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
[2] 张子彬(中),郑宗锷(美).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7.
[3] 郝庆英,郝玉芳,曾利琴,等.心血管患者家庭功能及其行为方式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1991,1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