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范,以读促写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的占分比例高,作文教学可谓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的选材、结构、语言技巧和立意,是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平时大量的阅读、日常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语言的运用,是有效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但是学生如果只是简单阅读,而不去深入思考,不注意从读本中挖掘有效信息,是很难通过泛泛的阅读去提升写作深度的,写出的文章也便难以走进读者心中。因此,本文以“以本为范,以读促写”为出发点,主要讲述如何通过挖掘文本信息指导学生写作,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感受,使其下笔有神、连句成章。
  一、学生写作的诸多障碍分析
  (一)学生的写作构思与自身感悟相分离
  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会选择“名人名言”或一连串排比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在通常情况下似乎能够为作文加点分。然而,如果仔细阅读,会发现文章内容空洞、苍白无力、缺乏真情,这是许多学生误认为将升华情感,局限为简单套用范文段落中的美词佳句、套用他人的感悟造成的。这虽然美化了作文的语言,却因为未有效结合自身的生活体悟和情感体验,从而缺乏了它应有的真实性而变得矫揉造作,同时也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二)学生难以将生活化语言转换为哲理性语言
  不少学生的作文里经常出现很多“口水话”,显得冗长啰嗦,对作文主题毫无帮助。在写作细节上也得过且过,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丝毫看不出谋篇布局的匠心,这些“口水话”就是平时的生活化的语言,他们不懂得将自己的生活化语言提炼成哲理性的书面语言,文章读来既缺乏意境,又缺乏美感。
  (三)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阅读观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囫囵吞枣,并未针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整个故事线索进行关联阅读。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达不到阅读的真正目的。所以在文本阅读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整个故事的情节线索,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从而真实地领悟作者的情感体验。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他写父亲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辞藻的修饰,没有任何情感的表白,也没有直接说明父亲有多关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亲,只是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中,让读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感受到深深的父愛,浓浓的情意,并为之动容。这种车站送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比比皆是,可为何朱自清笔下的送别场景却如此感人呢?这是因为这种感动是读者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系统的阅读观,不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情到深处总无言”的共情,当然就无从领悟作者的情感了。
  那么,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障碍,有何对策呢?
  二、“读写结合”指导对策
  (一)挖掘文本语言,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地摘抄好词佳句
  “以读促写”最重要的便是“读”,即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以丰富写作语言,明晰写作思路。美文之所以经典,除了取决于它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安排之外,更大程度上在于它们用句炼词的精妙,甚至某一句话能产生鬼斧神工的功效。因此我们应当先教育学生如何辨别优劣、有效归类:、
  1.挑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类摘抄,如哲理类、描写类、修辞类等分开摘抄。
  2.对教材经典课文篇目、课内诗词、课外精选篇目进行归类,梳理整合出不同类型的优美词句,在同类型文章中发现可应用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善用积累过的佳句,生动细腻地描写,来记述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
  比如朱自清的《春》,堪称描写春色的典范,其中更是不乏景色描写的佳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短短不到20字,将天地间的盎然春意表生得动传神达,为学生对宏观景色的描写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一句“嫩嫩的,绿绿的”,叠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更是为学生描写绿色植物提供了简单适用的范本。
  (二)挖掘文本写作结构,在阅读后学习条理化地仿写
  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量,加大对优秀范文进行深度学习,充分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积累“量”的同时,实现“技”的突破,学会架构作文框架,比如架构文章的结构,有顺序法、串珠式线索法、一波三折法等,它能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表达清晰,且富有条理。
  1.顺序法。顺序法是作文写作中最为常用的写作方法之一,此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写作逻辑。顺序法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观察角度顺序等,我们仍以《春》为例。《春》作为写景抒情类散文,按观察角度,以“春风、春花、春草、春雨”的特点为写作顺序,水到渠成地将美丽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但在该写作顺序的模仿练习中,应明确告诉学生运用写作顺序是灵活的,应根据自己写作素材的特点和主题来思考确定用何种顺序,并不拘泥于范文中的某种顺序,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写作逻辑。
  2.线索法,即以某一事物作为写作主线贯穿作文始终,以表现中心的写作方法。鲁迅的《社戏》便是线索法运用的典范。《社戏》一文中,以“看社戏”为线索,对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精彩、和看戏归途中欢愉进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于初中生而言,掌握线索法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容易造成流水账式的记述,或记述的的故事缺乏主题,故在对线索法的教学上,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确立什么为线索,在这个线索上准备写几个故事(一般三个故事为宜)。
  3.波折法。波折法注重的是 “一波三折”,即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具有跌宕起伏之势,以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及吸引力。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就是好的范例,范进中举前,其老丈人对他施尽白眼、挖苦、打骂之能事,范进中举后,疯了,老丈人却将其“奉为神明”,前后对比鲜明,将一个阿谀奉承、世态炎凉、带有丑陋人性的社会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读者欲罢不能。   以上的几种结构技巧,可以单用,也可以穿插运用于写作的各个部分,亦会起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效果。
  当然,教师不能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细致地写作指导,所以一定要在众多的文本素材中进行筛选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多次作文升格,真正让学生写出表达准确、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的作文来。
  (三)挖掘文本的主题,学习如何立意
  一篇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它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就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主题也就明晰了。那么,怎样挖掘文本中的主题呢?当我们被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住时,读之前先思考: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作者写的是什么故事(素材)?他想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他又是怎样突显主题的?如果我来写这个题目,我该选什么材料?怎样立意?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后再来阅读,学生定会有惊喜的发现,学生对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更深更新的领会。
  比如我在“以读促写”指导学生写作的实践中,有一次我出示著名作家张洁的一篇散文《母亲的旧物》,先让学生读题、审题,在我引导下,学生纷纷得出:1.题眼是“旧物”;2.怎么理解“旧物”?(过去的、时间久了现在不用的、老的等陈旧的物件);3.这件“旧物”跟谁有关?(母亲);4.跟母親有关的物体为什么是“旧物”呢?(也许母亲不在了,是母亲的遗物);5.既然是遗物,作者对它怀着什么情感?(怀念、珍惜);6.从题目中你能预测本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吗(母爱)?
  在层层的抽丝剥茧中,学生对题目中关键词与文章中可能呈现的素材、主题的对应关系,已逐渐明晰。这时再来读文章,学生对文本的领会会更深入,懂得作者的情感(主题)是与故事相关联的,而故事一定是紧扣题眼“旧物”来展开,离开了“旧物”,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旧物——总关情”,“旧物”是引发作者“情感”的媒介,而作者的情感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这样的情感真挚感人、水到渠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指导阅读后,我当天布置学生写了一篇以“旧物总关情”为题的作文,要求学习作者选材和立意的技巧,写出自己的亲情故事。结果交上来的作文让我欣喜,我被不少学生的故事所感动,被他们的真情所感染。部分学生的选材和立意达到了我的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以读促写”的指导和训练,学生懂得了如何挖掘范文中的主题,从而逐渐学会怎样审题、怎样选材、怎样立意。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将“以读促写”全面融合进作文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富有针对性的指导。针对目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写作素材、缺乏生活感悟、写作语言贫乏、作文结构凌乱松散、不懂立意或立意不深等方面的问题,分主题、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以读促写”的作文指导和训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11:67-68
  [2]程汉杰.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8
  [3]曹明海,宫美娟.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与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不管是重点院校亦或是职业院校中的电子专业,都把电子技术课程当作是基础性必修课程之一。学好该门课程可以给电工课程、信息课程、电子课程、电路课程以及计算机课程等夯实基础。但是,因为职高学生学习的基础相对比较差,其自律性比较低,而且该门课程为抽象性课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深入地理解电子技术专业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唯有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探索,培养学
期刊
摘要:随着高职人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建好一支能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如何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规划成长路径、明确成长目标三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师型  青年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鲜血液,也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如
期刊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好执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中职教师和班主任,要做到深入了解,研究学生;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加强学习,理论引导;要善抓契机,引领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参与者和建
期刊
摘要:在中职院校教育实践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美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因此,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美术教学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美术;教学;创新  前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体制下,中职的美术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创新是促进教育进步的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在借鉴西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专业模块、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等大都来源于西方商学院的做法,因此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底蕴,缺失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同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相割裂。文章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弥补学生对我国传统国学文化、社情民意了解的不足之处,以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键词:人力
期刊
摘要: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发布,高校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高校管理水平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之需求。本文着重分析了在高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如何与时俱进,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新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中的电子发票管理薄弱  随着国家税务总
期刊
摘要: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企業长期发展的综合竞争实力,应致力于加强能力导向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本文就针对能力导向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说明,并从两方面设计了培训模式,促进培养人员能够将系统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便能够有效落实企业人才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关键词:能力导向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模式  前言:  企业优秀人才队伍的实施建设,
期刊
摘要:歷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对新生代特别是“00”后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的主阵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影响;思政教育  一.历史虚无主义概念与特征  受疫情的长时间影响,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难会滋生大量不满情绪,损害了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深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由于能够促进小学生创新创造力而被学界关注。故而本文对此进行探究,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势,结合小学生创造力特点分析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造力  教育部门编写颁布的《小学教育美术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整体目标进行了定位: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
期刊
摘要:我国的国画工笔画,其题材丰富,风格多元,情感真實,工艺精湛,深受大众的青睐与追捧。这与工笔画的意象表达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意象的表达运用,可以将美好的、积极的思想情感流露出来,进而以艺术的方式直观呈现,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就要深入分析国画工笔画的意象性运用与发展,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工笔画艺术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国画工笔画;意象性;运用;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