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问天探苍穹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0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公司成立以来不断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悠悠数十载,东方红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型号到系列型号的巨大转变,并且已经成为我国航天装备体系和民用卫星业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这条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光辉之路上,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历任领导的正确指挥决策,有年轻的员工队伍的拼搏奉献,更有一流总师团队的牵引和带动。
  崛起:摸索出助力型号研制的工作方式
  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东方红公司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质量效率两手抓,多项工作齐头并进,不断推动小卫星及微小卫星产业化的发展。型号的不断成功,和公司的先进的工作方式是密不可分的。“集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在东方红公司是广为人知的,并已成为型号工作的一种常用方式。
  说起集同工作,先后负责过环境一号卫星和高分一号卫星研制的白照广总师深有感触地说:“小卫星从一开始就倡导集同工作,很多工作需要设计师面对面地坐下来讨论,而不是由总师指挥大家去做。”这种工作思路在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自项目启动之初,就开辟了专属集同工作区,设计师们在公共平台下联合办公,从系统配置选择到IDS签署,再到建模出图,创新了方案设计,缩短了协调时间,规避了设计风险,拓宽了设计思路。围绕设计寿命5~8年和高质量成像两个关键,选择了最优的设计方法和验证方案,为高分一号卫星获得优异的在轨成像数据做出了贡献。
  在多颗卫星并行研制的过程中,对于“集同”工作,负责过多个领域、多个型号研制的李延东总师也有着自己的见解——集同是通过集中资源快速解决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系统的研制工作,“我们的团队首先要有进取心;第二要具备不怕艰难,攻坚克难的作风;第三要有和谐互助的氛围;再者,必须能够边干边学。”在遥感卫星九号研制过程中,通过项目办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各专业设计师集同工作,完成整星装配、总装和试验(AIT)工作仅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真正实现了“短平快”;在实践十一号卫星研制中,他大力推行组批投产、并行测试、多星同时进场、同时加注、串行发射的业务星研制新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卫星发射场工作周期,为后续卫星研制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时,李延东倡导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他说:“真正的和谐是有共同的目标,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具有协作的意识,这样每个人才能从中受益。”
  跨越:拓出我国小卫星产业化创业之路
  回望东方红公司的创业之路,有苦有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坚定地向着小卫星产业化的方向迈进,走出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育星”之路。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想起环境一号C卫星的研制历程,型号总师张润宁不禁感慨万分:“我与这颗卫星相伴的时间最长——这颗卫星在2003年立项,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它就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一样。”虽然,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研制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干就是十年。
  现任型号总师的赵志明,主要负责新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工作。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一一应对,解决了在小卫星上实现高分辨率大视野的成像技术难题。在CAST100平台的研制过程中,他针对其他型号频频出现下位机翻转的状况潜心钻研,带领团队形成了一套利用星上网络和软件资源,互相监控和支援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将单粒子效应(SEE)的影响降低到不影响卫星的任务运行的程度,确保了卫星平台连续稳定运行。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公司成立之初,李松明就冲向了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测绘卫星——天绘一号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中。作为团队技术负责人,他深入调研,吃透技术,在多轮角逐中,使卫星总体方案一直保持明显的优势。天绘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摄影测量卫星由返回式胶片型到CCD传输型的跨跃发展,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航天传输型光学摄影测量领域的空白。
  成长:锻造奋进中的年轻力量
  东方红公司从当初的几年一星到现在的一年多星,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大批有活力的年轻力量参与到小卫星的研制中来;公司的发展也为这些年轻的力量提供了大展手脚的广阔平台。
  “根据公司的工作需要,我们一直在做新的东西。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最多”。现任某卫星型号总师的张立华,出生于1970年。2003年9月,年仅33岁的他被任命为实践六号B卫星的副总师,卫星成功发射后,创造了国内低轨卫星运行寿命的新记录。2005年初,他又承担起遥感卫星九号的立项论证和研制任务,有效地解决了卫星的布局设计、热控设计等技术难题。2008年,某新型卫星的研制任务转到了东方红公司,张立华挺身而出,带领团队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型号关键技术攻关,为型号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现任某型号技术经理的袁仕耿出生于1971年,自参加工作至今,始终以圆满完成型号任务、不断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为己任。在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研制和运行过程中,他组织完成了卫星表面等电位设计、抗辐射设计、磁设计与磁控制。在实践十一号卫星研制过程中,他提出了针对极高灵敏度的系统性EMC设计方案,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灵敏度卫星的系统内部自兼容。
  现任项目执行总监的王国良认为应对新挑战的方法是“在前进中成长”。1999年他参与海洋一号卫星研制,独自完成了卫星全套总装设计文件和图纸的编制工作,为PRO/E三维软件在后续卫星总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在4颗实践六号B卫星研制过程中,他担任首发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后续星副总师,4颗卫星均成功发射且超设计寿命运行,为低轨卫星长寿命设计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数据。2009年,王国良开始担任遥感卫星九号副总师,创造性地开展了多星并行AIT工作,为卫星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   腾飞: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缝对接
  东方红公司以发展中国现代小卫星为己任,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小卫星产品和服务,引领中国现代小卫星的发展为使命,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建设国际一流专业宇航公司而不懈努力。
  2012年9月29日,委内瑞拉遥感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出口。作为型号总师,赵键通过首次实践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制流程,创造了首发星研制周期17个月的历史。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使用的CAST2000平台,具有较高的性能、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已被成功应用于国内多颗小卫星。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赵键主持攻克了“连续侧摆机动技术”“使用星敏感器进行全姿态捕获技术”等关键技术,同时也确定了实用型CAST2000平台控制系统标准,攻克了“GPS秒脉冲实现高精度时间系统技术”和“异步采集实现三星敏数据同步的软件时序设计技术”等难题,使我国遥感卫星第一次突破无地面控制点50米的定位精度,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是遥感卫星“走出去”战略的新突破。这个局面的开拓自然也离不开中法海洋卫星总师王丽丽。作为一名女性总师,付出往往要更多。2008年至今,她组织中法海洋卫星综合论证工作,与法方多次沟通,探索适应国际合作产品保证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明确了双方的质量职责和质量问题的通报机制。除此之外,在委内瑞拉遥感卫星合同谈判中,负责技术谈判,为中国小卫星走向国际市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品,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缝对接,现任项目执行总监的崔玉福时刻保持着这种意识。他重视任务分析,关注用户需求,关注产品保证,注重技术、质量、进度的平衡。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技术细节的人,在电测中,常常因为一个细微的电流跳变,跟设计师们讨论到深夜;为了能够更好与委内瑞拉的学员们交流,不论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吃饭中,他都带着耳机听着英语。他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带出了一支支氛围和谐、工作作风一流的研制团队。
  “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从最初的步履维艰,到如今的迅猛发展,是智慧与勤劳并存的东方红人勾勒出了东方红公司的美好前景,是东方红公司团结奋进的氛围、求实创新的理念,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作为我国航天装备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深邃的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
其他文献
Nature封面:一个实验对象的皮层表面,上面覆盖有被预测会在相应皮层位置引起特别强的反应的单词。单词颜色表示语义类别:例如,绿色单词大多是视觉和触觉概念,而红色单词大多是社会概念。白色线条描绘出了人们以前就知道的兴趣区域。Nature杂志第760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大脑皮层的语义。人们认为,单词和语言的意思表达在一个语义系统中,该系统则分布在整个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地方。每个语义概念被表达在多个语义区
它波束窄、方向性强、分辨率高、能量密度大、抗干扰与抗杂波能力强……,在雷达、电子战、保密通信、微波武器、受控热核聚变等离子体加热、材料加工与改性等军事、科学研究、工业方面具有极重要的应用。  它叫做高功率毫米波。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优越特性,然而依靠传统微波管却很难得到高功率,特别是高平均功率。回旋器件是目前毫米波波段唯一具备工程化能力的大功率源。  电子科技大学高功率毫米波技术研究团队多
魏启明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外曾祖父是台湾最早期西医,父亲魏正明教授为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博士,是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母亲王碧云教授为日本东京东邦大学医学博士,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二姐魏丽惠教授也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科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产科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中国医师会最优秀医师奖。  魏启明教授在日本
李新亮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并于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做博士后。2002年博士后出站后,李新亮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  在这里,他投身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及教学中,并对湍流这一百年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致力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开发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是采用
他是一名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三尺讲台,他挥洒的不仅是汗水,更多的是真情;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屡获嘉奖,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他丝毫没有官架子,笑容满面,平易近人,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老马”。他就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马建泰。  二十多年来,马建泰教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剂与催化工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 一书记宋秀岩、全国妇联书 记处书记焦扬、中国科协常 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尚勇、中国科协副主席、书 记处书记张勤、中国科协荣 誉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青年 女科学家奖评委会主任韦 钰、中国科协副主席、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 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
无线电技术是当今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之一。对无线电设备在进入市场前进行测试、认证是从源头上减少无线电干扰,保证频谱资源科学、合理、有效、统一使用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  带着光荣的历史勇往直前,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风雨兼程,走出的是一条领航未来、追求卓越的大道。  铭记光荣,镌刻里程碑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SRTC),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战绩的集体。作为我国无线电质检
从1999年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潘波就开始关注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2006年他远赴美国麻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将研究领域扩展至人为源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风险。3年后,他回到了钟爱的母校——昆明理工大学。  回国后,潘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土壤科学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他和团队致力于围绕环境地球化学领域中的新问题展开系列研究,重点考察人类生产生活行为
提起相对论和爱因斯坦,不管是物理界的学者,还是知识不多的门外汉都会翘起大拇指,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广义相对论闯入人们的视线,这两年对物理界来说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相对论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它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连续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
专家简介:  王意忠,现任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航天中心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辽宁医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学会再生医学专业学组组长、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中国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疼痛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