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的变化,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开路者,学生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的引导。而多年以来历史课堂中形成的“师讲生听”满堂灌的僵化死板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都是为了高考而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甚至有的不读书。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是不利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必须进行改革。如何适应高考,培养新型人才,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而开展素质教学尤为重要。下面就历史教学应如何贯彻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课改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新课改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但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学会用科学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用历史的眼光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这样的要求指导下培养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才会健康地发展,才会是未来的真正人才,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而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着许多与新课改精神的不同之处,如在教学目标体系、学习内容等方面。多年来历史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教龄偏长的教师。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领悟新课改精神,钻研新教学大纲,研读新的教材,翻阅更多的历史资料,了解更多的国际国内要闻,研究掌握科学的历史观点。同时不要墨守成规,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充实完善自己。这不仅仅是适应新形势下高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需要,因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从整个教学环节看,如备课、上课、对作业的处理、与学生的课下交流等,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蓝本,照猫画虎,然后在课堂上完成这些内容,课下判完学生的作业,一天的教学任务也就完事大吉。而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那么应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师要转变思想,改变“以讲为主”“教死书”的教学模式。有些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就是把历史事件告诉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课堂上给学生划一划,课下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应付考试即可。这显然适应不了高考的需要,也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智力,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自主活动,设计好在课堂上学生要参与的具体环节。上课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层层设问,必要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要培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加以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内容保持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会比较高,思维活跃,他们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课改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新课改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但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学会用科学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用历史的眼光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这样的要求指导下培养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才会健康地发展,才会是未来的真正人才,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而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着许多与新课改精神的不同之处,如在教学目标体系、学习内容等方面。多年来历史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教龄偏长的教师。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领悟新课改精神,钻研新教学大纲,研读新的教材,翻阅更多的历史资料,了解更多的国际国内要闻,研究掌握科学的历史观点。同时不要墨守成规,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充实完善自己。这不仅仅是适应新形势下高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需要,因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从整个教学环节看,如备课、上课、对作业的处理、与学生的课下交流等,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蓝本,照猫画虎,然后在课堂上完成这些内容,课下判完学生的作业,一天的教学任务也就完事大吉。而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那么应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师要转变思想,改变“以讲为主”“教死书”的教学模式。有些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就是把历史事件告诉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课堂上给学生划一划,课下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应付考试即可。这显然适应不了高考的需要,也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智力,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自主活动,设计好在课堂上学生要参与的具体环节。上课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层层设问,必要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要培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加以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内容保持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会比较高,思维活跃,他们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