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学家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既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音乐教师应该如何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畅游音乐课堂呢?
1.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高尔基说:“有一样东西,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它就是语言。”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清晰。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的演讲,激发学生的情绪,在情意的驱使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多快乐呀,多幸福》时,为了丰富低年级学生对藏民族的了解,在导入时,我精心创设了一个快乐的语言环境。“小朋友,大家想去旅行吗?现在由老师当导游,带领大家到西藏去旅行,开心吗?”接着,通过课件让学生饱览西藏风光、民俗风情。“热情的藏族小朋友让我代表他们向大家问一声:扎西德勒!”“你们知道‘扎西德勒’的意思吗?”“你们真聪明!藏族小朋友正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这样的语言环境紧扣学生的心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创设视觉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音乐的表现语言是静态的,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视觉环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听赏《新疆之春》时,我先用课件展现祖国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出新疆的具体位置。然后,播放课前收集的有关新疆的视频画面及主题音乐,让学生走近新疆,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与民族习惯,了解新疆的能歌善舞与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接着,让学生分段聆听乐曲,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风格特点。最后,再设计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以声音、动作和表情等不同方式,在活动中聆听音乐,使无形的欣赏过程和有形的表现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因此,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游戏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还能使课堂充满悬念与挑战,使学生乐于尝试,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教学歌曲《我的朋友就是你》后,我创设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玩个音乐游戏“找朋友”。首先,我给学生讲清音乐游戏的规则和要求,然后,每组各请两位小朋友面对面地站成两排,一排胸前佩戴着音符卡片,另一排胸前佩戴著唱名卡片,边打拍边唱着音乐游戏歌曲。游戏的有效介入,使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轻松地随着音乐一边演唱,一边寻找好朋友,共同感受音乐游戏表演的轻松和快乐,共同体验音乐知识学习的开心和有趣。
4.创设舞台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满足学生的愿望,尊重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学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我让学生根据歌曲自主寻找合作同伴进行创作,并给了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很快有了结果。有的小组让几位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表示池塘,“鸭妈妈”站在池塘边着急地等待“小花鸭”回家,“小花鸭”在舞台的一侧哭着、叫着:“妈妈,你在哪儿?”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从舞台的另一侧边唱边跳出场了,互相寒暄之后,热心地把“小花鸭”护送到“家”。有的小组搬来一张桌子表示“家”,“鸭妈妈”站在家门口,四处张望,自言自语地说:“天快黑了,小花鸭怎么还没回来?”最后,看到“小花鸭”摇摇摆摆地回家了,高兴地唱起歌、跳起舞来……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有生命的课堂。学生在这里互相交流,兴致高涨,不仅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享受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获取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学中音乐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努力以自己的激情和智慧,调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切积极因素,使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流光溢彩,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畅游音乐课堂,真正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1.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高尔基说:“有一样东西,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它就是语言。”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清晰。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的演讲,激发学生的情绪,在情意的驱使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多快乐呀,多幸福》时,为了丰富低年级学生对藏民族的了解,在导入时,我精心创设了一个快乐的语言环境。“小朋友,大家想去旅行吗?现在由老师当导游,带领大家到西藏去旅行,开心吗?”接着,通过课件让学生饱览西藏风光、民俗风情。“热情的藏族小朋友让我代表他们向大家问一声:扎西德勒!”“你们知道‘扎西德勒’的意思吗?”“你们真聪明!藏族小朋友正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这样的语言环境紧扣学生的心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创设视觉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音乐的表现语言是静态的,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视觉环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听赏《新疆之春》时,我先用课件展现祖国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出新疆的具体位置。然后,播放课前收集的有关新疆的视频画面及主题音乐,让学生走近新疆,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与民族习惯,了解新疆的能歌善舞与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接着,让学生分段聆听乐曲,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风格特点。最后,再设计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以声音、动作和表情等不同方式,在活动中聆听音乐,使无形的欣赏过程和有形的表现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因此,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游戏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还能使课堂充满悬念与挑战,使学生乐于尝试,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教学歌曲《我的朋友就是你》后,我创设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玩个音乐游戏“找朋友”。首先,我给学生讲清音乐游戏的规则和要求,然后,每组各请两位小朋友面对面地站成两排,一排胸前佩戴着音符卡片,另一排胸前佩戴著唱名卡片,边打拍边唱着音乐游戏歌曲。游戏的有效介入,使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轻松地随着音乐一边演唱,一边寻找好朋友,共同感受音乐游戏表演的轻松和快乐,共同体验音乐知识学习的开心和有趣。
4.创设舞台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满足学生的愿望,尊重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学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我让学生根据歌曲自主寻找合作同伴进行创作,并给了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很快有了结果。有的小组让几位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表示池塘,“鸭妈妈”站在池塘边着急地等待“小花鸭”回家,“小花鸭”在舞台的一侧哭着、叫着:“妈妈,你在哪儿?”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从舞台的另一侧边唱边跳出场了,互相寒暄之后,热心地把“小花鸭”护送到“家”。有的小组搬来一张桌子表示“家”,“鸭妈妈”站在家门口,四处张望,自言自语地说:“天快黑了,小花鸭怎么还没回来?”最后,看到“小花鸭”摇摇摆摆地回家了,高兴地唱起歌、跳起舞来……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有生命的课堂。学生在这里互相交流,兴致高涨,不仅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享受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获取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学中音乐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努力以自己的激情和智慧,调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切积极因素,使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流光溢彩,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畅游音乐课堂,真正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