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至16岁之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在数学学习上凭兴趣,看心情,个性反映较为突出。为了初中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本文就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改革数学教学谈点浅陋观点。
一、学习状况分析
(一)心理分析
1、学习往往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什么和应掌握什么感到很茫然,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学习活动是被动消极的, 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中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学习具有意志不坚定性。
4、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 课堂学习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 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回答常常冲口而出, 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亮光往往一闪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 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三)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 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 如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 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 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 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因此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我觉得可以从“参与性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两方面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一)参与性学习
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
1、成立辅导学习小组。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辅导班上后进生的学习。
2、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 (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
课堂探索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 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要求学生要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状况分析
(一)心理分析
1、学习往往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什么和应掌握什么感到很茫然,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学习活动是被动消极的, 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中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学习具有意志不坚定性。
4、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 课堂学习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 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回答常常冲口而出, 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亮光往往一闪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 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三)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 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 如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 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 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 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因此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我觉得可以从“参与性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两方面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一)参与性学习
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
1、成立辅导学习小组。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辅导班上后进生的学习。
2、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 (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
课堂探索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 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要求学生要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