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台湾东海大学副校长林志贤先生40年来首次回老家陕西宝鸡探亲,受到了当地有关方面的热烈欢迎。探亲期间,林先生还饶有兴致地游览了宝鸡、汉中等地的名胜古迹。非常凑巧的是,当他在陕南名刹张良庙(留侯祠)参观时,无意间在庙后的一片荒草丛中发现一块有些破损,依稀刻有“成功不居”字样的石碑。石碑原有署名已经被人破坏,难以辨认。林先生俯身仔细端详了许久,对陪他一同前来参观的表兄,时任宝鸡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的方成熙说:“这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的手迹,我在台湾曾听陈先生亲自讲起过。”
后经多方了解,原委大概是这样的:张良庙的这块“成功不居”石碑的确是陈立夫先生的亲笔手书。众所周知,陈立夫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常委等要职,执掌特务、军情系统多年,权倾一时。祖国大陆解放后,陈立夫去了台湾,后逐渐淡出政坛。抗战后期,陈立夫因日益被戴笠控制的军统所排挤,加之蒋介石对他也有意疏远,心中十分郁闷和不快。在此复杂心境下,一次在游览张良庙时,他深为西汉时期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先贤张良功成身退,旷然豁达的气度所感动,欣然提笔,取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成功不居”四字题写了碑文,并郑重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此后,石碑一直放置在庙祠中,直到“文革”期间,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发现,将署名“陈立夫”三字铲去,将石碑破坏后推倒在杂草丛中。
. 林志贤先生发现此事后,认为这块石碑是历史文物,应该按原样把它恢复过来。他拿起相机从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对石碑拍摄了照片,带回台湾送给了陈立夫先生,并说明有关情况。很快陈先生于当年的8月20日给林志贤回了信,愿意接受他的建议,烦请大陆有关方面修复石碑,并亲笔书写了“陈立夫”三字,作为修复石碑所用。林志贤收到信和陈亲笔墨宝后,马上从台湾给表兄方成熙来函,要求转请宝鸡市有关领导,恢复历史文物的原貌。宝鸡市委、市政协领导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及时安排民革宝鸡市委和宝鸡市台办联合写报告,报请陕西省台办审批。在得到省台办同意后,完成了补刻工作,并将补刻碑文的照片,寄给台湾林志贤先生,委托他转给陈立夫先生。陈先生看到照片后很兴奋,为了感谢宝鸡市有关人员为修复石碑不辞辛劳,所做的工作,特为宝鸡市政协副主席田世珍,书写了“大而能容、刚而不屈、中而无偏、正而远邪,斯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征也”书法条幅,为宝鸡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方成熙书写了“乐善不倦”墨宝,以表示他诚挚的谢意。
(作者单位为上海黄浦军校同学会)
后经多方了解,原委大概是这样的:张良庙的这块“成功不居”石碑的确是陈立夫先生的亲笔手书。众所周知,陈立夫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常委等要职,执掌特务、军情系统多年,权倾一时。祖国大陆解放后,陈立夫去了台湾,后逐渐淡出政坛。抗战后期,陈立夫因日益被戴笠控制的军统所排挤,加之蒋介石对他也有意疏远,心中十分郁闷和不快。在此复杂心境下,一次在游览张良庙时,他深为西汉时期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先贤张良功成身退,旷然豁达的气度所感动,欣然提笔,取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成功不居”四字题写了碑文,并郑重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此后,石碑一直放置在庙祠中,直到“文革”期间,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发现,将署名“陈立夫”三字铲去,将石碑破坏后推倒在杂草丛中。
. 林志贤先生发现此事后,认为这块石碑是历史文物,应该按原样把它恢复过来。他拿起相机从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对石碑拍摄了照片,带回台湾送给了陈立夫先生,并说明有关情况。很快陈先生于当年的8月20日给林志贤回了信,愿意接受他的建议,烦请大陆有关方面修复石碑,并亲笔书写了“陈立夫”三字,作为修复石碑所用。林志贤收到信和陈亲笔墨宝后,马上从台湾给表兄方成熙来函,要求转请宝鸡市有关领导,恢复历史文物的原貌。宝鸡市委、市政协领导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及时安排民革宝鸡市委和宝鸡市台办联合写报告,报请陕西省台办审批。在得到省台办同意后,完成了补刻工作,并将补刻碑文的照片,寄给台湾林志贤先生,委托他转给陈立夫先生。陈先生看到照片后很兴奋,为了感谢宝鸡市有关人员为修复石碑不辞辛劳,所做的工作,特为宝鸡市政协副主席田世珍,书写了“大而能容、刚而不屈、中而无偏、正而远邪,斯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征也”书法条幅,为宝鸡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方成熙书写了“乐善不倦”墨宝,以表示他诚挚的谢意。
(作者单位为上海黄浦军校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