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改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死读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新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新教材为语文课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没有观念。行动便会迷失方向,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语文课改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了,语文教学便会不自觉地跳出传统的怪圈,走出恶性循环,驶入良性循环。
中学语文要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学语文新课改要转变教育观念。
一、新教材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材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密切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尽可能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破了学科中心,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新教材,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全面理解教材,寻找新的教法,所以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知识的搬运工,是道德的说教者,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传统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师生对话的关系中,学生发现问题,不断质疑,进行思考与探究,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师生能够相互讨论沟通。这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不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变都将无济于事。
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当然,培养兴趣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习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考核形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变化等多方面去思考、去努力。
2.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内因是改变的根本,光有兴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他才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给学生讲明学习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同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让这种责任感成为学习的动力。
3.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而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对这种现象早己习以为常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存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不过是被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压抑或扼杀了。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这种潜能给挖掘出来。这时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愿望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让学生课始“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
总之,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把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要求上来,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新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新教材为语文课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没有观念。行动便会迷失方向,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语文课改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了,语文教学便会不自觉地跳出传统的怪圈,走出恶性循环,驶入良性循环。
中学语文要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学语文新课改要转变教育观念。
一、新教材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材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密切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尽可能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破了学科中心,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新教材,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全面理解教材,寻找新的教法,所以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知识的搬运工,是道德的说教者,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传统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师生对话的关系中,学生发现问题,不断质疑,进行思考与探究,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师生能够相互讨论沟通。这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不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变都将无济于事。
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当然,培养兴趣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习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考核形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变化等多方面去思考、去努力。
2.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内因是改变的根本,光有兴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他才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给学生讲明学习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同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让这种责任感成为学习的动力。
3.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而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对这种现象早己习以为常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存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不过是被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压抑或扼杀了。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这种潜能给挖掘出来。这时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愿望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让学生课始“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
总之,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把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要求上来,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