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教育观念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改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死读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新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新教材为语文课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没有观念。行动便会迷失方向,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语文课改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了,语文教学便会不自觉地跳出传统的怪圈,走出恶性循环,驶入良性循环。
  中学语文要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学语文新课改要转变教育观念。
  一、新教材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材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密切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尽可能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破了学科中心,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新教材,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全面理解教材,寻找新的教法,所以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知识的搬运工,是道德的说教者,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传统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师生对话的关系中,学生发现问题,不断质疑,进行思考与探究,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师生能够相互讨论沟通。这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不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变都将无济于事。
  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当然,培养兴趣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习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考核形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变化等多方面去思考、去努力。
  2.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内因是改变的根本,光有兴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他才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给学生讲明学习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同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让这种责任感成为学习的动力。
  3.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而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对这种现象早己习以为常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存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不过是被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压抑或扼杀了。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这种潜能给挖掘出来。这时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愿望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让学生课始“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
  总之,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把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要求上来,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他文献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对于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英国教育家普德曼说过:“在孩子的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一生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本。”这些名言都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
期刊
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教学时此类课文耗时多、难度大。如何抓住重点语段研读,实现长文短教,解决一些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困惑?本文以《少年闰土》为例,探讨从教师的“教”出发研读课文,从学生的“学”入手了解学生学习本文的时空距离、生活积累对文章主题的情趣喜好,对语言文字感知的难易程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选择可行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引导预习 捕捉文眼 抓住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其中,情感教学具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学 初中 教学 运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成学生追求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很多,如何让学生快乐背诵是我们所思索的问题。可利用课文插图背诵,概括课文每段的重要内容背诵,激发学生的感情背诵,运用游戏的形式背诵,采用榜样示范法和小组帮助法使学生快乐背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快乐背诵 运用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背诵是一种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将好词好句、经典篇章背诵下来,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背诵积累得多了,这些知识被学生牢固掌握之
期刊
“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
期刊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认为:具体目标+科学方法+顽强毅力=成功。由此至理名言看出:要想成功,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备了毅力的前提下,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至关重要。学习目标好比灯塔,顽强毅力就是达到成功的动力,而科学方法就是正确的捷径。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在通过感恩教育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和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基础上,采用六步学习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盲目探索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提出六步学习法
期刊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对于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新课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大要素,而教师介于教材和学生中间,作用自然不容小觑。因此,本文着重从教师这一要素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希望能给高中语文同仁一些有效启迪。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师 电化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 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崇高事业。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之旅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欢声笑语还是备受苦楚,是凤凰涅槃还是蜕化变质,是破旧立新还是
期刊
摘 要:自教育部推行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教师在课改实验工作中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但仍有不少化学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地认为:基础知识少讲或者不讲、探究问题越多、课堂越热闹、教学手段越多、资料越丰富,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只重视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效,不能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同学借助“活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