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适应客观环境变化,适应形势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这是事物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现代慈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毫无疑问它与其他事物一样尤其需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理念。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才能增强在实践中坚持创新的自觉性。
要坚持理论创新。如何对待慈善理论,当前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以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慈善理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慈善只是募些款物救助那些困难群体或个人的纯粹事务,无理论可言。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款物什么事也办不成。固然,慈善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后盾,但因此而否定慈善理论的作用却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认识既不利于慈善事业沿着科学健康的正确方向发展,也不利于调动捐赠者和慈善机构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无益于慈善文化的建树和普及。实践证明,认识和理解了的东西,人们在行动上才会更加主动、自觉。很难想象失去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会顺利地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看,诸如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处于何种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慈善自身的运行规律怎样?何种体制、方式和政策更适合中国本土慈善?等等。都迫切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回答。二是不顾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文化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外国的理论与模式。现代慈善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较早而且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其中有许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不排斥任何先进的东西,但我们不赞成的是言必称外国,全盘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以教条和浮躁的心态对待中国刚刚兴起的慈善事业,什么“慈善组织需与政府切割脱钩论”、“公募组织阻碍慈善发展论”、“中国企业家为富不仁论”等等,在客观上误导了民众,使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产生了迷盲。
理论创新如今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慈善理论的创立与创新绝不是单凭几个学者靠头脑想象和杜撰出来的,它必须也只能源于实践的积累和升华。依笔者所见,它至少应当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即:有利于借鉴消化外国的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有利于惠泽民生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创造文明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培植树立全民慈善意识,普及慈善文化。
要坚持体制、制度创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现代慈善从无到有在中国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历了几次大的自然灾难的考验和检验,充分证明:中国民间的慈善资源潜力巨大,中国人民的慈善热情不可漠视和低估,中国公募和非公募组织具有很强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公信力。任何人否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但我们并不应因此而掩饰它的不足和缺失。全国上千家慈善机构体制各异,发展很不平衡,表现良莠并存。有的建制、制度规范,队伍专业精干责任心强,组织力、动员力、公信力凸显,成绩突出;有的赶时髦挂牌子,人员不整,信心不足,干事不多;有的不讲政策缺乏公开透明,甚至存在个别腐败现象。这里既有体制问题,也有制度和人员调配及待遇问题。从着眼慈善事业持续发展考虑,体制、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从宏观方面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募组织和非公募组织并存发展的格局不会改变。但应当引入“慈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竞争机制。
对公募组织也要改变一种思维观念,不能因为它姓“公”就一定要走国家编制、国家拨款、国家任命干部的老路,甚至把它视同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不但容易失去慈善所固有的民间属性,对长远发展也不利。问题是现实中存在两种障碍:一是心理障碍。在一些慈善工作者的眼里看来,如果失去公务员的身份去慈善社团或基金会,社会地位将受到影响。其机构如果没有政府编制和政府职级,劝募没人理,说话没人听。涉及相关部门参与慈善,特别是媒体,其公权力在政府,一没钱二没权的社团往往无能为力。二是物质保障和待遇障碍。公募组织因无国家拨款,收入来源不但敏感且极不稳定,员工普遍待遇偏低,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捐赠者对慈善成本的认识差异等都直接影响慈善工作机构及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人才难留,专业难继的被动局面普遍存在。这些不利于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只能通过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去解决。
要坚持筹募方式和内容的创新。筹募,是现代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劝募、自捐和捐赠款物、资产接收管理是筹募的三大支点和要素。劝募在运作形式上通常多采取大型活动动员号召式劝募,群体小型聚会主题定向劝募,走访公关劝募,法定捐赠日如一日捐等集中劝募等等。在内容上又可以分为捐款、捐物、捐股权、捐劳务时间等等。特别在募捐形式上,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离不开媒体的支持与配合。媒体在慈善筹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对慈善发挥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这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使慈善这块人类心灵的净土更加圣洁。而鼓励、动员正确引导慈善,同样是媒体的一项社会职能和责任。媒体应当通过自己的载体主动地做到让求助者为人所知,捐赠者为人所敬,慈善工作者为人所尊,慈善政策法规为人所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需要成本,这无可厚非。但在公益慈善宣传费用上应不应该给予必要的优惠或减免,这也是需要媒体认真考虑的。
筹募策划是筹募创新的一个重要选项。一个好的策划和创意,在筹募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筹募策划一个成功的“产品(品牌)”,一般应坚持四项原则:(一)从实际出发,根据求助群体的需要和捐赠者的能力所及设计“产品”;(二)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捐赠热情;(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信的预期效果;(四)有鲜明的行动口号和公开透明的运作流程。比如对儿童先心病的救治,一个早期的先心病患儿大概有一两万元,通过手术治疗即可恢复健康。而对一个困难家庭,这却是个天文数字。国内某慈善组织为此策划了“春蕾”行动,讲清了这一社会援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打动了捐赠人、募到了捐赠款,展示了捐赠成果和效益,效果就十分明显。
要坚持项目管理创新。慈善项目管理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那些困难群体的援助往往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项目实施来完成的。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实施科学有效可信的管理都是捐者和受捐者特别关注的。我们不仅要坚持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披露信息,更要坚持改革创新。
多样化是慈善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形式上可区分为扶贫、济困、助医、助学若干类;在具体援助救助的内容上也各不相同,有些以资金为主,有些以物资为主。医药和医疗仪器、器械等援助或救助虽属物资类,但在实施管理中与灾后重建医院、民房、学校等工程类项目就有很大不同。
基于上述特点,在项目管理创新上应当坚持贯彻这样一些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二是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在严格计划成本的前提下,追求效益最大化;四是在调研、评估、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审计、公示等各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化管理,问责制监督。
现代慈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毫无疑问它与其他事物一样尤其需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理念。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才能增强在实践中坚持创新的自觉性。
要坚持理论创新。如何对待慈善理论,当前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以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慈善理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慈善只是募些款物救助那些困难群体或个人的纯粹事务,无理论可言。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款物什么事也办不成。固然,慈善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后盾,但因此而否定慈善理论的作用却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认识既不利于慈善事业沿着科学健康的正确方向发展,也不利于调动捐赠者和慈善机构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无益于慈善文化的建树和普及。实践证明,认识和理解了的东西,人们在行动上才会更加主动、自觉。很难想象失去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会顺利地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看,诸如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处于何种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慈善自身的运行规律怎样?何种体制、方式和政策更适合中国本土慈善?等等。都迫切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回答。二是不顾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文化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外国的理论与模式。现代慈善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较早而且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其中有许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不排斥任何先进的东西,但我们不赞成的是言必称外国,全盘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以教条和浮躁的心态对待中国刚刚兴起的慈善事业,什么“慈善组织需与政府切割脱钩论”、“公募组织阻碍慈善发展论”、“中国企业家为富不仁论”等等,在客观上误导了民众,使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产生了迷盲。
理论创新如今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慈善理论的创立与创新绝不是单凭几个学者靠头脑想象和杜撰出来的,它必须也只能源于实践的积累和升华。依笔者所见,它至少应当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即:有利于借鉴消化外国的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有利于惠泽民生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创造文明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培植树立全民慈善意识,普及慈善文化。
要坚持体制、制度创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现代慈善从无到有在中国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历了几次大的自然灾难的考验和检验,充分证明:中国民间的慈善资源潜力巨大,中国人民的慈善热情不可漠视和低估,中国公募和非公募组织具有很强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公信力。任何人否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但我们并不应因此而掩饰它的不足和缺失。全国上千家慈善机构体制各异,发展很不平衡,表现良莠并存。有的建制、制度规范,队伍专业精干责任心强,组织力、动员力、公信力凸显,成绩突出;有的赶时髦挂牌子,人员不整,信心不足,干事不多;有的不讲政策缺乏公开透明,甚至存在个别腐败现象。这里既有体制问题,也有制度和人员调配及待遇问题。从着眼慈善事业持续发展考虑,体制、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从宏观方面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募组织和非公募组织并存发展的格局不会改变。但应当引入“慈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竞争机制。
对公募组织也要改变一种思维观念,不能因为它姓“公”就一定要走国家编制、国家拨款、国家任命干部的老路,甚至把它视同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不但容易失去慈善所固有的民间属性,对长远发展也不利。问题是现实中存在两种障碍:一是心理障碍。在一些慈善工作者的眼里看来,如果失去公务员的身份去慈善社团或基金会,社会地位将受到影响。其机构如果没有政府编制和政府职级,劝募没人理,说话没人听。涉及相关部门参与慈善,特别是媒体,其公权力在政府,一没钱二没权的社团往往无能为力。二是物质保障和待遇障碍。公募组织因无国家拨款,收入来源不但敏感且极不稳定,员工普遍待遇偏低,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捐赠者对慈善成本的认识差异等都直接影响慈善工作机构及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人才难留,专业难继的被动局面普遍存在。这些不利于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只能通过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去解决。
要坚持筹募方式和内容的创新。筹募,是现代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劝募、自捐和捐赠款物、资产接收管理是筹募的三大支点和要素。劝募在运作形式上通常多采取大型活动动员号召式劝募,群体小型聚会主题定向劝募,走访公关劝募,法定捐赠日如一日捐等集中劝募等等。在内容上又可以分为捐款、捐物、捐股权、捐劳务时间等等。特别在募捐形式上,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离不开媒体的支持与配合。媒体在慈善筹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对慈善发挥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这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使慈善这块人类心灵的净土更加圣洁。而鼓励、动员正确引导慈善,同样是媒体的一项社会职能和责任。媒体应当通过自己的载体主动地做到让求助者为人所知,捐赠者为人所敬,慈善工作者为人所尊,慈善政策法规为人所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需要成本,这无可厚非。但在公益慈善宣传费用上应不应该给予必要的优惠或减免,这也是需要媒体认真考虑的。
筹募策划是筹募创新的一个重要选项。一个好的策划和创意,在筹募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筹募策划一个成功的“产品(品牌)”,一般应坚持四项原则:(一)从实际出发,根据求助群体的需要和捐赠者的能力所及设计“产品”;(二)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捐赠热情;(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信的预期效果;(四)有鲜明的行动口号和公开透明的运作流程。比如对儿童先心病的救治,一个早期的先心病患儿大概有一两万元,通过手术治疗即可恢复健康。而对一个困难家庭,这却是个天文数字。国内某慈善组织为此策划了“春蕾”行动,讲清了这一社会援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打动了捐赠人、募到了捐赠款,展示了捐赠成果和效益,效果就十分明显。
要坚持项目管理创新。慈善项目管理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那些困难群体的援助往往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项目实施来完成的。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实施科学有效可信的管理都是捐者和受捐者特别关注的。我们不仅要坚持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披露信息,更要坚持改革创新。
多样化是慈善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形式上可区分为扶贫、济困、助医、助学若干类;在具体援助救助的内容上也各不相同,有些以资金为主,有些以物资为主。医药和医疗仪器、器械等援助或救助虽属物资类,但在实施管理中与灾后重建医院、民房、学校等工程类项目就有很大不同。
基于上述特点,在项目管理创新上应当坚持贯彻这样一些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二是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在严格计划成本的前提下,追求效益最大化;四是在调研、评估、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审计、公示等各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化管理,问责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