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为自己上不了理想的大学而决意复读,不管父亲怎样劝说我去读已录取我的师范大学,我都无动于衷。父亲没法,对我说:“这样吧,反正这大学是10月3号才开学,你先去做一个月的老师,如果觉得做老师行,你就去读师范大学,如果觉得做老师不行,你再选择回去复读也不迟。”在父亲的劝说下,那年8月底,我到一所乡村小学做了临时代课老师。
开学那天,我负责接收一年级的学生。整个上午,我仅接收到8名学生。眼看就到下班时间了,我刚想收拾东西下班,突然闯进来一个小男孩。他胖嘟嘟的黑脸上挂着笑,鼻子、额头上全是汗,头发有点过长,眉毛下忽闪着一双葡萄似的黑眼珠……
他看见我收拾东西,急忙摊开手掌,露出一张皱成团的纸币,气喘吁吁地说:“老……老师,我……读书!”我接过钱,摊开,是一张5元的纸币,纸币已湿。我问:“钱怎么湿了?”那男孩看了看钱,说:“是汗!”看我不解,他略带尴尬地解释:“我担心钱会掉,所以一路上用手紧攥着。”
小孩就是小孩,我笑了笑,然后掏出注册本帮小男孩登记注册,问:“你叫什么名字?”“大狗!”我看了看他,忍住笑:“我问的是姓名,是来学校用的名字,不是在家的小名。”小男孩一脸惘然。我继续开导:“姓名,就是你的姓加上你的名,比如,毛泽东,他姓毛,名泽东。你呢……”
“知道了,知道了,我姓陈,名大狗!”我的话还没说完,小男孩就抢着回答。陈大狗?这是什么名字?我傻愣了好几秒,才跟他说:“这样吧,我要下班了,你先回家问大人,问清楚你的名字叫什么,然后让你家人帮你把名字记在纸条上,下午再拿纸条给我。”小男孩咽了一下口水,还想说点什么,我把钱还给他,微笑着向门外摆了摆手,示意他走。他转过身,走了两步,马上又转了回来,把钱塞给我:“钱先放你这儿,我怕丢了。”
下午,我又陆续地接收了6名学生,可一直没见到这个叫陈大狗的小男孩。下午四点后,校园变得空旷起来。我在室内坐得闷,开始在走廊上走动。一个小人影越来越近,是陈大狗!他一路小跑着过来。
跑到我面前,他半弯着腰,双手叉着膝盖,气喘吁吁地说:“老……老师,我阿婆(奶奶)说了,联系不上我外出打工的爹……她也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让你先叫我陈大狗。”
看着眼前这个憨憨的小男孩,我心里有些发酸。我说:“好吧,我先帮你登记作‘陈大狗’,等联系上你爹,我再帮你改过来。”通过登记,我得知陈大狗今年8岁,他家在鸡冠屯,鸡冠屯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小村子,有8里地远。为了弄清自己的名字,他今天竟多跑了16里路,我开始责备起自己来。
开学第一天,我边点名边按孩子的身高指定座位。为了不让学生笑话“陈大狗”这个名字,我点完最后一个叫李大兵的孩子后,就对陈大狗说:“你跟李大兵同桌吧。”陈大狗愣了下,然后大声地说:“老师,我有名字了,我叫陈大兵!”“你不是叫大狗吗?怎么见人家叫李大兵你也叫大兵了?”有个小男孩站起来大笑着问,其他孩子“哄”地一声就笑开了。陈大狗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争辩着说:“我也有名字,我爹回电话说了我叫陈大兵!”说完,眼里噙着泪,祈求般地看着我。
我愣了下,赶紧肯定:“对,他叫陈大兵,我忘记读他名字了!”说完,我扬了扬手里的注册本。
后来,大家都叫他陈大兵。可我一直没弄清楚,这名字到底是联系上他爹给取的,还是真如同学所说他临时应急给自己起的。接下来繁忙的教学工作让我慢慢地忘记了这事。
9月底的最后一天,陈大兵没来学校。放晚学后,我骑车去鸡冠屯看他。经由村民指引,我找到了他家。我看见陈大兵背着个孩子在收谷子,我叫了声:“陈大兵!”他转身看见我,手里的扫把立马掉到地上,吃惊地叫道:“老……老师!”然后冲着屋里喊,“阿婆,我的老师来了!”接着,一个老婆婆颤巍巍地拿着火钳跑了出来,看见我,忙叫道:“老师,你怎么来了?”然后大声张罗吩咐:“二狗,拿张凳子出来给大狗的老师坐!三狗,你端碗水出来给大狗的老师喝!大花,看看灶里的火熄了没有!”
坐下后,我才发现身边一下子出现了5个小孩,陈大兵最大,他背上的最小。老婆婆看见我惊讶的表情,苦笑着说:“没法,他们的爹娘都外出打工,孩子生出来就交给我和他阿公(爷爷)。这不,忙秋收了,大狗也去不了学校,得在家晒谷子和照看二花。”我说:“再忙也不该影响孩子学习,实在不行,可以叫他们的爹娘回来帮忙啊?”
老婆婆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老师,不怕你笑话,我三个儿子有两个不识字,打的都是苦力工,一来一去得花不少钱呀。再说,自从大狗他娘走了后,大狗他爹已经四年没回家了。大狗都上学了,连名字都没法给起一个,我没文化,就管孙子叫狗儿,孙女叫花儿……”说完,拉起衣角擦眼泪。
“阿婆,你别哭,我有名字了,我叫陈大兵!还是老师给起的呢!”陈大兵说完看着我。我发愣地看着陈大兵,原来这名字真是他根据同桌李大兵给自己起的呀。老婆婆怀疑地看着我问:“是吗?”我猛地点了点头。老婆婆就对我一个劲儿道谢。
离开鸡冠屯,我作出了一个郑重的决定:上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乡镇教书,并且一教就是18年。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将教师作为事业的人的故事。而我做教师,不为别的,就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幼有所教,让他们人人都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让他们以后能为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名字……18年来,我拒绝跟随父母搬迁去广东,也拒绝了一切调动,一直坚守在偏远的乡村学校。(责编 秦越霞)
开学那天,我负责接收一年级的学生。整个上午,我仅接收到8名学生。眼看就到下班时间了,我刚想收拾东西下班,突然闯进来一个小男孩。他胖嘟嘟的黑脸上挂着笑,鼻子、额头上全是汗,头发有点过长,眉毛下忽闪着一双葡萄似的黑眼珠……
他看见我收拾东西,急忙摊开手掌,露出一张皱成团的纸币,气喘吁吁地说:“老……老师,我……读书!”我接过钱,摊开,是一张5元的纸币,纸币已湿。我问:“钱怎么湿了?”那男孩看了看钱,说:“是汗!”看我不解,他略带尴尬地解释:“我担心钱会掉,所以一路上用手紧攥着。”
小孩就是小孩,我笑了笑,然后掏出注册本帮小男孩登记注册,问:“你叫什么名字?”“大狗!”我看了看他,忍住笑:“我问的是姓名,是来学校用的名字,不是在家的小名。”小男孩一脸惘然。我继续开导:“姓名,就是你的姓加上你的名,比如,毛泽东,他姓毛,名泽东。你呢……”
“知道了,知道了,我姓陈,名大狗!”我的话还没说完,小男孩就抢着回答。陈大狗?这是什么名字?我傻愣了好几秒,才跟他说:“这样吧,我要下班了,你先回家问大人,问清楚你的名字叫什么,然后让你家人帮你把名字记在纸条上,下午再拿纸条给我。”小男孩咽了一下口水,还想说点什么,我把钱还给他,微笑着向门外摆了摆手,示意他走。他转过身,走了两步,马上又转了回来,把钱塞给我:“钱先放你这儿,我怕丢了。”
下午,我又陆续地接收了6名学生,可一直没见到这个叫陈大狗的小男孩。下午四点后,校园变得空旷起来。我在室内坐得闷,开始在走廊上走动。一个小人影越来越近,是陈大狗!他一路小跑着过来。
跑到我面前,他半弯着腰,双手叉着膝盖,气喘吁吁地说:“老……老师,我阿婆(奶奶)说了,联系不上我外出打工的爹……她也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让你先叫我陈大狗。”
看着眼前这个憨憨的小男孩,我心里有些发酸。我说:“好吧,我先帮你登记作‘陈大狗’,等联系上你爹,我再帮你改过来。”通过登记,我得知陈大狗今年8岁,他家在鸡冠屯,鸡冠屯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小村子,有8里地远。为了弄清自己的名字,他今天竟多跑了16里路,我开始责备起自己来。
开学第一天,我边点名边按孩子的身高指定座位。为了不让学生笑话“陈大狗”这个名字,我点完最后一个叫李大兵的孩子后,就对陈大狗说:“你跟李大兵同桌吧。”陈大狗愣了下,然后大声地说:“老师,我有名字了,我叫陈大兵!”“你不是叫大狗吗?怎么见人家叫李大兵你也叫大兵了?”有个小男孩站起来大笑着问,其他孩子“哄”地一声就笑开了。陈大狗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争辩着说:“我也有名字,我爹回电话说了我叫陈大兵!”说完,眼里噙着泪,祈求般地看着我。
我愣了下,赶紧肯定:“对,他叫陈大兵,我忘记读他名字了!”说完,我扬了扬手里的注册本。
后来,大家都叫他陈大兵。可我一直没弄清楚,这名字到底是联系上他爹给取的,还是真如同学所说他临时应急给自己起的。接下来繁忙的教学工作让我慢慢地忘记了这事。
9月底的最后一天,陈大兵没来学校。放晚学后,我骑车去鸡冠屯看他。经由村民指引,我找到了他家。我看见陈大兵背着个孩子在收谷子,我叫了声:“陈大兵!”他转身看见我,手里的扫把立马掉到地上,吃惊地叫道:“老……老师!”然后冲着屋里喊,“阿婆,我的老师来了!”接着,一个老婆婆颤巍巍地拿着火钳跑了出来,看见我,忙叫道:“老师,你怎么来了?”然后大声张罗吩咐:“二狗,拿张凳子出来给大狗的老师坐!三狗,你端碗水出来给大狗的老师喝!大花,看看灶里的火熄了没有!”
坐下后,我才发现身边一下子出现了5个小孩,陈大兵最大,他背上的最小。老婆婆看见我惊讶的表情,苦笑着说:“没法,他们的爹娘都外出打工,孩子生出来就交给我和他阿公(爷爷)。这不,忙秋收了,大狗也去不了学校,得在家晒谷子和照看二花。”我说:“再忙也不该影响孩子学习,实在不行,可以叫他们的爹娘回来帮忙啊?”
老婆婆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老师,不怕你笑话,我三个儿子有两个不识字,打的都是苦力工,一来一去得花不少钱呀。再说,自从大狗他娘走了后,大狗他爹已经四年没回家了。大狗都上学了,连名字都没法给起一个,我没文化,就管孙子叫狗儿,孙女叫花儿……”说完,拉起衣角擦眼泪。
“阿婆,你别哭,我有名字了,我叫陈大兵!还是老师给起的呢!”陈大兵说完看着我。我发愣地看着陈大兵,原来这名字真是他根据同桌李大兵给自己起的呀。老婆婆怀疑地看着我问:“是吗?”我猛地点了点头。老婆婆就对我一个劲儿道谢。
离开鸡冠屯,我作出了一个郑重的决定:上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乡镇教书,并且一教就是18年。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将教师作为事业的人的故事。而我做教师,不为别的,就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幼有所教,让他们人人都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让他们以后能为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名字……18年来,我拒绝跟随父母搬迁去广东,也拒绝了一切调动,一直坚守在偏远的乡村学校。(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