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内容至广至大,因而生活也是一种广泛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扩大了生活的场景和教育的视野,强调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绝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作为语文教师,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批阅学生的作文,因为翻开学生作文,不是雪夜上医院就是雨中送伞,不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头发又白了,要么随意拿一句什么话作题记。如果你只看一篇这样的作文,感觉还可以,如果你看到几十篇,甚至几百篇这样的作文呢?作文,真是难为了学生,也摧残了教师。
   学生作文最集中的几个问题是:选材千篇一律,不典型;布局杂乱无章,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贫乏,没有生命力;语无伦次,表达欠准确生动。固然,写作有技巧的问题,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广泛的阅读,缺乏敏锐的观察,缺乏知识的积累,最主要的是缺乏对生活的独到感悟。
   在写作上,我比较喜欢“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特别是清代袁枚的“性灵说”对我影响较大。既然诗是由情而生的,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才是“诗之本”。为诗为文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真情实感,空洞地堆砌材料,永远不会有生命力。要写出这“真性灵”,就得让学生去贴近生活,要求学生选材上追求“真”。
   选材,切忌追求深、远、大,要选择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生活和写作也是分不开的,因为受条件限制,学生获得的资料都是第二、第三手资料,要么道听途说,要么是网络流传或者是书报刊载的,并非学生自己动脑选择、组织材料。如果一味地追求立意高远、深刻,而把眼光盯在自己不熟悉、没有切身体验的事物上,作文往往写得假、大、空。“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也要去“读”。“读”得细致,酸甜苦辣都能入文,人物情景皆可成章。虽然学生生活的空间小,但是越是生活中的小事,越是典型的材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素材,往往能以小见大。身边的小事,往往更显得亲切,因为亲历,更容易写出动人之处。比如关于“爱”“真情”的话题,有个学生写自己的青春叛逆,与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妈妈因找不到孩子而痛不欲生,这样的生活插曲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与形式,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阅读是学生很个性化的行为,不是教师的分析能够代替的行为,因此,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加强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以及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我认为不妨从拓宽生活面,加深生活体验方面进行尝试,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因此我试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另外,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探索、思考,磨砺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情感价值取向。这些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理性思考、情感、观念的价值取向,将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中。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文本信息激活这些潜在的知识系统时,学生便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義建构。
   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学生情感,内化了学生品质,生成了大量“财富”。读书刺激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完善了写作的空白。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引导的作用,学生对写作的恐惧需要教师来疏导,对写作的激情需要教师去点燃。从阅读教学中引出写作方法,从生活的点滴里引发学生的思考。
   写作便是在书的海洋里汲取精华,在平静的生活里寻求灵感,从细微处入手,让真性情在文中自然流淌,在一行行文字中展现出一个个真我。
其他文献
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再度与我们相伴。天空降下黑色帷幕,此时,我们的圆月姑娘披上她钟爱的银白色外袍登上舞台,将如墨般的天幕照亮,让星星女孩们都黯然失色,自觉离场,将舞台留给她一人。圆月姑娘感激着她们的善意,借着这场个人秀把她最真挚的祝福洒向人间,送到我们的内心。   晚风徐来,我倚楼望月,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我不禁在想,我心中的那轮明月,她,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她也许是一位遥寄情思的使者。她用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信息化社会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阅读教学要讲究生动性   在网络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使语文教材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课文中所涉
期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师生要实现有效沟通,活跃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那么,有哪些具体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呢?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微笑教学法   情绪是会传染的,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就变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带着积极的心态和微笑的姿态走进教室,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愉悦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期刊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师生的心田,于是我们终于拥有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一、在阅读中放飞理想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而新课标注重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并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特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在阅读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要求中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一种主动的活动。语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关注学生人性,尊重学生个性   语文教
期刊
其实,我在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有几分好奇与期待的,因为我认为写20世纪儿童的生活是很难的。   当我读完之后,立刻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不论是桑桑还是杜小康,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都承受了超越他们这个年龄的事。桑桑最开始的时候还平安无事,但在上六年级时,一场大病使他有了一些消极的想法:“我会不会突然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未完成。”虽然最后在父亲桑乔的不懈努力和一位老医生的帮助下侥幸活
期刊
一、看法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   看法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争议事件为材料,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步骤:   第一步:读懂。认真读材料,弄清每则材料或该材料表述的内容,勾画关键词。   第二步:筛选。结合材料内容,筛选信息。   第三步:比较。比较各个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挖掘其核心内涵,选择一个
期刊
叶嘉莹先生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由此,在课上对古典诗歌阅读单元拓展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初探。   一、拓展阅读阔视野   1.精选篇目,纵横拓展。针对古典诗歌单元任务要求,教师精选体现家国情怀的经典诗歌作品20篇和基于同一个作者(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文5篇进行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装订成册,分发给学生,方便学
期刊
一、叙事型单材料作文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写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这样分析看来,江苏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