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还会有婚姻吗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0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美国的一个研究中心做了关于幸福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人的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财富和婚姻,这证明婚姻家庭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假如有一天,婚姻制度突然取消了,你会怎么办?
  80多年前的某一天,即1926年7月24日,英国一位女权主义者与十几位社会名流在沙龙相聚,她突发奇想,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100年后婚姻会变成什么样子?
  本来冷清的聚会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那时有些家庭男女地位可能发生置换,精明能干的妻子出外赚钱养家,脾气好的丈夫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还有的说:那时婚姻这种形式变得不重要,会有更多人选择同居或试婚,作为婚姻生活的前奏或替代。其他几位客人也一致认为,未来婚姻生活会变得更加宽松,离婚会变得更加容易,成本不像现在这么高,那时的夫妻不会因为迫于法律或舆论的压力而维持一个没有感情的婚姻。
  现在,时光流过80载,这些英国名流绅士的话大都应验了,婚姻不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名分、贞洁这些至高无上的观念如今已成了古董,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同居、试婚、艳遇,像互联网一样遍地开花。不过8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越来越远离传统、日趋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照此下去,再过100年,婚姻会变成什么样子?
  著名女作家王海翎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我觉得婚姻制度应该会消失,在历史上一夫一妻制,是诸多不完美男女性关系中相对完美的,它出现的时间不长,应该只是一个阶段”。许多人认为,随着现代人的经济独立,婚姻也相应地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婚姻这种形式太束缚人,迟早会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不婚族,合则聚,不合则分。还有的人更极端,认为应该像原始部落那样群婚,或像摩梭族那样走婚。
  英国科学家罗宾·贝克更是写了一本令人惊骇不已的书——《未来的性》。在这本书里,罗宾·贝克对未来人类的性活动、产生后代的方式以及家居模式作了展望,在他的构想里,已经没有婚姻这东西了。
  A. 克隆、体外受精、代孕和亲子鉴定等技术普遍得到使用。
  B. 付得起钱的男人和女人,一到成年就把输精管和输卵管结扎起来,使性和生育彻底分开,以避免不小心弄出个孩子,付一大笔抚养费的风险。
  C. 如果一个男人想要孩子,他就上网,到卵子库里去买一个他满意的卵子;反之,如果一个女人想要孩子,她既可以通过网络买精子,用来让自己的卵子受精,也可以克隆一个孩子。
  D. 这样,每个男人和女人,都有能力单独得到“孩子”。
  E. 每个单独带着孩子的男人或女人,总免不了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成年人们往往找伴同居在一起,以便相互间有个照应——当一个人出去与情人约会时,另一个人可以留在家中照料所有的孩子。
  F. 为了保持与情人的长久关系,两个相爱的人不应该住在一起。
  ……
  这样的设想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和心理承受能力,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些设想在将来可能成为现实。总有一天,人们会像接受避孕套一样接受克隆技术,因为谁也阻挡不了它将被普遍应用于人类自身的前景。
  将来,有一天,人们只要能够如己所愿地抱上孙子(孙女),人们还会不会要求自己的儿女非要结婚呢?同样的,将来有一天,人们只要能够如己所愿地生下儿子(女儿),人们还会不会非要结婚呢?
其他文献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甚至有大学教授说:“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震撼心灵的《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感受到了高尚人格的力量: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
期刊
我的营销导师告诉过我,要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一定要找到决定销售成败的最关键的人。   我的第一家准客户是一家网络公司,决定是否购买我产品的人是这家公司事业发展部的许主任。   我打电话过去,接线员是一个低沉的男中音:“许主任不在,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可以代为向许主任转达!”   我不相信一个接线员对我的销售会起什么作用,毫无疑问,我不想在他身上浪费口舌。“那我等一会儿再打过来。”我挂断了电
期刊
他是偶像,当之无愧。看看那些千挑万选出来的伴舞演员就知道了,当他们得知自己将获得与迈克尔·杰克逊同台演出的机会时,眼睛里放出的光芒挡也挡不住。在这个为伦敦演唱会而临时组建的团队里,迈克尔是绝对的领导者,所有人都崇拜他、信任他,将他视为精神领袖。  可统领百十来人的队伍毕竟是件困难的事,也不是每个偶像都能成为领袖。我们听过太多故事,因为某个人,大家兴冲冲地凑在一起,没多久便分崩离析,闹到最后甚至连朋
期刊
在北京大学宣布全国39所中学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后仅一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匡超就已经被确定为该校的推荐人选。这个17岁的年轻人面对媒体侃侃而谈,挥动着手臂,还时不时地挑挑眉毛。“我觉得自己的出生不是偶然的,”匡超说,“说不定历史选择了我,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从外表上看,这个突然出名的男生与普通中学生没什么差别。他有些挑食,但一顿至少要吃4两米饭。他有着阿凡提式的大鼻子,架
期刊
话说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因生活所迫要辍学。胡适得知后,表示一定会资助他,要他继续学业。开学前,胡适将此事交代给夫人江冬秀,自己出差去了,回来却发现夫人根本没给学生交学费,夫人说照胡适这个资助法,他早晚有一天得靠别人资助。胡适大怒,要与她离婚。后来经人协调,二人达成协议:今后,只要胡适资助学生或有困难的人,江冬秀都要无条件照办;而胡适不得喜新厌旧,抛弃发妻。二人遂得以白头偕老。    预支
期刊
育志小学    进小学的印象我到今天还记得,那时刚刚开始创办新式小学,听说已经创办了两个学校,我们这个小学是第三个。这个小学原来是一个庙,把庙收拾收拾,就成了小学。那个房子里面都是麻雀窝,麻雀多得不得了。小学生很淘气的,我们下了课,搞一个梯子爬上去,把麻雀蛋拿出来,吃了。麻雀就在那儿飞,一边飞,一边骂我们。  那时的小学是男生女生分开的,一进门,女生在女生部,男生在男生部。上课,课堂里一排排的座位
期刊
外公尼拜肯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这尤其体现在他搞的那些恶作剧上。每当此时,他都会开怀大笑,魁梧的身板随着笑声抖动,还要貌似无辜地扮出惊讶状,嚷道:“哦,就是这样子嘛!”可是也曾经有一个寒冷的星期六,在芝加哥市中心,外公感觉老天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笑不出来了。  这一天有点特别,他所属的教堂有一批衣服要发往中国的一家孤儿院。外公是木匠出身,理所当然就担负了赶制箱子的任务。在回家的路上,他想起了眼镜,就把
期刊
翻译是双向的,无非是中译外和外译中两种,译者可以是谙外文的中国人,也可以是懂中文的外国人。但翻译并不单是文种间的转换,更麻烦的是牵涉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比文字翻译本身要复杂得多。    难道你家里没有镜子    外国人翻译中文时的困难除中文本身以外,还有中国历史风俗习惯的障碍。中文的口语、成语,字面上很好懂,译起来却容易出错。如中国人很习惯的“一诺千金”,外国人译成的外文,转译回来,便成了“只
期刊
班塔是世界萨达(在印度等国,萨达就是愚人、笨蛋的代名词)协会的会长。这段时间,所有的萨达都希望他能够出面,出去看看到底是谁写了那些嘲笑萨达的“愚人笑话”,并停止对他们的人身攻击。班塔知道这是自己份内的事,便欣然同意了。  经过几个月调查,班塔发现,写这些愚人笑话的人也是一名萨达,他的名字叫辛格。班塔来到辛格的家,劈头盖脸地质问他为什么要写那些愚人笑话,将萨达们描写成了笨蛋,并要求他马上停止这种无聊
期刊
有人说,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寻找幸福。连自杀者也是寻找幸福者,或者说其人觉得活着不幸,便企图以自杀来解脱。有时,即使是幸福的人,也是如此的无助。   那么不幸者呢?如果一个人遭遇了不幸,其本能就是摆脱不幸。但是,如果某种不幸,犹如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这个人倾家荡产去求医问药,即使得救,结果还是留下永不能消除的病根。这样的人,如果还要遭遇人间的冷眼与谴责,我们是否会觉得怪异呢?  比如,一对恋人,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