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语文网络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建设好网络课程需要一个好的模板系统和对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以及体现网络特色的反应机制。网络课程的建成,在课堂与网络的互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成果明显。网络课程建设要精益求精,须克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网络课程建设 信息素养 教学效率
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重视不够、课时量少、手段单一、效率低下等通病。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已成为解决这些通病的共识。但目前连篇累牍的教改论文,都聚焦在课堂上,对于课外辅助和延伸的探讨文章则是寥寥无几。笔者本学期参与了基于现代技术的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将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现在的课堂教学,不用PPT,而单纯使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情况已十分鲜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运用是大势所趋,笔者深感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客观存在。技术只有辩证运用,因势利导,才会发挥它应有的最佳效应。
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加强以ppt的制作为核心的技术研究,尽量让多媒体带来的冲击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另一方面,我也在教学中深感技术双刃剑的犀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果听任技术手段炫人耳目,这必将使文学本身的品味空间挤压到无形,将教师本身的魅力展示消解,喧宾夺主,事实上给教学带来严重的损伤。甚至我有点固执地认为,这些年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单一化、平面化、程序化等毛病,与PPT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泛滥运用是互为因果的。如何让技术在教学中维持平衡,让它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我思考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尽量回到原位,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激情讲授的感染力、师生互动的亲和力、现场机智的思考力,多媒体技术仅成为这生动锦绣上添加的一朵小花而已;而现代技术最佳辅助效果呈现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网络课堂的建设正是体现这一特征的生动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重视网络课堂建设,专门设有课程模板和系统,这给我建设大学语文网络课堂带来了极大方便。首先,我针对教学实际,利用平台,按照简单易操作的原则,设置好课堂项目。开设的节点有“公告”、“作业”、“答疑”、“讨论”、“图书资源”、“网络资源”、“课件与教案”、“习题库”、“创作园地”、“授课录像”、“教学大纲”、“师生交流”等。分别从教学管理、自主学习、交流探讨三方面体现逻辑和层次,涵盖教学内容。
其次,按照围绕课堂教学核心、网络课堂辅助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补充各节点的材料。我们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代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这就牵涉到大量的古代文学和文化知识,但在短短的32个课时内能介绍的毕竟极其有限。因此,我就在“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中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适合的电子教材上传,将“国学网”、“大语在线”、“中国文学网”等介绍给学生。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聚精会神思考,因此做笔记这环节相对削弱。为弥补此不足,我课后都会将主要内容做成相对生动的课件,连同教案一并上传,使学生借此补充课堂笔记,并收到温故知新的功效。为使学习目的明确,考试能早做准备,一开学我便将教学大纲和往年的试题和相关习题上传,使学生胸中有数,做到未雨绸缪了。为弥补教材中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不足,我还在相关栏目中上传了一些经典的作品和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师生交流”中还设有“读现代名家作品,品现实社会人生”的专栏,共同交流阅读心得和看法。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平等性、民主性、包容性的功用,让群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在交流和讨论中取长补短,会通众说,增益其所不能,提高自学效率。同时也通过师生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反馈机制,践行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以往布置作业都是用练习本,现在都布置在网上完成,生态、环保又有趣味。“讨论题”和“师生交流”栏目,师生均平等参与,相互诘难,认识自然在思考和辩论中提升了境界。无论是作业、讨论还是交流,题目设置都要符合网络开放的特点,有选择的余地。回答起来均能有话可说,弹性和张力很大。在布置题目时,我至少做到二选一,学生挑选自己最顺手的那道做。完成时间尽可能设置长些,两个月内能完成就行,给学生以充分支配时间和提高答题质量的机会。出题要有协商探讨的性质,如“你认为项羽该不该渡乌江”、“秦晋殽之战中秦军为何失败”、“结合杨玉环和陈圆圆的人生遭遇,请你批驳红颜祸水论的荒谬”等。“师生交流”中我设置的题目为“你认为大学语文该怎样教”、“结合本专业,谈谈你对学习大学语文功用的认识”等。这些具有话题性质的题目,最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回答起来异常活跃,时有耳目一新的观点令人振奋。
总之,网络课堂建设的主动权在老师,出发点和归结点在学生。把握这一不可动摇的法则,建设的过程就都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不失时机地将技术规范好、引导好、设计好,使之符合教学的整体需要。
二
网络课堂在建设和运用过程中尽心尽职地扮演了教学辅导员的角色,这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境界,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首先,由于网络课堂定位明确,课堂和网络各司其职成为现实,两者形成了良性、持续的互动。网络课堂将很大一部分内容承接转移,相当于教学的储藏库。它减轻了课堂的负担,课堂教学精讲、深讲因此成为可能。过去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多读的名篇,此时获得了更多的朗读和吟诵的机会;老师也有更多地展示自身才华和功力的机会,例如书法艺术、姿态语言、互动机智、激情口才……从技术束缚中走出来的自由教师,魅力如江水无穷无尽;学生以听课为主而不是做笔记的奴隶,快乐和才情很容易和他们不期而遇,师生之间更多的共鸣一定让课堂流连忘返;不再蜻蜓点水般地面面俱到,而是不吝在课堂上将某一问题深入下去,犹如探宝龙宫,移步换景,各臻其妙。世界因为有了深度,风光自然与众不同。总之,让更多的现代技术元素在网络课堂中争奇斗艳,让更多的传统教法回归课堂本身,两者高度默契,相辅相成,各擅其长。教学过程有序而自然,讲授和自学无缝对接,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定位是准确而又高效的。 其次,网络课堂的投入运用,节省了许多人工劳动,加强了教学管理。从老师一方看来,教研组所有的活动都在公告中宣示,只要定期上网,就免去了人工通知的繁琐。作为集体备课的结晶,课件和教学大纲能做到统一和个性的结合,上传到网络上,可以供师生品鉴。为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还要求每位任课老师上传至少两堂课的录像,师生均可以评头论足,这比传统的教研活动来得直观、生动、有效。老师参与的交流活动、作业批改等都被电脑自动记录在案,这也是计算老师劳动量的重要依据。师生交流中提出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可以让老师直接反馈,即时性非常明显。从学生一方来看,他参与的全部活动通过电脑记录同样一目了然。透过他的点击偏好、疑问提出、作业完成、讨论参与、交流程度等,老师完全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大致情况,成为平时成绩给定的参考数据。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让学生相互看到作业和发言情况,相互学习和评点变得简捷流畅,这也是传统批改作业无法比拟的。
最后,参与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培养了师生协同合作精神,而且大大提升了师生信息素养。除非制作精品课的需要,否则绝大部分老师除了制作PPT和音频技术外,很少有人去对网络课堂进行综合建设。与个人技术不同,网络课堂的建设不只是技术的汇合,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电脑的普及,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对教育技术平台操作得心应手。尤其是入校门不久的大学生,其实对通过电脑来进行课程学习远不如他们玩游戏那般熟悉。通过网络平台的课程学习,他们逐渐懂得电脑是学习方法、信息获取、反馈测评等重要工具,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接受这种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从技术到观念,这就是信息素养奠定的核心过程。工具改变世界,这当中当然体现有改变思想观念的题中之意。要与时俱进,信息素养人人必备,因为这是未来人们迎接挑战必需的基本素质。
网络课程建设呈现的这些效果,很多是超出预期的,这说明现代科技无处不在的效率和魅力。以网络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的效果就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相互促进和显现的。
集教研组之力建设大学语文网络课堂,毕竟在我校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尽管成效差强人意,但要更上层楼,理所当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现在建设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课堂建设毕竟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劳力,能否年年坚持办下去,这考验着我们的毅力和敬业精神;二是毕竟我们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在网络技术和动手能力上的不足几乎是天生的,要尽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需要通过培训和不断实践来实现,而这方面的机会不是特别垂青于我们;三是反馈测评系统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学生打开网页不看不思考,只赚取在线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诚信在教学中也存在危机;四是在技术制作方面往往因为资金缺乏而捉襟见肘,甚至止步不前,因此很难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要克服这些困难,毋庸置疑需要得到学校各层面的广泛支持。我们定会尽己之力,在实践中学习,争取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能如愿完美结合。让传统和现代教学艺术在课堂内外中交相辉映,让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长空中比翼双飞,我想这也一定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孜孜以求的境界,愿以此共勉。
基金来源:浙江农林大学精品课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学”,编号:2013100010/09。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网络课程建设 信息素养 教学效率
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重视不够、课时量少、手段单一、效率低下等通病。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已成为解决这些通病的共识。但目前连篇累牍的教改论文,都聚焦在课堂上,对于课外辅助和延伸的探讨文章则是寥寥无几。笔者本学期参与了基于现代技术的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将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现在的课堂教学,不用PPT,而单纯使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情况已十分鲜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运用是大势所趋,笔者深感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客观存在。技术只有辩证运用,因势利导,才会发挥它应有的最佳效应。
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加强以ppt的制作为核心的技术研究,尽量让多媒体带来的冲击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另一方面,我也在教学中深感技术双刃剑的犀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果听任技术手段炫人耳目,这必将使文学本身的品味空间挤压到无形,将教师本身的魅力展示消解,喧宾夺主,事实上给教学带来严重的损伤。甚至我有点固执地认为,这些年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单一化、平面化、程序化等毛病,与PPT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泛滥运用是互为因果的。如何让技术在教学中维持平衡,让它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我思考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尽量回到原位,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激情讲授的感染力、师生互动的亲和力、现场机智的思考力,多媒体技术仅成为这生动锦绣上添加的一朵小花而已;而现代技术最佳辅助效果呈现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网络课堂的建设正是体现这一特征的生动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重视网络课堂建设,专门设有课程模板和系统,这给我建设大学语文网络课堂带来了极大方便。首先,我针对教学实际,利用平台,按照简单易操作的原则,设置好课堂项目。开设的节点有“公告”、“作业”、“答疑”、“讨论”、“图书资源”、“网络资源”、“课件与教案”、“习题库”、“创作园地”、“授课录像”、“教学大纲”、“师生交流”等。分别从教学管理、自主学习、交流探讨三方面体现逻辑和层次,涵盖教学内容。
其次,按照围绕课堂教学核心、网络课堂辅助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补充各节点的材料。我们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代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这就牵涉到大量的古代文学和文化知识,但在短短的32个课时内能介绍的毕竟极其有限。因此,我就在“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中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适合的电子教材上传,将“国学网”、“大语在线”、“中国文学网”等介绍给学生。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聚精会神思考,因此做笔记这环节相对削弱。为弥补此不足,我课后都会将主要内容做成相对生动的课件,连同教案一并上传,使学生借此补充课堂笔记,并收到温故知新的功效。为使学习目的明确,考试能早做准备,一开学我便将教学大纲和往年的试题和相关习题上传,使学生胸中有数,做到未雨绸缪了。为弥补教材中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不足,我还在相关栏目中上传了一些经典的作品和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师生交流”中还设有“读现代名家作品,品现实社会人生”的专栏,共同交流阅读心得和看法。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平等性、民主性、包容性的功用,让群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在交流和讨论中取长补短,会通众说,增益其所不能,提高自学效率。同时也通过师生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反馈机制,践行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以往布置作业都是用练习本,现在都布置在网上完成,生态、环保又有趣味。“讨论题”和“师生交流”栏目,师生均平等参与,相互诘难,认识自然在思考和辩论中提升了境界。无论是作业、讨论还是交流,题目设置都要符合网络开放的特点,有选择的余地。回答起来均能有话可说,弹性和张力很大。在布置题目时,我至少做到二选一,学生挑选自己最顺手的那道做。完成时间尽可能设置长些,两个月内能完成就行,给学生以充分支配时间和提高答题质量的机会。出题要有协商探讨的性质,如“你认为项羽该不该渡乌江”、“秦晋殽之战中秦军为何失败”、“结合杨玉环和陈圆圆的人生遭遇,请你批驳红颜祸水论的荒谬”等。“师生交流”中我设置的题目为“你认为大学语文该怎样教”、“结合本专业,谈谈你对学习大学语文功用的认识”等。这些具有话题性质的题目,最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回答起来异常活跃,时有耳目一新的观点令人振奋。
总之,网络课堂建设的主动权在老师,出发点和归结点在学生。把握这一不可动摇的法则,建设的过程就都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不失时机地将技术规范好、引导好、设计好,使之符合教学的整体需要。
二
网络课堂在建设和运用过程中尽心尽职地扮演了教学辅导员的角色,这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境界,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首先,由于网络课堂定位明确,课堂和网络各司其职成为现实,两者形成了良性、持续的互动。网络课堂将很大一部分内容承接转移,相当于教学的储藏库。它减轻了课堂的负担,课堂教学精讲、深讲因此成为可能。过去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多读的名篇,此时获得了更多的朗读和吟诵的机会;老师也有更多地展示自身才华和功力的机会,例如书法艺术、姿态语言、互动机智、激情口才……从技术束缚中走出来的自由教师,魅力如江水无穷无尽;学生以听课为主而不是做笔记的奴隶,快乐和才情很容易和他们不期而遇,师生之间更多的共鸣一定让课堂流连忘返;不再蜻蜓点水般地面面俱到,而是不吝在课堂上将某一问题深入下去,犹如探宝龙宫,移步换景,各臻其妙。世界因为有了深度,风光自然与众不同。总之,让更多的现代技术元素在网络课堂中争奇斗艳,让更多的传统教法回归课堂本身,两者高度默契,相辅相成,各擅其长。教学过程有序而自然,讲授和自学无缝对接,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定位是准确而又高效的。 其次,网络课堂的投入运用,节省了许多人工劳动,加强了教学管理。从老师一方看来,教研组所有的活动都在公告中宣示,只要定期上网,就免去了人工通知的繁琐。作为集体备课的结晶,课件和教学大纲能做到统一和个性的结合,上传到网络上,可以供师生品鉴。为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还要求每位任课老师上传至少两堂课的录像,师生均可以评头论足,这比传统的教研活动来得直观、生动、有效。老师参与的交流活动、作业批改等都被电脑自动记录在案,这也是计算老师劳动量的重要依据。师生交流中提出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可以让老师直接反馈,即时性非常明显。从学生一方来看,他参与的全部活动通过电脑记录同样一目了然。透过他的点击偏好、疑问提出、作业完成、讨论参与、交流程度等,老师完全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大致情况,成为平时成绩给定的参考数据。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让学生相互看到作业和发言情况,相互学习和评点变得简捷流畅,这也是传统批改作业无法比拟的。
最后,参与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培养了师生协同合作精神,而且大大提升了师生信息素养。除非制作精品课的需要,否则绝大部分老师除了制作PPT和音频技术外,很少有人去对网络课堂进行综合建设。与个人技术不同,网络课堂的建设不只是技术的汇合,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电脑的普及,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对教育技术平台操作得心应手。尤其是入校门不久的大学生,其实对通过电脑来进行课程学习远不如他们玩游戏那般熟悉。通过网络平台的课程学习,他们逐渐懂得电脑是学习方法、信息获取、反馈测评等重要工具,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接受这种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从技术到观念,这就是信息素养奠定的核心过程。工具改变世界,这当中当然体现有改变思想观念的题中之意。要与时俱进,信息素养人人必备,因为这是未来人们迎接挑战必需的基本素质。
网络课程建设呈现的这些效果,很多是超出预期的,这说明现代科技无处不在的效率和魅力。以网络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的效果就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相互促进和显现的。
集教研组之力建设大学语文网络课堂,毕竟在我校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尽管成效差强人意,但要更上层楼,理所当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现在建设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课堂建设毕竟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劳力,能否年年坚持办下去,这考验着我们的毅力和敬业精神;二是毕竟我们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在网络技术和动手能力上的不足几乎是天生的,要尽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需要通过培训和不断实践来实现,而这方面的机会不是特别垂青于我们;三是反馈测评系统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学生打开网页不看不思考,只赚取在线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诚信在教学中也存在危机;四是在技术制作方面往往因为资金缺乏而捉襟见肘,甚至止步不前,因此很难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要克服这些困难,毋庸置疑需要得到学校各层面的广泛支持。我们定会尽己之力,在实践中学习,争取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能如愿完美结合。让传统和现代教学艺术在课堂内外中交相辉映,让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长空中比翼双飞,我想这也一定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孜孜以求的境界,愿以此共勉。
基金来源:浙江农林大学精品课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学”,编号:2013100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