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其独特价值为各幼儿园所接受或推崇。本学期,我班开展了“水宝宝爱探险”主题活动,现就本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实施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以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顺应幼儿需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首先,我们从幼儿入手确定主题方向,倾听他们喜欢谈论的话题,观察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发现无论天气如何,只要有时间小朋友总是爱玩水,很多孩子喜欢在盥洗室悄悄地玩水,他们洗手、漱口的时候喜欢打开水龙头,听哗哗的流水声,还会用小手或勺子搅动水流制作旋涡。我们想与其让孩子悄悄地玩,不如我们创造环境,让孩子大胆地、主动地去探索。因此,我们“水宝宝爱探险”的主题就诞生了。
二、师生共构,创设主题活动区域环境
孩子们喜欢玩水,我们准备打造一个专门的玩水区。我们提供了PVC管、瓶子、水管等材料,看看小朋友在操作活动中会有什么想法。草莓组小朋友一人拿了一根PVC管,他们合作把这些水管拼在一起。当拼完的时候,思齐指着其中一个缺口大喊:“漏水啦,漏水啦!”阳阳也叫起来:“不能这样拼,要漏水啦!”于是,他们拆掉了管子,重新拼接。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水的路线,拼了一个类似“S”型的路线图。当“S”型拼好后,晓晓发现有一根T型的PVC管一头没有相连接的水管,依然会漏水,于是他们又喊着“漏水啦!”弟弟找来了一根弯管,接在T型管的一头,说:“把这里堵住,让它(水)转弯走这里。”草莓组不断调整,堵住会漏水的缺口,拼出了不漏水的,还能让水转弯的水流路线图。最后,我们把每组小朋友的拼好的水管再次拼接在一起固定在墙上,做成了一面玩水墙。
在整个拼接过程中,我们没有预设“正确的”拼接方法和形状,而是通过师生共构,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尝试、完善、成形等几个步骤,形成最后的成品。整个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活动开展的基石,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协调保证活动有序、持续地进行。最终发现不仅每个孩子参与度得到大大的提升,呈现的作品也丰富多彩。
三、提供多层次材料,为幼儿的探索提供物质基础
我们的玩水区创设好了,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小朋友可以探索水的流动性,观察和预测水的流向,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霏霏拿了一个大漏斗放在PVC管上端管口,舀了一杯水想要倒进漏斗,但是漏斗比霏霏的个子高一点。霏霏踮起了脚尖,好不容易才把水倒进去,看着水从下面的管道流出,霏霏兴奋地拍着手喊:“看,水流出来了!”
芃芃选了一个小的漏斗,小漏斗接在PVC管口,整体高度不高,芃芃很容易够着,但漏斗口比较小,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让水不洒出。芃芃用小桶装了半桶水,倾斜着小桶将水倒进漏斗,当看到水从不同的管道流出来时,芃芃发出了感叹:“哇,水是从两边流出来的!”
我们提供了多种大小的漏斗,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身高,能力来选择。如果选择大的漏斗,那么高度对个子比较矮的小朋友来说就需要踮一踮脚才能把水倒进去;如果选择小漏斗,小朋友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让水不洒出,这就对小朋友的小肌肉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设计漏斗时,我们根据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出的要具有适宜性的要求,针对身体发育程度不同的幼儿,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培养其不同的能力,最终让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受益。
四、抓住随机事件,生成可持续进行的活动
在玩水的过程中,除了玩水时的自然损耗,小朋友发现盆里的水变少了。大家纷纷猜想,有的说水宝宝在我们玩的时候流走了,有的说飞到天上去了,跑到云里去了……那水真的会自己变少吗?于是,我们带着小朋友做了一个小实验:每组小朋友用一个大量杯装一杯水,贴上标记,把水放在楼顶不容易触碰的地方,每天来观察,看水是否真的会变少。
第一天,无明显变化。
第二天,好像少了一点。
第三天,减少,水位在标记线下一点。
第四天,无变化。
第五天,水减少,但不明显。
过了一个周末,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水变少了,水位明显在标记线以下,小朋友惊呼:“哇,水宝宝变少了!”
观察是幼儿最直观感受事物变化的方式,我们应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某个点(如水的多少变化),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通过基本的观察到发现变化,持续性的记录,到最终得出结论,不断激发幼儿对同一自然现象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度。通过提问式引导,在原有的问题上不断丰富、深化,完成由对现象的好奇到探究科学本质的转化,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五、追随幼儿兴趣,开展可操作的探究活动
我们班孩子对冰淇淋有着持久而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把水冻成冰就是冰淇淋了。于是,我们尝试着把水冰冻,如果成功了,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做真正的冰淇淋了。每个小朋友用纸杯接了半杯水,准备拿到厨房冻起来,可是有人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杯子都是一样的,冻好了怎么知道哪一个才是我的呢?
我提出:不如我们给自己的杯子做一个标记吧!
为了给自己的“冰淇淋”做标记,小朋友在班上找可以放进杯子的小玩具,标记好后放进冰箱冰冻起来。
两天过去了,大家急不可待地想要去厨房看自己的“冰淇淋”。我们来到厨房,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杯子,看到水结成了冰块,大家都兴奋极了。回到班上,大家相互观赏、讨论着自己的“冰淇淋”,很快又发现问题了:玩具冻在冰块里拿不出来了。我问:“怎样才能把玩具拿出来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小朋友众说纷纭,各有各的方法。我鼓勵小朋友:“那就用你们说的办法来试一试吧。”于是,小朋友开始了冰淇淋大作战,摔、敲、砸、切、捂、戳、摇……各种办法都用上了。
如何标记杯子?如何将冰块里的冰取出?这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因势利导,让孩子充分地体验并参与科学探究,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操作,最后再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通过“冰淇淋大作战”等方式,提高探究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
综上所述,小班主题活动的开展,只有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载体,不断地关注幼儿的兴趣,提供层次多样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探索学习,积累经验,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
一、顺应幼儿需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首先,我们从幼儿入手确定主题方向,倾听他们喜欢谈论的话题,观察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发现无论天气如何,只要有时间小朋友总是爱玩水,很多孩子喜欢在盥洗室悄悄地玩水,他们洗手、漱口的时候喜欢打开水龙头,听哗哗的流水声,还会用小手或勺子搅动水流制作旋涡。我们想与其让孩子悄悄地玩,不如我们创造环境,让孩子大胆地、主动地去探索。因此,我们“水宝宝爱探险”的主题就诞生了。
二、师生共构,创设主题活动区域环境
孩子们喜欢玩水,我们准备打造一个专门的玩水区。我们提供了PVC管、瓶子、水管等材料,看看小朋友在操作活动中会有什么想法。草莓组小朋友一人拿了一根PVC管,他们合作把这些水管拼在一起。当拼完的时候,思齐指着其中一个缺口大喊:“漏水啦,漏水啦!”阳阳也叫起来:“不能这样拼,要漏水啦!”于是,他们拆掉了管子,重新拼接。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水的路线,拼了一个类似“S”型的路线图。当“S”型拼好后,晓晓发现有一根T型的PVC管一头没有相连接的水管,依然会漏水,于是他们又喊着“漏水啦!”弟弟找来了一根弯管,接在T型管的一头,说:“把这里堵住,让它(水)转弯走这里。”草莓组不断调整,堵住会漏水的缺口,拼出了不漏水的,还能让水转弯的水流路线图。最后,我们把每组小朋友的拼好的水管再次拼接在一起固定在墙上,做成了一面玩水墙。
在整个拼接过程中,我们没有预设“正确的”拼接方法和形状,而是通过师生共构,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尝试、完善、成形等几个步骤,形成最后的成品。整个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活动开展的基石,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协调保证活动有序、持续地进行。最终发现不仅每个孩子参与度得到大大的提升,呈现的作品也丰富多彩。
三、提供多层次材料,为幼儿的探索提供物质基础
我们的玩水区创设好了,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小朋友可以探索水的流动性,观察和预测水的流向,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霏霏拿了一个大漏斗放在PVC管上端管口,舀了一杯水想要倒进漏斗,但是漏斗比霏霏的个子高一点。霏霏踮起了脚尖,好不容易才把水倒进去,看着水从下面的管道流出,霏霏兴奋地拍着手喊:“看,水流出来了!”
芃芃选了一个小的漏斗,小漏斗接在PVC管口,整体高度不高,芃芃很容易够着,但漏斗口比较小,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让水不洒出。芃芃用小桶装了半桶水,倾斜着小桶将水倒进漏斗,当看到水从不同的管道流出来时,芃芃发出了感叹:“哇,水是从两边流出来的!”
我们提供了多种大小的漏斗,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身高,能力来选择。如果选择大的漏斗,那么高度对个子比较矮的小朋友来说就需要踮一踮脚才能把水倒进去;如果选择小漏斗,小朋友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让水不洒出,这就对小朋友的小肌肉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设计漏斗时,我们根据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出的要具有适宜性的要求,针对身体发育程度不同的幼儿,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培养其不同的能力,最终让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受益。
四、抓住随机事件,生成可持续进行的活动
在玩水的过程中,除了玩水时的自然损耗,小朋友发现盆里的水变少了。大家纷纷猜想,有的说水宝宝在我们玩的时候流走了,有的说飞到天上去了,跑到云里去了……那水真的会自己变少吗?于是,我们带着小朋友做了一个小实验:每组小朋友用一个大量杯装一杯水,贴上标记,把水放在楼顶不容易触碰的地方,每天来观察,看水是否真的会变少。
第一天,无明显变化。
第二天,好像少了一点。
第三天,减少,水位在标记线下一点。
第四天,无变化。
第五天,水减少,但不明显。
过了一个周末,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水变少了,水位明显在标记线以下,小朋友惊呼:“哇,水宝宝变少了!”
观察是幼儿最直观感受事物变化的方式,我们应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某个点(如水的多少变化),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通过基本的观察到发现变化,持续性的记录,到最终得出结论,不断激发幼儿对同一自然现象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度。通过提问式引导,在原有的问题上不断丰富、深化,完成由对现象的好奇到探究科学本质的转化,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五、追随幼儿兴趣,开展可操作的探究活动
我们班孩子对冰淇淋有着持久而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把水冻成冰就是冰淇淋了。于是,我们尝试着把水冰冻,如果成功了,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做真正的冰淇淋了。每个小朋友用纸杯接了半杯水,准备拿到厨房冻起来,可是有人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杯子都是一样的,冻好了怎么知道哪一个才是我的呢?
我提出:不如我们给自己的杯子做一个标记吧!
为了给自己的“冰淇淋”做标记,小朋友在班上找可以放进杯子的小玩具,标记好后放进冰箱冰冻起来。
两天过去了,大家急不可待地想要去厨房看自己的“冰淇淋”。我们来到厨房,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杯子,看到水结成了冰块,大家都兴奋极了。回到班上,大家相互观赏、讨论着自己的“冰淇淋”,很快又发现问题了:玩具冻在冰块里拿不出来了。我问:“怎样才能把玩具拿出来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小朋友众说纷纭,各有各的方法。我鼓勵小朋友:“那就用你们说的办法来试一试吧。”于是,小朋友开始了冰淇淋大作战,摔、敲、砸、切、捂、戳、摇……各种办法都用上了。
如何标记杯子?如何将冰块里的冰取出?这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因势利导,让孩子充分地体验并参与科学探究,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操作,最后再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通过“冰淇淋大作战”等方式,提高探究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
综上所述,小班主题活动的开展,只有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载体,不断地关注幼儿的兴趣,提供层次多样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探索学习,积累经验,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