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应当充分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来进行各项工作。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各国的竞争也都转向了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也就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共同主题。而素有“21世纪的科学”之称的复杂性学科,自然而然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成分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焦点和重点。
新形势下,要使广大民众自觉主动地贯彻党中央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行动一致,将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个人自律,社会呈现出稳定、繁荣、和谐发展的局面,这一切的实现,除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赖于在民众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党中央针对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就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内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事物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其基本原理有:非线性、整体性和动态生成性;不确定性和内随机性;自组织性,是指它需要外界较高指定而能进行自行组织、自行创造、自行演化,能够自行地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过程;开放性和不可还原性。那么复杂科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怎样界定的呢?
心理健康教育,简称为心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成熟和人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思想品德,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其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貌似分属两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但追根溯源,二者却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笔者就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的误区来分析两者的关系。而之所以会形成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就是因为没有对复杂科学下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区分。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思想政治即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于是,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尔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且在实际行动和客观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并以此作行动指导的过程。而心理作为人脑的产物,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培养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及和谐的人格发展动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形成和谐的自我体系和自我概念,以及具有相当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二者都同属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仍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两者在内容、学生观、具体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均具有各自的特点。
思想政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主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客体,为辅助者的教育。
具体目标不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它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自我约束,前者侧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后者侧重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以及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做好准备。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外在的规范,具有群体作用性,是社会群体的规范,教育目的是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来自自我的规范和约束,是发自自我本身的、内在的,较前者后者更偏向感性,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自我适应和调节以自我适应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者不会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澄清价值体系中的矛盾,引导当事人进行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面对事实。前者更多的是运用伦理谈活、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方法;后者主要是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和行为矫正等方法。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虽然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教育过程也大体一致,都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于是要求我们应结合以上复杂性科学视野下两者关系的分形,但同时实践过程中还应结合两者的相互联系和相同点,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手段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
三、如何实现两者的整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思越土政治教育系统都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死索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性的复杂系统。从宏观层面分析,前者由学前、小 学、中学、大学、成人、老年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特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而后者亦是由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组成,除此之外,其还有相应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也承担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中观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校主要有校党委团委、政治辅导员、班委会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和人员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员和辅导员等组成。微观层面分析,前者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校长、团委、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员、班委等。而后者由校党委刚委书记、党委团委委员、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者,团组织、班委和学生党团员等、那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合呢?
第一,要摈弃不正确的认识,清晰合理认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文件或会议上,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超前性差。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方式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方法单一;在教育的对象上,只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忽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缺乏力度。而这些认识偏差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如矫正认知偏差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和原理,结合两者方法手段的长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事半功倍,也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说教,这样系统地开展教育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克服偏差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辩证主体性地看待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求教育者应当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育者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教育对象常常会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传统上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就是要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两方面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应该在原有共同点的基础上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人员、教育网络及投入力度优势,同时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手段和方法技巧优势,并进一步改进各自的方法手段,取长补短,使两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首先必须改进过去心理健康教育那种坐等学生上门,要主动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大家发表意见,使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观念的标准,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也应改变,改变过去那种一味正而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从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而其中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从而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为此,就要求这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总之,要充分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组织理论,树立“以生为主,以生为本”的新学生观,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队伍优势,充分利用两者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研究范式,来实现两者的整合。
新形势下,要使广大民众自觉主动地贯彻党中央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行动一致,将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个人自律,社会呈现出稳定、繁荣、和谐发展的局面,这一切的实现,除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赖于在民众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党中央针对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就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内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事物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其基本原理有:非线性、整体性和动态生成性;不确定性和内随机性;自组织性,是指它需要外界较高指定而能进行自行组织、自行创造、自行演化,能够自行地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过程;开放性和不可还原性。那么复杂科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怎样界定的呢?
心理健康教育,简称为心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成熟和人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思想品德,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其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貌似分属两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但追根溯源,二者却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笔者就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的误区来分析两者的关系。而之所以会形成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就是因为没有对复杂科学下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区分。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思想政治即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于是,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尔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且在实际行动和客观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并以此作行动指导的过程。而心理作为人脑的产物,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培养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及和谐的人格发展动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形成和谐的自我体系和自我概念,以及具有相当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二者都同属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仍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两者在内容、学生观、具体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均具有各自的特点。
思想政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主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客体,为辅助者的教育。
具体目标不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它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自我约束,前者侧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后者侧重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以及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做好准备。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外在的规范,具有群体作用性,是社会群体的规范,教育目的是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来自自我的规范和约束,是发自自我本身的、内在的,较前者后者更偏向感性,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自我适应和调节以自我适应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者不会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澄清价值体系中的矛盾,引导当事人进行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面对事实。前者更多的是运用伦理谈活、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方法;后者主要是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和行为矫正等方法。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虽然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教育过程也大体一致,都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于是要求我们应结合以上复杂性科学视野下两者关系的分形,但同时实践过程中还应结合两者的相互联系和相同点,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手段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
三、如何实现两者的整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思越土政治教育系统都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死索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性的复杂系统。从宏观层面分析,前者由学前、小 学、中学、大学、成人、老年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特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而后者亦是由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组成,除此之外,其还有相应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也承担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中观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校主要有校党委团委、政治辅导员、班委会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和人员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员和辅导员等组成。微观层面分析,前者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校长、团委、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员、班委等。而后者由校党委刚委书记、党委团委委员、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者,团组织、班委和学生党团员等、那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合呢?
第一,要摈弃不正确的认识,清晰合理认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文件或会议上,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超前性差。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方式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方法单一;在教育的对象上,只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忽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缺乏力度。而这些认识偏差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如矫正认知偏差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和原理,结合两者方法手段的长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事半功倍,也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说教,这样系统地开展教育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克服偏差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辩证主体性地看待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求教育者应当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育者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教育对象常常会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传统上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就是要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两方面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应该在原有共同点的基础上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人员、教育网络及投入力度优势,同时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手段和方法技巧优势,并进一步改进各自的方法手段,取长补短,使两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首先必须改进过去心理健康教育那种坐等学生上门,要主动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大家发表意见,使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观念的标准,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也应改变,改变过去那种一味正而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从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而其中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从而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为此,就要求这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总之,要充分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组织理论,树立“以生为主,以生为本”的新学生观,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队伍优势,充分利用两者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研究范式,来实现两者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