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盐博物馆:煮海熬波,城因盐兴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978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外景
三帆木船

  盐城历史悠久,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浩大的滩涂地。早在西汉元狩四年,汉高帝就于此设立了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盐渎县因“环城皆盐场”正式更名“盐城”。到了东汉末年,这座盐业发达的城市已然物阜民丰。而今,当地人将海盐视作城市的根基和文化的风向。秉承再现海盐文明的初衷,2006年,中国海盐博物馆在串场河畔拔地而起。这座由建筑师程泰宁设计的博物馆,犹如镶嵌在蓝天碧草间的珍珠,令人耳目一新又顿生醇厚之感。

海与匠心的天作之合


  步入序厅,跟随一艘实物船开启海盐之旅。这艘三帆木船是匠人在走访无数东台老盐工后据其描述复原而成,基本合乎清末民初的运盐船状貌。而运盐的环节,不过是盐城海盐业的冰山一角罢了。当地人依海而生,祖祖辈辈感受着犀利的海风与澎湃的海浪,与之共生也与之对抗。当他们深谙大海的慷慨时,一系列制盐技术不断变迁而至。
  制盐技术的递进不仅需要无穷的智慧,更离不开百折不挠的匠心。海盐的生产方式历经煮海熬波、淋卤煎盐、晒海成盐,期间有循序渐进,也有跨越奔腾。场景厅里,远古时代的先民在煮海熬波,虽无技术可言,却亦步亦趋地启发出星火燎原般的奇迹。接着,他们淋卤煎盐,以柴草作燃料,铺展于滩地上的茅草草灰用以吸收盐分,将高盐含量的草灰于次日扫齐、压实,同时复用海水淋制,使高浓度的盐卤流入卤井坑备用,待盐卤浓度检验合格,再将其置于铁盘或竹编盘等器具上耐心煎煮。晒海成盐则是人们巧用风力与阳光促推蒸发作用,从池晒、板晒发展到滩晒,最终实现高产量、低耗能的目标,尤其是滩晒,根本不需要备柴制卤,只要将海水引入盐田循环走水便可实现出盐。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盐不正是人类呵守和改造自然的结晶吗?人类的匠心促进了海盐的生成,而制盐术的进步则回馈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无可替代的生命之歌


  来到生命之侣展厅,有关盐的一切迎面而来:海盐发现的场景雕塑、井盐生产的过程模型……包括食盐的衍生物在内,壮观的盐家族居然有1.5万余种。在夙沙煮海的典故中,神农氏一族的夙沙氏从蘸满白色细末的野猪肉里捕获到至纯至鲜的人间味道。历史长河中,包括海盐在内的各种盐不仅充作调味之首,更在盐与生活、盐与生命等方面各主其职,显出与人类共荣的田园气息。比如农牧业中的牛羊舔块,盐也是属于它们的牧场美食,无可取代。
  数千年的海盐生产成就了盐城人的致富梦,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大潮。煮海之歌展厅里,载歌载舞的烟火气缓缓舒展:有传说中的悟空盗盐,有可考证的张羽煮海,还有盐民嫁女……海盐出现在民间传说、诗词曲赋、明清小说中,盐民的苦悲与欢喜也尽在其中。
序厅
板晒
史海盐踪展厅

  在海盐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细节的不断完备中,海盐不仅呈现出生活的底色,也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相牵,俨然是盐城繁荣与中国壮美的见证。

海盐的前世今生


  古语有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业是历朝历代国家税赋的重要构成之一,循着历史的主线,史海盐踪展厅揭示了一部宏大的盐类简史。自夏商周起几经兴衰的盐事与盐人,唐代推行的新盐政,宋代繁华掩盖下的私盐盛行,元代因水患、战乱而导致的十八条扁担起义,清朝盐业黄金期的生产和营销……伴随朝代更迭,盐法体制不断完善,春秋时期实行“官山海”制度,由官方垄断海盐的生产与流通,到了南宋末年,海盐占据所有盐类总数的80%,成为大国赋税的主要来源。
  盐城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海盐文化集结地,更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溯源地。盐与盐城展厅讲述着一座城市因盐而兴的故事:人们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筑起一座座捍海大堤、一条条引潮海道和一道道运盐通途。海盐业飞速发展,文明的脚步四通八达。在盐城,人类的居住痕迹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时期已有“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的记载;秦汉时期得益于盐利而城镇崛起、人丁兴旺……历史的广角镜中,盐城跻身奋进,成为中国东南部最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而今,昔日沧桑的煮海之地演变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厚重与活力并存的光彩歷久弥新。海盐已然超越单纯的技术参数而融入人类的文明进程。它固有的咸涩滋味,在嘴角里、舌尖上透析出文明的本质。中国盐业文明位居世界前列,盐城海盐文明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盐城这片土地上,与海盐息息相关的人文财富数不胜数。海盐博物馆内馆藏丰富,从青铜、陶瓷等器具到各类书画作品应有尽有,200余幅象征平坦宽阔的佛教文物唐卡极具审美价值,数量与质量皆居内地博物馆前列。
  海盐博物馆的文物有不少来自民间热心人士的捐赠,是盐城人爱家思乡的写照。而以海盐为载体的盐雕艺术也是当代艺术家们表情达意的特殊载体。他们克服原始海盐杂质多、湿度大、不易黏合等难题,尝试通过选料、研磨、铸模、精雕、封釉、彩绘、封装等数十道工序制作盐雕作品。这些晶莹圆润的艺术作品堪比美玉,恍若蹚过历史的长河,鲜明地触及眼前和未来的美。喏,那头小兽,那只小鸟,它们眨着眼睛、昂着头颅、心系远方,何尝不是这方家园的信徒?!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实习编辑 朱晨瑜
其他文献
应邀到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演讲,穿行南京城,走了13公里。先去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见院长罗周。她在复旦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后来到南京专职戏剧创作,十年写了70余部戏,两次获曹禺剧本奖。什么叫作文学的人生?她是最好的证明。在她的办公室聊了半天,知道了不少戏剧界的甘苦。江苏全省有百余个专业剧团,这几年又在推进小剧场建设,戏剧舞台越来越火热。但火热背后是说不完的艰辛,一部大戏,动辄投入四五百万元,光
期刊
和韩成全相识缘于那天,我被锁在办公室里,锁舌坏了,里外都打不开。二十分钟后,他就开了锁,站在我的面前。他50岁出头,戴着一个发亮的头盔,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背着双肩包,拎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长方形铁皮工具箱。  一看名片,韩成全,是本家,立刻亲切起来,泡了一杯龙井,请他坐下聊聊。看我正在剪贴报纸,他很感兴趣:“你的文章?”我说:“你是不是也经常写文章投稿?”成全说:“我不会写文章,有时候写点小诗,还
期刊
去年,麦子在校友群里说,她组建了一个音乐群,诚邀感兴趣的校友加入。  我不认识生活中的麦子,但认识网络上的她。在校友群,她是一个活泼的发言者,而我常年不吭一声。唯有此次,当我看到“音乐”二字,忍不住加入,只因我喜欢音乐。  看得出来,麦子想将音乐群经营得风风火火。每天,她都会在群里自言自语,上传她喜欢的歌曲,分享她觉得好看的音乐片,有时也发些与音乐无关的美食、美景,甚至,她还发了一张抱着把吉他坐在
期刊
聊天中途我和老錢去洗手间,老张等人继续刚才的话题。回来时,我正欲大步跨进门,老钱拉住了我,高高地咳嗽两声,屋内喧哗暂歇,他这才随我一起进屋。  事后,我问老钱咳嗽的原因。老钱笑答:“理解和慈悲。”见我不解,他解释道:“都说背后不言人非,可是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呢?”  我设想这样的场景:我们推门直入,喧闹的屋内顿时寂静下来,大家的动作都仿佛瞬间速冻,唯有表情来得及变化,有人惊愕,有人慌张
期刊
1994年深秋的大凉山腹地,漫山遍野仍是赏心悦目的斑斓美景,被群山环抱着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似乎也多了几分妩媚。  趁着中午休息,我跑到发射场附近的山坡上,采了一大把夹杂着红豆的各色野花,插在宿舍床头柜上的矿泉水瓶里——今晚火箭就要发射了,愿这些美丽的花儿给发射带来好运气。  以往在电视上看火箭发射直播时,总会想,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去基地呀,亲眼看看火箭发射的壮观场面该多好!  可是真的来了基地才知
期刊
关帝庙  玉泉山以森林景观为背景、佛教文物为依托、三国名胜为著称,是集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压群峰而独秀  玉泉山现属湖北省级风景名胜区,境内山峦连绵、气势雄浑,林木毓秀、四季常青,奇洞怪石、幽谷深藏,曲溪名泉、清碧如玉。山中植物种类繁多,珍奇花草云集。唐代银杏并株,苍劲古朴;百年九柳苍劲,形态各异;粗壮斑竹斑点密集,风吹泪动;千年隋莲花开千瓣,双蕊竞放……景区内那吞星吐月的秀峰
期刊
梅蘭芳  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创立“梅派”,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更是令人钦佩。以剧抗日  1931年9月18日晚,37岁的梅兰芳正在北平中和园演出京剧名段《宇宙锋》,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在台下观看,中途却突然起身匆匆离场。次日,梅兰芳才从报上得知,昨夜日本关东军在沈阳炸毁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
期刊
在春天,山野里先后走来两株植物,香气四溢,最惹人喜爱。一株是率先走来的青青小蒜,從田野上采回家,摊煎饼,包饺子,沁人心脾,浓香可口,正如村里人常说的:“三月小蒜,香死老汉。”另一株就是在谷雨前后,姗姗走来的香椿,红嫩的椿芽,紫气凝枝头,香味缭绕整个春天。  香椿,乡村。这两样事物在春天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心灵彼此融合在一起了。在故乡的原野,一条清澈明亮的南弘农涧河,把河两岸边的小山村,分割得七零八
期刊
《莲花落》是一部谍战小说,但其意义不应局限在谍战文学的范围内认识。我在阅读《莲花落》时,经常想到一个更大范围的问题,即现今文学的雅俗关系。  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划日趋分明。相对而言,严肃文学接受群体小众化,同行和评论家关注较多,大众关注较少。而武侠、言情之类通俗文学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种区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最近十余年,不少优秀的谍战小说已进入
期刊
劉擎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描述了一个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作者通过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