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进行培养。对“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不同阶段应该有分层次的解读。在初中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课程,以心理教育为视角探索教学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中,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本文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价值,并探寻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26-02
心理是人的一种内心状态,同时也是需要强化的重要教育内容。对初中生来说,心理教育不仅关乎其学习阶段的成长,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未来形成的个人品德。对学生的思想培养这一块,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重视优良品德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测试人生的基石,同时也是促进人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就要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导致总体教育水平一直不高。经过教育实践验证,在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学生的有效互动、交流、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满足现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教育改革目标。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夯实道德与法治教育基础
整个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夯实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个人的品行决定别人对他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与以后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因此,品德是人的另一张名片。对不同的人而言,品德教育的意义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学生守则,对心理教育都有着重要的解读。这不仅因为心理是需要遵守的一种社会公德、个人美德,同时它也是一种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责任感的缺乏。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是独特的团体,学生既在社会发展中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同时也是社会建设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因此,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也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这是教育者的责任心[2]。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既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也是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提升。在德治与法治兼备的中国社会,满足学生发展的个人需求必然要顾及学生品德的有效提升。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初中阶段重视心理教育,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和品德等方面的,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有所忽视,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這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好的事情。所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心理教育的高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3]。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明显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在犯一些心理错误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趋利避害。面对有些问题,他们不知所措,所以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推脱,摆脱责任,甚至对于有些问题,他们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对其严重性也难以有一定的估量,所以,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4]。在这样的时候,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情况的严重与否,进行适当的教育,可以采用谈话式教育,或是事例讲解性教育,甚至是题材性的主题班会,使教育更有效果。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心理问题,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长期性的举措。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反复性比较强的学生,更应该利用强硬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给其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后果。
(二)用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对心理教育,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活动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参与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专注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这一内涵极为丰富,又对学生影响深远的内容,更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达到令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效果。对不同的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尤其是不同阶段的学生缺乏哪些方面的教育,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系统的安排,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问题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教育。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更注重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简便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重视教育的深度和教育的层次,让学生在获得教育的同时,又不产生厌烦的情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三)积极提升教师心理疏导能力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心理疏导能力,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强,教师不能一味采用灌输和管制的方式开展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心理教育,提升心理认知与接受能力。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般性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综合学习水平。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存在这方面的短板,要积极探索,提升综合辅导能力,拉近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距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既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初中生也会起到长远的影响,所以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教育的高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塑造优良的天性,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善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9(8).
[2]李家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分析[J].读与写,2018(31).
[3]李洋.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1).
[4]高慧.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神州,2018(30).
[5]李娟.浅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28).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26-02
心理是人的一种内心状态,同时也是需要强化的重要教育内容。对初中生来说,心理教育不仅关乎其学习阶段的成长,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未来形成的个人品德。对学生的思想培养这一块,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重视优良品德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测试人生的基石,同时也是促进人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就要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导致总体教育水平一直不高。经过教育实践验证,在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学生的有效互动、交流、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满足现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教育改革目标。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夯实道德与法治教育基础
整个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夯实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个人的品行决定别人对他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与以后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因此,品德是人的另一张名片。对不同的人而言,品德教育的意义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学生守则,对心理教育都有着重要的解读。这不仅因为心理是需要遵守的一种社会公德、个人美德,同时它也是一种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责任感的缺乏。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是独特的团体,学生既在社会发展中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同时也是社会建设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因此,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也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这是教育者的责任心[2]。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既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也是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提升。在德治与法治兼备的中国社会,满足学生发展的个人需求必然要顾及学生品德的有效提升。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初中阶段重视心理教育,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和品德等方面的,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有所忽视,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這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好的事情。所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心理教育的高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3]。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明显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在犯一些心理错误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趋利避害。面对有些问题,他们不知所措,所以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推脱,摆脱责任,甚至对于有些问题,他们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对其严重性也难以有一定的估量,所以,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4]。在这样的时候,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情况的严重与否,进行适当的教育,可以采用谈话式教育,或是事例讲解性教育,甚至是题材性的主题班会,使教育更有效果。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心理问题,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长期性的举措。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反复性比较强的学生,更应该利用强硬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给其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后果。
(二)用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对心理教育,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活动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参与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专注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这一内涵极为丰富,又对学生影响深远的内容,更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达到令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效果。对不同的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尤其是不同阶段的学生缺乏哪些方面的教育,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系统的安排,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问题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教育。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更注重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简便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重视教育的深度和教育的层次,让学生在获得教育的同时,又不产生厌烦的情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三)积极提升教师心理疏导能力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心理疏导能力,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强,教师不能一味采用灌输和管制的方式开展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心理教育,提升心理认知与接受能力。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般性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综合学习水平。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存在这方面的短板,要积极探索,提升综合辅导能力,拉近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距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既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初中生也会起到长远的影响,所以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教育的高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塑造优良的天性,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善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9(8).
[2]李家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分析[J].读与写,2018(31).
[3]李洋.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1).
[4]高慧.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神州,2018(30).
[5]李娟.浅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