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风引汤;临床应用;抽动症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32-01
风引汤是针对于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的疾病证治,其不仅开创了介类潜阳、咸寒养阴、育阴潜阳之先河,而且还对后世医家多有影响。
1 方名释义
风引汤是清热熄风名方,出自《金匮要略》,其条文为“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风引汤,除热瘫痫”。其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组成,主治由阳热亢盛,风邪内动引起的癫狂痫,痹证,抽动症等症。方中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泄风化之火;赤石脂、白石脂入气入血,敛心肺安神气;牡蛎、龙骨、紫石英潜阳安神,益气固脱;干姜、桂枝调血脉行营卫,制诸石之寒,使“火郁发之”;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2 风引汤源流
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又有“脚气宜风引汤”的记载。唐·王焘所著《外台秘要·风门》中亦有引崔氏“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瘛,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的记载。《千金备急要方·风癫门》所载紫石散主治及药物组成与《外台秘要》相同,而两书所载的汤、散药物组成及用法,均与《金匮》所载相同。宋代以后医家,对“风引汤”来源和主治颇多怀疑,亦有误改者。如宋·刘眆所著《幼幼新书》改其主治为“除热去瘫”。清·吴谦等在其所编《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却将此方与文,完全删去。喻嘉言纵观金匮风引汤,其主治之关键在于:“风火一炽,则五神无主,非退火则风必不熄”。《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方虽名风引,而未尝用祛风之药,其不以热瘫痛为中风明矣。拙拟之建瓴汤,重用褚石、龙骨、牡砺,且有加石膏之时,实窃师风引汤之义也。”可以看出,只要辨证为热极动风而引起的风湿热痹,癔症,癫痫,多动症,抽动症,重症肌无力等均可以使用。陈修园也称其为“填窍熄风方”,对气郁、风痰、火壅扰心之癫、狂、痫证,疗效满意。
3 典型病案
导师任勤教授运用风引汤加减治疗针对于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的小儿抽动症疗效颇佳。
病例:李某某,女,12岁,诊于2013年1月5日,主诉:频繁眨眼,皱鼻子,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8年,加重3个月。病史:患儿于2004年10月无明显诱因频繁眨眼,皱鼻子,清嗓子,头晕胀痛,心中烦热。患儿自行服用多种药物治疗症状无减轻,故来本院就诊,诊见:频繁眨眼,皱鼻子,喉间吭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渴饮冷,痰多,色黄质稠,纳可,大便干,舌质干红苔焦躁,脉数。个人史: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脐绕颈(—),头部外伤(—)。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既往史:否认肝病、脑系疾病等既往病史。中医诊断:抽动症(阳热亢盛动风)。西医诊断:抽动秽语综合症。根据患儿的自觉症状及发作时的表现。任勤老师确立了重镇潜阳,清热熄风的治疗原则,予风引汤加减。其组成:酒大黄12 g,干姜12 g,龙骨12 g,桂枝9 g,甘草6 g,牡蛎6 g,滑石18 g,赤石脂18 g,石膏18 g,菊花10 g,僵蚕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杏仁10 g,桑叶10 g。在服用该药7剂复诊,眨眼次数减少,仍皱鼻子,痰少,大便稍干。患儿继续复诊,任勤主任以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3个月后,患儿无症状。
按:风引汤主治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抽动症,癫狂病,痹证等疾病。本例抽动症患儿由于阳热亢盛上逆于头则见频繁眨眼,皱鼻子,头晕胀痛,烦躁易怒;热邪犯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痰多,色黄粘稠;热盛伤津则口渴饮冷舌质干红苔焦躁。方中酒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石膏、滑石、赤石脂清泄风化之火,牡蛎、龙骨潜阳安神,干姜、桂枝制诸石之寒,菊花、僵蚕清肝明目,桑叶、杏仁清热宣肺,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风引汤临床应用较广泛,但要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表现临证加减。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32-01
风引汤是针对于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的疾病证治,其不仅开创了介类潜阳、咸寒养阴、育阴潜阳之先河,而且还对后世医家多有影响。
1 方名释义
风引汤是清热熄风名方,出自《金匮要略》,其条文为“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风引汤,除热瘫痫”。其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组成,主治由阳热亢盛,风邪内动引起的癫狂痫,痹证,抽动症等症。方中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泄风化之火;赤石脂、白石脂入气入血,敛心肺安神气;牡蛎、龙骨、紫石英潜阳安神,益气固脱;干姜、桂枝调血脉行营卫,制诸石之寒,使“火郁发之”;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2 风引汤源流
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又有“脚气宜风引汤”的记载。唐·王焘所著《外台秘要·风门》中亦有引崔氏“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瘛,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的记载。《千金备急要方·风癫门》所载紫石散主治及药物组成与《外台秘要》相同,而两书所载的汤、散药物组成及用法,均与《金匮》所载相同。宋代以后医家,对“风引汤”来源和主治颇多怀疑,亦有误改者。如宋·刘眆所著《幼幼新书》改其主治为“除热去瘫”。清·吴谦等在其所编《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却将此方与文,完全删去。喻嘉言纵观金匮风引汤,其主治之关键在于:“风火一炽,则五神无主,非退火则风必不熄”。《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方虽名风引,而未尝用祛风之药,其不以热瘫痛为中风明矣。拙拟之建瓴汤,重用褚石、龙骨、牡砺,且有加石膏之时,实窃师风引汤之义也。”可以看出,只要辨证为热极动风而引起的风湿热痹,癔症,癫痫,多动症,抽动症,重症肌无力等均可以使用。陈修园也称其为“填窍熄风方”,对气郁、风痰、火壅扰心之癫、狂、痫证,疗效满意。
3 典型病案
导师任勤教授运用风引汤加减治疗针对于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的小儿抽动症疗效颇佳。
病例:李某某,女,12岁,诊于2013年1月5日,主诉:频繁眨眼,皱鼻子,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8年,加重3个月。病史:患儿于2004年10月无明显诱因频繁眨眼,皱鼻子,清嗓子,头晕胀痛,心中烦热。患儿自行服用多种药物治疗症状无减轻,故来本院就诊,诊见:频繁眨眼,皱鼻子,喉间吭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渴饮冷,痰多,色黄质稠,纳可,大便干,舌质干红苔焦躁,脉数。个人史: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脐绕颈(—),头部外伤(—)。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既往史:否认肝病、脑系疾病等既往病史。中医诊断:抽动症(阳热亢盛动风)。西医诊断:抽动秽语综合症。根据患儿的自觉症状及发作时的表现。任勤老师确立了重镇潜阳,清热熄风的治疗原则,予风引汤加减。其组成:酒大黄12 g,干姜12 g,龙骨12 g,桂枝9 g,甘草6 g,牡蛎6 g,滑石18 g,赤石脂18 g,石膏18 g,菊花10 g,僵蚕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杏仁10 g,桑叶10 g。在服用该药7剂复诊,眨眼次数减少,仍皱鼻子,痰少,大便稍干。患儿继续复诊,任勤主任以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3个月后,患儿无症状。
按:风引汤主治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抽动症,癫狂病,痹证等疾病。本例抽动症患儿由于阳热亢盛上逆于头则见频繁眨眼,皱鼻子,头晕胀痛,烦躁易怒;热邪犯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痰多,色黄粘稠;热盛伤津则口渴饮冷舌质干红苔焦躁。方中酒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石膏、滑石、赤石脂清泄风化之火,牡蛎、龙骨潜阳安神,干姜、桂枝制诸石之寒,菊花、僵蚕清肝明目,桑叶、杏仁清热宣肺,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风引汤临床应用较广泛,但要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表现临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