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个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就是社会适应问题
心理教育,或称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十分广泛,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注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即专业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智商”水平;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即“情商”教育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等诸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经济转型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及由此而导致人们在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不适应等现象正日趋加重。大学生正面临着对这些变化的心理适应、心理控制和心理调节等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及受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等原因,使他们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如对社会生活的变化缺乏必要的适应心理准备,因而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较为片面,甚至引发社会逆反心理;在对待挫折问题上,不少学生挫折容忍力差,一点小小的意外即可使他们伤心落泪、沮丧颓唐;在人际交往中,不少人利己主义严重,心胸狭隘,缺乏谅解,自私妒忌,从而使人际关系僵化;还有不少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欠佳,必需进行心理教育,正因如此,高校心理咨询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社会角色的转换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由不和谐到和谐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咨询方法的产生。
社会适应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环境的熟悉、顺应和掌握。社会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们对新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心理上的接受并与之融合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个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就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他课题的解决也都离不开最初的社会适应。大学生的每一次社会适应,都是自身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次跨越,也可以说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跨越。这样,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因此,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看作是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的一种心态就是陌生感。青年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社会角色发生了转移,一切都是新的,除了一点兴奋,其他一切都会感到陌生。一般来说,陌生感不会长久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消失。当然,原来的心理模式也要相应地变化,具体说,就是要调整原来的心理结构,使自己尽快地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的环境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缩短陌生感延续的时间,使自己尽快地融和在新的环境当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尽快适应环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心理融合程度不强。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具体到某一个集体,个体会感觉到人们之间的联系始终受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制约,这种力量就是心理的融合性,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心理上的融合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对于现代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心理上的断奶并未真正结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当他们作为一个新的成员加入到一个新集体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快顺应集体实现心理融合,就会出现一种很不稳定的现象,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二、增强学生社会认知水平是心理咨询模式的内在要求
青年大学生在步入一个新环境之前,由于社会的影响,一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比较高的期望,当抱负和期望与现实环境的可能性相差甚远的时候,有些人便心灰意冷,这便是期望的跌落,与之相联系的是挫折感。他们思想上苦闷,心理上困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产生种种心理障碍。
正是因为社会适应过程中夹杂着许多心理问题,而使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必要,由此心理咨询成为一种需要,其产生也就带着必然性。
心理咨询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健康的层次上,还须引导广大学生建立和谐人格,并在更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健康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和谐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精神卫生学会关于健康有四项标志:“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根据这一标准,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要归入心理不健康者的行列。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行为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心理疾患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学业退步,甚至诱发轻生和犯罪。
当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心理障碍的预防,着重于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生活,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层,轻度心理疾病的矫治,如神经衰弱等,咨询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析疾病的起因,制定适宜的矫治与心理训练计划,帮助学生消除病患。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引导,可以使大学生逐步克服自身人格上的某些弱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格定式,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但是,如果心理咨询仅仅停留在这两个阶段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学生以引导,指明其努力的方向,那么它所起的效果就只能是暂时的。众所周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一个人的心理品质起着导向作用,并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和谐人格的同时,特别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知客观世界水平,心理咨询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甚至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为了塑造学生完美和谐的高尚人格,使之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
三、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模式与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关系
从广义的教育学角度来说,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心理咨询模式的必然归宿。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称为社会适应过程。其中特有的心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常常使他们处在种种矛盾和困惑之中。他们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些微的心理刺激都会引起心灵的振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就业岗位的强大压力,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心理处于一种起伏跌宕的状态。这些情况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被忽视了,更多地强调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客观形势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局面。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心理咨询便应运而生了。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心理咨询一开始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起跑线”。作为“第二起跑线”,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
第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沟通与学生的感情联系,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灌输和反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实现,增强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
所以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在高等学校受到普遍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正缘于它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知社会水平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不能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方式,毫无疑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没有心理咨询,就不能称之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见,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过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都是在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的结果。必须指出,坚持心理咨询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把两者划等号,用前者代替后者,或用后者代替前者都是有失偏颇的。
心理咨询应是学生认知社会的一个有效形式和组成部分,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这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的必然归宿。
心理教育,或称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十分广泛,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注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即专业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智商”水平;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即“情商”教育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等诸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经济转型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及由此而导致人们在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不适应等现象正日趋加重。大学生正面临着对这些变化的心理适应、心理控制和心理调节等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及受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等原因,使他们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如对社会生活的变化缺乏必要的适应心理准备,因而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较为片面,甚至引发社会逆反心理;在对待挫折问题上,不少学生挫折容忍力差,一点小小的意外即可使他们伤心落泪、沮丧颓唐;在人际交往中,不少人利己主义严重,心胸狭隘,缺乏谅解,自私妒忌,从而使人际关系僵化;还有不少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欠佳,必需进行心理教育,正因如此,高校心理咨询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社会角色的转换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由不和谐到和谐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咨询方法的产生。
社会适应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环境的熟悉、顺应和掌握。社会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们对新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心理上的接受并与之融合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个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就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他课题的解决也都离不开最初的社会适应。大学生的每一次社会适应,都是自身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次跨越,也可以说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跨越。这样,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因此,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看作是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的一种心态就是陌生感。青年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社会角色发生了转移,一切都是新的,除了一点兴奋,其他一切都会感到陌生。一般来说,陌生感不会长久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消失。当然,原来的心理模式也要相应地变化,具体说,就是要调整原来的心理结构,使自己尽快地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的环境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缩短陌生感延续的时间,使自己尽快地融和在新的环境当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尽快适应环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心理融合程度不强。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具体到某一个集体,个体会感觉到人们之间的联系始终受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制约,这种力量就是心理的融合性,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心理上的融合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对于现代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心理上的断奶并未真正结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当他们作为一个新的成员加入到一个新集体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快顺应集体实现心理融合,就会出现一种很不稳定的现象,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二、增强学生社会认知水平是心理咨询模式的内在要求
青年大学生在步入一个新环境之前,由于社会的影响,一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比较高的期望,当抱负和期望与现实环境的可能性相差甚远的时候,有些人便心灰意冷,这便是期望的跌落,与之相联系的是挫折感。他们思想上苦闷,心理上困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产生种种心理障碍。
正是因为社会适应过程中夹杂着许多心理问题,而使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必要,由此心理咨询成为一种需要,其产生也就带着必然性。
心理咨询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健康的层次上,还须引导广大学生建立和谐人格,并在更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健康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和谐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精神卫生学会关于健康有四项标志:“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根据这一标准,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要归入心理不健康者的行列。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行为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心理疾患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学业退步,甚至诱发轻生和犯罪。
当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心理障碍的预防,着重于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生活,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层,轻度心理疾病的矫治,如神经衰弱等,咨询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析疾病的起因,制定适宜的矫治与心理训练计划,帮助学生消除病患。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引导,可以使大学生逐步克服自身人格上的某些弱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格定式,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但是,如果心理咨询仅仅停留在这两个阶段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学生以引导,指明其努力的方向,那么它所起的效果就只能是暂时的。众所周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一个人的心理品质起着导向作用,并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和谐人格的同时,特别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知客观世界水平,心理咨询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甚至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为了塑造学生完美和谐的高尚人格,使之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
三、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模式与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关系
从广义的教育学角度来说,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心理咨询模式的必然归宿。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称为社会适应过程。其中特有的心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常常使他们处在种种矛盾和困惑之中。他们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些微的心理刺激都会引起心灵的振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就业岗位的强大压力,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心理处于一种起伏跌宕的状态。这些情况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被忽视了,更多地强调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客观形势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局面。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心理咨询便应运而生了。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心理咨询一开始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起跑线”。作为“第二起跑线”,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
第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沟通与学生的感情联系,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灌输和反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实现,增强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
所以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在高等学校受到普遍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正缘于它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知社会水平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不能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方式,毫无疑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没有心理咨询,就不能称之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见,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过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都是在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的结果。必须指出,坚持心理咨询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把两者划等号,用前者代替后者,或用后者代替前者都是有失偏颇的。
心理咨询应是学生认知社会的一个有效形式和组成部分,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这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