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适应我国对实用型外贸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 教学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作了一些调整,在拓宽学生理论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结构上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特色,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重要问题。
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所区别。高职教育有两个本质特征:一为“高”,即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类特殊的高等教育;二为“职”,即高职教育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明确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在知识结构上,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只求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合理搭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同时,高职教育应更强调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考虑到上述原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目标定位于旨在培养紧贴人才市场需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时须具备如下能力: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证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填制单证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真正作到“厚基础、宽就业”。
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课程设置未能摆脱“本科压缩型”的模式。课程设置模式仍存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尽管高职院校都明白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传统本科或专科教育模式趋近。很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2.2 课程体系结构不适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因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改变课程体系结构;二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三是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即使增加了一些模拟实训课和毕业实习课,相当一部分也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能力培养未能真正落实。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学院条件限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整个过程比较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重视,没有能够给学生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进行进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以致大多数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目标中许多业务能力要求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2.4 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既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简单易行的衡量标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课程体系设置与考证结合起来,致使广大学生为了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得不再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学习。
3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取向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索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职业导向原则、应用导向原则,具体思路如下:
3.1 课程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三段式结构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自身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是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起源于美国、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专业知识掌握,而是受教育者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要求,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素质课,包括必需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第二部分是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必需的基础理论课,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第三部分是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课,如“进出口业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译写”等;第四类是将基本技能应用于岗位各种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课,主要是单独的实训课,如“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电子商务模拟操作”等。
3.2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每一门专业技能课的讲授过程中,每讲完一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就组织学生到相关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如《国际商务单证操作实务》课,就在校内实训室里上课,每讲完一个单证的制作,就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搜集到的真实材料进行制单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单据的制作。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课中,以真实案例为背景,每讲完一个单元,就组织学生到实训室进行操作实训。比如,在交易磋商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完发盘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材料,草拟发盘,挑选一部分写得好的与一部分写得差的进行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差又表现在何处。并根据学生发盘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发盘时要注意的事项。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拉近与现实业务的距离。
3.3 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4 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根据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多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等比较贴近实际岗位工作的教学方法。所谓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在人为创造的仿真商务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地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成员开展工作。在模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商检、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5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手段。传统的考试已经无法有效地测试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不适应现今基于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操作,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出可以让学生写的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可以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等。
总之,要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宗旨,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學位重点,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外经贸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祝卫.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尹哲.国际贸易单证流转实务[M].大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2,P28-3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 教学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作了一些调整,在拓宽学生理论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结构上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特色,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重要问题。
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所区别。高职教育有两个本质特征:一为“高”,即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类特殊的高等教育;二为“职”,即高职教育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明确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在知识结构上,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只求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合理搭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同时,高职教育应更强调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考虑到上述原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目标定位于旨在培养紧贴人才市场需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时须具备如下能力: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证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填制单证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真正作到“厚基础、宽就业”。
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课程设置未能摆脱“本科压缩型”的模式。课程设置模式仍存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尽管高职院校都明白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传统本科或专科教育模式趋近。很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2.2 课程体系结构不适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因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改变课程体系结构;二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三是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即使增加了一些模拟实训课和毕业实习课,相当一部分也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能力培养未能真正落实。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学院条件限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整个过程比较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重视,没有能够给学生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进行进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以致大多数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目标中许多业务能力要求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2.4 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既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简单易行的衡量标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课程体系设置与考证结合起来,致使广大学生为了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得不再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学习。
3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取向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索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职业导向原则、应用导向原则,具体思路如下:
3.1 课程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三段式结构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自身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是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起源于美国、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专业知识掌握,而是受教育者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要求,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素质课,包括必需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第二部分是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必需的基础理论课,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第三部分是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课,如“进出口业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译写”等;第四类是将基本技能应用于岗位各种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课,主要是单独的实训课,如“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电子商务模拟操作”等。
3.2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每一门专业技能课的讲授过程中,每讲完一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就组织学生到相关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如《国际商务单证操作实务》课,就在校内实训室里上课,每讲完一个单证的制作,就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搜集到的真实材料进行制单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单据的制作。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课中,以真实案例为背景,每讲完一个单元,就组织学生到实训室进行操作实训。比如,在交易磋商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完发盘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材料,草拟发盘,挑选一部分写得好的与一部分写得差的进行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差又表现在何处。并根据学生发盘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发盘时要注意的事项。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拉近与现实业务的距离。
3.3 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4 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根据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多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等比较贴近实际岗位工作的教学方法。所谓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在人为创造的仿真商务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地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成员开展工作。在模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商检、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5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手段。传统的考试已经无法有效地测试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不适应现今基于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操作,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出可以让学生写的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可以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等。
总之,要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宗旨,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學位重点,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外经贸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祝卫.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尹哲.国际贸易单证流转实务[M].大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2,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