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亲子间通向彼此内心的无形桥梁,“眼神育儿”法更是让育儿专家们推崇备至,那么,生活中,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将此方法运用得当呢?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曾说:“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是的,“眼神”作为一种非语言类沟通方式,具有无形的感化功效。如果眼神交流在亲子教育中应用得当,将是家长向孩子传递关爱的重要途径,成为增进亲子关系的纽带。除此之外,国外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发现,眼神还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
眼神能治愈“熊孩子”
“熊孩子”主要分两类——暴力型和冷酷型。
暴力型“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带有攻击性行为,如乱发脾气、破坏规则、以惹怒他人为乐等。其中,少部分“熊孩子”的顽劣行为会愈演愈烈,逐渐变成行为习惯。可父母的语言制止作用收效甚微,而让这类“熊孩子”从别人的眼神中读到不受欢迎,或者给人带来痛苦,会让他们更有所收敛。
而冷酷型“熊孩子”并非是装酷,而是确实不善于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眼神疗法则对其尤为管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罗谢勒·伦鲁特说,指导“熊孩子”学会观察别人的眼神,解读他人眼神里的内容,能够提高孩子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婴儿最具有关怀的“爱眼”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交流中语言所占比重为7%,声调占了37%,而眼神和肢体动作所占比重却高达56%,眼神已成为重要的交流武器。素有“日本育儿之神”之称的内藤寿七郎,早在其著作《育儿原理》中也指出,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
内藤发现,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就可以和人对合视线,达到“心神交流”。在出生第一个月,婴儿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目光对视接触,将会影响宝宝的成长。比如,宝宝表情冷淡,社会性发展迟缓,长大后性格孤僻。
而父母们也发现,母亲不安,婴儿也不安;母亲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心神安定,健康成长。尽管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从母亲的眼神中读到行为准则。因此,孩子睡醒时,一定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用爱的眼神注视婴儿,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爱意!
比如,当母亲和婴儿说话、换尿布、哄他睡觉,尤其是喂奶时一定要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用赞赏、欣喜的眼光回应他的要求。眼睛之间的对话将产生出“心灵交流”,能在宝宝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他的智力发育起着催化作用。
尤其是当孩子和你四目相对时,父母要立刻回应孩子的眼神,和宝宝对视的最佳距离是20~30厘米。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宝宝的眼睛,这样会使宝宝感到极不自在而大哭。也不要在宝宝脸部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乱看,这样会使宝宝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
教你读懂1~6岁孩子的眼神
1~2歲:用眼神替代语言
1岁~1岁半的幼儿最需充满母爱的眼神。内藤指出,尽管这时期孩子爱表现得“任性”,但“不许”之类的口吻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错的。其实,用孩子最渴望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他更能明白大人的意思。
1岁半~2岁半的幼儿则最需鼓励的眼神。内藤认为这时期的孩子已萌发自我意识,“用温柔而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但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没有效果。同时,鼓励的眼神往往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父母的鼓励,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他们不断努力。
3~6岁:揣摩孩子的眼神内容
过了3岁,孩子会进入到从一定距离来观察母亲的状态。所以,3岁后的家庭教育,母亲不应当用命令,而是采用“眼神教育”。因为,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
1.当孩子低下头,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睛。这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父母不应该严厉地批评、斥责孩子,应该以说服、鼓励为主。
2.当孩子故意回避父母的眼神。说明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不愿意父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秘密。这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应该耐心开导,从侧面入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
3.当孩子用仇恨的眼神看父母。这表明孩子对你的行为或者处事方式非常不满,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父母不要因此而生气,相信孩子只是对事不对人,父母应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明辨是非的。
4.当孩子期盼地望着你。这说明孩子正需要你的帮助,这时候,你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问孩子:“有什么事吗?”“怎么了?”以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主动与你交流。
5.当你跟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神游离不定。这说明孩子对你说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语气,主动引导孩子说话。比如:“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你有什么想法吗?”
别强迫孩子进行眼神交流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贝奇·布朗·布劳恩在《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家长抓着孩子的下巴,和孩子眼对眼,对孩子说:“我跟你讲话时请看着我的眼睛。”
布劳恩认为,这种要求实际上会阻碍孩子明白你的说话内容,进而破坏接下来的交流。孩子为了持续看着你的眼睛,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与此同时听进去的话很少。想一想,即使是两个大人在正常对话中,眼神交流也不会一直持续。他们在消化对方的话、思考具体问题时自然会把目光移开,因为直视对方会分散注意力,孩子也是一样。
但是,孩子需要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和大人进行眼神交流,如果只是被命令“看着我的眼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只是看着你的眼睛。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曾说:“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是的,“眼神”作为一种非语言类沟通方式,具有无形的感化功效。如果眼神交流在亲子教育中应用得当,将是家长向孩子传递关爱的重要途径,成为增进亲子关系的纽带。除此之外,国外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发现,眼神还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
眼神能治愈“熊孩子”
“熊孩子”主要分两类——暴力型和冷酷型。
暴力型“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带有攻击性行为,如乱发脾气、破坏规则、以惹怒他人为乐等。其中,少部分“熊孩子”的顽劣行为会愈演愈烈,逐渐变成行为习惯。可父母的语言制止作用收效甚微,而让这类“熊孩子”从别人的眼神中读到不受欢迎,或者给人带来痛苦,会让他们更有所收敛。
而冷酷型“熊孩子”并非是装酷,而是确实不善于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眼神疗法则对其尤为管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罗谢勒·伦鲁特说,指导“熊孩子”学会观察别人的眼神,解读他人眼神里的内容,能够提高孩子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婴儿最具有关怀的“爱眼”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交流中语言所占比重为7%,声调占了37%,而眼神和肢体动作所占比重却高达56%,眼神已成为重要的交流武器。素有“日本育儿之神”之称的内藤寿七郎,早在其著作《育儿原理》中也指出,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
内藤发现,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就可以和人对合视线,达到“心神交流”。在出生第一个月,婴儿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目光对视接触,将会影响宝宝的成长。比如,宝宝表情冷淡,社会性发展迟缓,长大后性格孤僻。
而父母们也发现,母亲不安,婴儿也不安;母亲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心神安定,健康成长。尽管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从母亲的眼神中读到行为准则。因此,孩子睡醒时,一定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用爱的眼神注视婴儿,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爱意!
比如,当母亲和婴儿说话、换尿布、哄他睡觉,尤其是喂奶时一定要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用赞赏、欣喜的眼光回应他的要求。眼睛之间的对话将产生出“心灵交流”,能在宝宝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他的智力发育起着催化作用。
尤其是当孩子和你四目相对时,父母要立刻回应孩子的眼神,和宝宝对视的最佳距离是20~30厘米。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宝宝的眼睛,这样会使宝宝感到极不自在而大哭。也不要在宝宝脸部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乱看,这样会使宝宝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
教你读懂1~6岁孩子的眼神
1~2歲:用眼神替代语言
1岁~1岁半的幼儿最需充满母爱的眼神。内藤指出,尽管这时期孩子爱表现得“任性”,但“不许”之类的口吻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错的。其实,用孩子最渴望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他更能明白大人的意思。
1岁半~2岁半的幼儿则最需鼓励的眼神。内藤认为这时期的孩子已萌发自我意识,“用温柔而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但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没有效果。同时,鼓励的眼神往往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父母的鼓励,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他们不断努力。
3~6岁:揣摩孩子的眼神内容
过了3岁,孩子会进入到从一定距离来观察母亲的状态。所以,3岁后的家庭教育,母亲不应当用命令,而是采用“眼神教育”。因为,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
1.当孩子低下头,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睛。这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父母不应该严厉地批评、斥责孩子,应该以说服、鼓励为主。
2.当孩子故意回避父母的眼神。说明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不愿意父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秘密。这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应该耐心开导,从侧面入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
3.当孩子用仇恨的眼神看父母。这表明孩子对你的行为或者处事方式非常不满,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父母不要因此而生气,相信孩子只是对事不对人,父母应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明辨是非的。
4.当孩子期盼地望着你。这说明孩子正需要你的帮助,这时候,你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问孩子:“有什么事吗?”“怎么了?”以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主动与你交流。
5.当你跟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神游离不定。这说明孩子对你说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语气,主动引导孩子说话。比如:“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你有什么想法吗?”
别强迫孩子进行眼神交流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贝奇·布朗·布劳恩在《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家长抓着孩子的下巴,和孩子眼对眼,对孩子说:“我跟你讲话时请看着我的眼睛。”
布劳恩认为,这种要求实际上会阻碍孩子明白你的说话内容,进而破坏接下来的交流。孩子为了持续看着你的眼睛,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与此同时听进去的话很少。想一想,即使是两个大人在正常对话中,眼神交流也不会一直持续。他们在消化对方的话、思考具体问题时自然会把目光移开,因为直视对方会分散注意力,孩子也是一样。
但是,孩子需要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和大人进行眼神交流,如果只是被命令“看着我的眼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只是看着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