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瓶颈就是资源,要想经济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得减少资源条件对经济的限制。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应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建设节约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78-02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生产而不在消费
1.加强生产节约
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
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2.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
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
由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为了节约资源使用,而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资源稀缺程度是通过市场价格自动反映的,没有必要人为拉高。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
二、加强生产“增量”节约建设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则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财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的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例如汽车和房屋建筑中,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样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会是以电炉炼钢为主,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
对比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才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中国在目前的钢铁生产中,仍是以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在中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约占了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了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至少在未来10年内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而且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起步,汽车也才刚开始进入家庭,中国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了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如果中国是在2030年前后才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则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钢铁业都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如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的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即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使中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三、最大的节约土地和水的使用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这是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会比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东冷西热”的情况。东部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得不从土地的存量空间寻找,这就得提高现有用地的土地容积率,具体做法就是得“拆旧盖新”。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平均计算,拆迁面积大约相当与当年竣工面积的20%。我做了一个粗略估算,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都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还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就太大了,就会进入到“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水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省或本市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还是会造成投资浪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中国建成世界上对土地和水资源最节约使用的国家,就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方面。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重点把握生产节约,提高节约意识,达到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庆修.建设节约型社会 科技创新可发挥无限潜力[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2).
[2]蒋少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金融视角[J].特区经济,2007(08).
作者简介:杨祖雷(1983-),男,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学历本科,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建设节约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78-02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生产而不在消费
1.加强生产节约
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
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2.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
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
由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为了节约资源使用,而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资源稀缺程度是通过市场价格自动反映的,没有必要人为拉高。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
二、加强生产“增量”节约建设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则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财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的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例如汽车和房屋建筑中,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样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会是以电炉炼钢为主,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
对比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才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中国在目前的钢铁生产中,仍是以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在中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约占了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了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至少在未来10年内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而且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起步,汽车也才刚开始进入家庭,中国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了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如果中国是在2030年前后才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则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钢铁业都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如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的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即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使中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三、最大的节约土地和水的使用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这是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会比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东冷西热”的情况。东部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得不从土地的存量空间寻找,这就得提高现有用地的土地容积率,具体做法就是得“拆旧盖新”。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平均计算,拆迁面积大约相当与当年竣工面积的20%。我做了一个粗略估算,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都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还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就太大了,就会进入到“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水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省或本市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还是会造成投资浪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中国建成世界上对土地和水资源最节约使用的国家,就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方面。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重点把握生产节约,提高节约意识,达到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庆修.建设节约型社会 科技创新可发挥无限潜力[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2).
[2]蒋少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金融视角[J].特区经济,2007(08).
作者简介:杨祖雷(1983-),男,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学历本科,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