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学了《丁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改一改,并且自编一首儿歌《丁丁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学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如《蘑菇该奖给谁》学完后,让他们排演成课本剧;学习《春天》之前,让他们去找春天……因此,设计作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达到一般做练习才能达到的效果。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后进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使其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如用“田野、风筝、小草、花儿、柳树、燕子、小朋友”一组词描写春天时,后进生只需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来描写春天即可,中等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词语来描写,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把所有的词语都用上来描写春天。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绘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习了《小池塘》,让学生画一幅池塘图,体会池塘的美丽。
2.实验。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如学了《乌鸦喝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中乌鸦所用的办法。
3.续写。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蚂蚁和蝈蝈》后,让学生续写:如果你是蝈蝈,你会说些什么?
4.查阅资料。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查,上书店翻翻,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学了《我叫足球》一课,可要求学生收集足球的图片或介绍资料,把收集的图片、资料张贴出来,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了解足球的来历。
5.主题设计。即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发挥各自的想象和特长去完成。如在教学了《一株紫丁香》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9月10日是教师节,请了解教师节的来历,为老师做一件事,自制一张贺卡、一件礼物,仿编诗歌或写一句深情的问候。以此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尊敬教师,爱戴教师。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发扬学生学习自主性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不要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现在的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针对这些情况,我精心安排了一些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重阳节”,让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教育。
当听到学生们说“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我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是呀,灵活、丰富的作业,学生们乐于接受,易于完成,那就让学生的作业个性飞扬,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责编侯艳星)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学了《丁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改一改,并且自编一首儿歌《丁丁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学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如《蘑菇该奖给谁》学完后,让他们排演成课本剧;学习《春天》之前,让他们去找春天……因此,设计作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达到一般做练习才能达到的效果。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后进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使其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如用“田野、风筝、小草、花儿、柳树、燕子、小朋友”一组词描写春天时,后进生只需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来描写春天即可,中等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词语来描写,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把所有的词语都用上来描写春天。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绘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习了《小池塘》,让学生画一幅池塘图,体会池塘的美丽。
2.实验。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如学了《乌鸦喝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中乌鸦所用的办法。
3.续写。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蚂蚁和蝈蝈》后,让学生续写:如果你是蝈蝈,你会说些什么?
4.查阅资料。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查,上书店翻翻,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学了《我叫足球》一课,可要求学生收集足球的图片或介绍资料,把收集的图片、资料张贴出来,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了解足球的来历。
5.主题设计。即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发挥各自的想象和特长去完成。如在教学了《一株紫丁香》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9月10日是教师节,请了解教师节的来历,为老师做一件事,自制一张贺卡、一件礼物,仿编诗歌或写一句深情的问候。以此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尊敬教师,爱戴教师。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发扬学生学习自主性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不要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现在的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针对这些情况,我精心安排了一些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重阳节”,让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教育。
当听到学生们说“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我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是呀,灵活、丰富的作业,学生们乐于接受,易于完成,那就让学生的作业个性飞扬,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