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认为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因为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中学化学课标教学中创设科学探究的氛围,既是新课堂结构的要求,也是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1 克服2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探究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则是学习化学的最好手段。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然而,初中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2种心理,这2种心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1.1 “害怕”心理初中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会一再向学生说明探究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比如,教师会告诉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这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有危险,从而产生“害怕”做化学实验的心理。于是有的学生到了化学实验室,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连气体的味道也不愿闻,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
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检验氢气的浓度,究其原因,是害怕“爆炸”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那么探究不仅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害怕做化学实验,进而害怕学习化学,失去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化学人才。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应从实验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观察、引导,告诉学生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违反实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胆大心细,虽然化学上很多物品都是有毒、有害的,但是没有“危险”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准备每个实验,以准确、规范的操作完成每个演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1.2 “游戏”心理化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特别是实验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现象,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往往也利用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刚学化学,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实验中的现象,以“游戏”的心理做实验。以这种心理观察和完成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表层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很大的阻力,也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实验台上分别准备了多种药品,让学生自由选取。几个“游戏”心理特重的学生把几种化学药品混掺在一起,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虽然最终没有出现重大事故,但造成了浪费——好几种药品不能使用。
要克服这种“游戏心理”,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实验纪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实验本身也是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化学探究实验是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应的学习目标,并辅以具体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探究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知道化学探究是研究任务,不是游戏。同时,教师要及时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做好或观察好每个实验。
必须克服上述2种心理,增强学生的探究自信心,正确引导好奇心,使之往科学的、健康的轨道上发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创设探究实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氛围,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的能力,同时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类、推理和总结的能力。这些能力会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唤起后,他们的积极性将活跃、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欲望会越来越明显地贯穿于他们认识世界的全范畴内。
例如,学校的几个住宿生帮食堂搬运物品的时候,发现海带外面有一层白色晶状物质,学生很自然地将它搜集起来,而后共同探讨研究:此物质的组成元素是什么?经商议,他们划定范围,分头去做。有的询问老师其可能含有的物质范围,有的去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把可能的成分都推测到。学生那种周密而细致的考虑化学问题的思维,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看不到的。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完成了实验探究过程。由此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探究实验的课堂不仅仅是在四五十分钟之内,而且遍布学生的全部生活。这些积累让学生乐于动手,能够动手,善于动手。
在这种探究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渐进过程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种探究活动,更是学生培养能力进程中的一种催化剂,它可以加速对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的培养。在实施以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有最本位的认知能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知识的最基本的评价能力和全面的阐述能力。这样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快乐,因为这不仅是探究本身的乐趣,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后的快感,而是师生互动中的共鸣和共识。整个探究化学实验教学过程都能启迪思维,锻炼思维的逻辑化,培养良好的、完整的思维习惯、端正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 生活处处皆学问,增强探究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时,书本知识和生活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探究实验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几乎无法用言语概定。这里只简单举一个例子。在探究“测定溶液pH”实验中,教师布置学生自备待测物品,每个学生所准备的待测物品至少有6种,如花汁、泥土、叶子汁、化妆品、肥皂水、洗涤剂、面碱、酱油、白糖、味精等等。他们的实验是源自生活的,操作是规范完整的。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待实验的慎重性是如此令人赞叹。在这样的课堂内,老师是参与者,是活动中的一员。学生从心底接纳、相信老师。完美的探究实验教学才真正诠释了师生互动的含义与价值。可以想象,如果老师不在身边,学生在家里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也必定会动脑分析探究的方法,甚至会动手探究其中的真谛。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探究活动既是基础,又是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种探究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的内在本质,掌握学习的真正方法,形成终身受益的探究能力。更要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1 克服2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探究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则是学习化学的最好手段。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然而,初中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2种心理,这2种心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1.1 “害怕”心理初中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会一再向学生说明探究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比如,教师会告诉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这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有危险,从而产生“害怕”做化学实验的心理。于是有的学生到了化学实验室,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连气体的味道也不愿闻,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
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检验氢气的浓度,究其原因,是害怕“爆炸”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那么探究不仅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害怕做化学实验,进而害怕学习化学,失去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化学人才。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应从实验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观察、引导,告诉学生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违反实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胆大心细,虽然化学上很多物品都是有毒、有害的,但是没有“危险”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准备每个实验,以准确、规范的操作完成每个演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1.2 “游戏”心理化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特别是实验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现象,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往往也利用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刚学化学,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实验中的现象,以“游戏”的心理做实验。以这种心理观察和完成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表层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很大的阻力,也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实验台上分别准备了多种药品,让学生自由选取。几个“游戏”心理特重的学生把几种化学药品混掺在一起,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虽然最终没有出现重大事故,但造成了浪费——好几种药品不能使用。
要克服这种“游戏心理”,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实验纪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实验本身也是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化学探究实验是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应的学习目标,并辅以具体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探究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知道化学探究是研究任务,不是游戏。同时,教师要及时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做好或观察好每个实验。
必须克服上述2种心理,增强学生的探究自信心,正确引导好奇心,使之往科学的、健康的轨道上发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创设探究实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氛围,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的能力,同时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类、推理和总结的能力。这些能力会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唤起后,他们的积极性将活跃、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欲望会越来越明显地贯穿于他们认识世界的全范畴内。
例如,学校的几个住宿生帮食堂搬运物品的时候,发现海带外面有一层白色晶状物质,学生很自然地将它搜集起来,而后共同探讨研究:此物质的组成元素是什么?经商议,他们划定范围,分头去做。有的询问老师其可能含有的物质范围,有的去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把可能的成分都推测到。学生那种周密而细致的考虑化学问题的思维,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看不到的。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完成了实验探究过程。由此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探究实验的课堂不仅仅是在四五十分钟之内,而且遍布学生的全部生活。这些积累让学生乐于动手,能够动手,善于动手。
在这种探究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渐进过程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种探究活动,更是学生培养能力进程中的一种催化剂,它可以加速对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的培养。在实施以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有最本位的认知能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知识的最基本的评价能力和全面的阐述能力。这样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快乐,因为这不仅是探究本身的乐趣,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后的快感,而是师生互动中的共鸣和共识。整个探究化学实验教学过程都能启迪思维,锻炼思维的逻辑化,培养良好的、完整的思维习惯、端正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 生活处处皆学问,增强探究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时,书本知识和生活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探究实验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几乎无法用言语概定。这里只简单举一个例子。在探究“测定溶液pH”实验中,教师布置学生自备待测物品,每个学生所准备的待测物品至少有6种,如花汁、泥土、叶子汁、化妆品、肥皂水、洗涤剂、面碱、酱油、白糖、味精等等。他们的实验是源自生活的,操作是规范完整的。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待实验的慎重性是如此令人赞叹。在这样的课堂内,老师是参与者,是活动中的一员。学生从心底接纳、相信老师。完美的探究实验教学才真正诠释了师生互动的含义与价值。可以想象,如果老师不在身边,学生在家里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也必定会动脑分析探究的方法,甚至会动手探究其中的真谛。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探究活动既是基础,又是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种探究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的内在本质,掌握学习的真正方法,形成终身受益的探究能力。更要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