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有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需求,要求实施创新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伴随着教育教学创新步伐的加快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初中历史创新教育应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
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背、考”,由此形成了“一切围着考试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在要完成传授历史知识任务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向情感教育、能力教育转变。应该认识到,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先天学不会知识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新,但人的创新意识、合作理念及远大追求的理想在后天是很难学会的。
诚然,创新教学指导思想,我们不能光追求“新”而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客观规律。否则,那些脱离实际、哗众取宠的“新”,只会使中学历史教育走上“歧途”。
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形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诸种教学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但有教无类,一堂课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要因课文因学生因教师而定。创新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只注重学生记住了那些问题,而是注重学生掌握了哪些能力,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一堂课可以先讲几分钟再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讲,还可以只讲学生不会的,甚至让学生自己讲。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创新应该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会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要教育者为学生充分提供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属于教学过程的创新。
三、作业布置的创新
传统的历史作业布置无非是在作业本上抄问题课后背问题,可以说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學生趣味索然。做作业的目的不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是老师应付学校检查、学生应付老师检查的手段。创新教育要求布置作业从侧重于考查学生抄写或整理问题的机械被动能力转变为考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作业布置的方法就可变化多端:既可以老师布置,也可以学生相互布置;既可以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布置口头作业;既可以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给老师布置作业——提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让老师解答;既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更可以布置学生看一部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历史小说。
总之老师在布置作业要因时因课因学生而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愿学想学。
四、考试方式的创新
考试方式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考试方式不改革,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改革历史教学都将徒劳无益。本人认为,中学历史的考试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开设试题超市,给学生自主选择试题的权利。我们到超市有自己选择购买物品的权利,学生的考试也应该像逛超市一样,有自己选择问题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试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改革考试内容,由考查知识转向考查能力。由考查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转向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机制的创新
评估不能只看眼前的分数,不顾以后学生的长远发展。用“目光短浅”的考试分数是无法衡量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对历史学科来说,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其他情感和能力等,根本无法用分数来衡量。本人认为,对历史学科的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看学生在意志情感品质等方面是否有了进步。只有全面考查学生,才能以示公允,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典型的“高分低能”,我们的历史教育是不成功的。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
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背、考”,由此形成了“一切围着考试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在要完成传授历史知识任务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向情感教育、能力教育转变。应该认识到,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先天学不会知识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新,但人的创新意识、合作理念及远大追求的理想在后天是很难学会的。
诚然,创新教学指导思想,我们不能光追求“新”而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客观规律。否则,那些脱离实际、哗众取宠的“新”,只会使中学历史教育走上“歧途”。
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形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诸种教学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但有教无类,一堂课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要因课文因学生因教师而定。创新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只注重学生记住了那些问题,而是注重学生掌握了哪些能力,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一堂课可以先讲几分钟再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讲,还可以只讲学生不会的,甚至让学生自己讲。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创新应该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会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要教育者为学生充分提供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属于教学过程的创新。
三、作业布置的创新
传统的历史作业布置无非是在作业本上抄问题课后背问题,可以说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學生趣味索然。做作业的目的不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是老师应付学校检查、学生应付老师检查的手段。创新教育要求布置作业从侧重于考查学生抄写或整理问题的机械被动能力转变为考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作业布置的方法就可变化多端:既可以老师布置,也可以学生相互布置;既可以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布置口头作业;既可以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给老师布置作业——提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让老师解答;既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更可以布置学生看一部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历史小说。
总之老师在布置作业要因时因课因学生而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愿学想学。
四、考试方式的创新
考试方式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考试方式不改革,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改革历史教学都将徒劳无益。本人认为,中学历史的考试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开设试题超市,给学生自主选择试题的权利。我们到超市有自己选择购买物品的权利,学生的考试也应该像逛超市一样,有自己选择问题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试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改革考试内容,由考查知识转向考查能力。由考查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转向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机制的创新
评估不能只看眼前的分数,不顾以后学生的长远发展。用“目光短浅”的考试分数是无法衡量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对历史学科来说,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其他情感和能力等,根本无法用分数来衡量。本人认为,对历史学科的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看学生在意志情感品质等方面是否有了进步。只有全面考查学生,才能以示公允,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典型的“高分低能”,我们的历史教育是不成功的。